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十九中学闫莉
【教学设想】
新课改施行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欣赏文本,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师生互动,分享探究的快乐。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反复吟咏,揣摩语言,赏析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内容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的反映,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诵读是教学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的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
赏析意境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希望学生能寻找画面中的意象,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感受陶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会情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在欣赏田园风光后,能把田园生活与官场生活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及《归园田居(其三)》,虽然对陶渊明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
人,自主地欣赏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一时恐怕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诵读诗文,疏通诗句,走入诗境,欣赏优美的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这样,才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构建。
【教学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田园:宁静、和谐——————闲适、愉悦官场:尘网樊笼——————厌恶鄙弃
【附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哪一篇文章?——生:《桃花源记》。
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
我们还学过他的《饮酒》,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有荡涤心灵的享受。
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
(板书题目)
二、走进作者
请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多媒体辅助)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诗人。
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他少年时有“大济苍生”之志,父亲早逝,家道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只做过几任小官。
后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归田。
陶渊明把自己劳动的感受反映在诗中,为人们描绘出恬静幽美的乡村图景,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
县吏劝他穿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他气愤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向乡里小人。
”当天,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而辞官归田。
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三、朗读诗文,疏通诗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诗文。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学生朗读。
3、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
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怎么读呢?大家试着来读。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4、学生再读诗文,进入诗境。
5、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含义,教师做个别补充。
适:迎合荫:遮蔽罗:排列
开荒(于)南野际(省略“于”,介词短语后置)
四、品读诗文,赏析田园风光。
诗人通过哪些画面展现出田园风光怎样的特点?请大家展开想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述你所喜欢的画面。
学生: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
教师:多媒体显示田园风光的图片。
生:描述画面。
找出画面中的意象。
教师示范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屋后榆树柳树绿影婆娑,浓阴覆地,宁谧的氛围让人神清气爽,尘世的繁杂荡然无存。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诗人用“荫、罗”这样的常见字眼将眼前无生命的树木写的情意绵绵,活灵活现。
这是近景的特写,也是色彩的渲染。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示范,分组讨论,欣赏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一人展示讨论结果。
预设学生赏析内容:(括号内为参考赏析,学生能表达出类似的意思,教师可不必再重复。
)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好大的一片田地,只有几间草屋,环境幽静,让人感到心中宁静。
)
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派朦胧。
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远景的描绘。
)
师追问:“暧暧、依依”是近义词,可否互换?
生:虽都表示模糊不清,但不可互换。
“暧暧”写远处村庄的轮廓看得不很清楚,着眼于模糊、静止。
“依依”写炊烟在高处飘动,依稀可辨,着眼于可见、飘荡。
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鸡鸣狗叫,用声音显出乡间的宁静,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和平的生活环境。
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
教师:诗人从远近、声色的角度运用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了田
园风光,对田园的喜爱之情洋溢其中。
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五、体会情感
学生再读诗文。
师:如此优美的田园风光,诗人居此感觉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没有了官场上的客套应酬之劳,有时间读书作诗,对田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再问:与优美舒适的田园生活相比,诗人以前生活在哪里?
生:尘网、樊笼
师:诗人为他误入尘网而悔恨,急切地向往田园生活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那般。
正因为有“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才有后文映照的“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的其乐无穷,处处皆春的欣喜。
六、拓展延伸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优美的田园风光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自由阐述见解。
教师:田园风光的消失推进了乡村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
增大,他们更向往这种田园生活,迅速盛行的农家乐休闲场所就是最好的明证。
七、课堂小结
教师: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挑选的是“易”字,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
理,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
课堂寄语: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
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
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
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作业设计: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陶渊明的诗中得到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