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_王淑华

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_王淑华

DOI:10.15991/ ki.411100.2007.04.030第37卷第4期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37 N o.4 2007年7月Jour nal of H enan U niver sity(N atural Science)Jul.2007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王淑华(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郑州450001)摘 要:文章分析了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对本区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评价,并指出现阶段湿地旅游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为此,提出合理开发建议:科学制定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构建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带;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正确处理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郑州黄河湿地中图分类号:P9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978(2007)04-0377-05Eco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gzhouWANG Shu-hua(Tourism Management S chool of Z hengz hou University,Z hengz hou450001,China)A bstract:T he paper analy zes the advantage s of ecoto 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a tur al reserv e,evalua te s ecotourismdevelopment natural reserv e o f Yellow Riv er we tland in Z heng zhou,a nd points o ut the problems w ith which the wetland is faced at pre sent in ter ms of the eco tourism exploita tion,and therefo re sugg estions a re as fo llo w s: wo rking o ut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 f wetl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the comprehensiv e e xploitatio n in o rder,co nst ructing the Yellow River We tland Eco tourism Belt in Zheng zho u,pro pag andizing fo r the wetland pr otectio n,handling co r rectly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 n the w etland eco to urism and the w etland pro tection,and fo llowing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 lopment.Key words:eco tourism;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Yellow Riv er w etland in Z hengzhou0 引言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和过湿的土地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群落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订的《国际湿地公约》中规定: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的静止水或流动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1].湿地既是独特的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又是人类宝贵的环境资本,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2].湿地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研究对象,观察湿地的景观、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等,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旅游活动.湿地旅游在国外开展较早,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湿地旅游区.它们大多以湿地国家公园的形式建立,例如美国切斯披克湾(Chesapeake Bay)湿地公园、英国斯利姆布瑞吉(Slimbridge)野鸟和湿地中心等.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湿地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如湿地公园的概念、湿地水环境、动植物及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公园管理和经济政策等[3].湿地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国内对湿地旅游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者正在从湿地旅游资源的定义、湿地旅游的基本内涵及开发思路、湿地生态旅游的特点、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展开研究[4-6],也有学者结合我国一些著名的湿地探讨了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7-9]. 收稿日期:2006-11-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JL028);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EJJ020)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淑华(1969-),女,河南扶沟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E-mail:w shua@378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7卷第4期1 郑州黄河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郑州黄河湿地位于郑州市北部,西临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孟津),东接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中下游交接处,涉及巩义、荥阳、惠济、金水、中牟5个县市、区,共15个乡镇89个行政村.区内河道总长158.5km,总面积3800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055hm2,农地7352hm2,滩地19000hm2,水域9500hm2,其他土地(鱼塘、莲池)100hm2,为河南省级自然保护区.1.1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黄河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类型,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由于郑州黄河段河床宽大、河道游荡不定,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并成为野生生物尤其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郑州黄河湿地有维管束植物80科284属598种,约占河南省植物总数的11.6%.这里栖息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17种,其中鸟类169种、兽类21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7种[14].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黑鹳、白鹳、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头鹤、丹顶鹤、白鹤10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大鲵、白鹈鹕、白额雁、大天鹅、白琵鹭、黄嘴白鹭、鸢、红隼、灰鹤、水獭等33种,具有极好的科研和观赏价值.1.2 黄河文化厚重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黄河以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塑造了华北平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广大而肥沃的空间.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使中华儿女在她的怀抱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黄河湿地内黄河文化资源丰富,不但有象征黄河与中华民族之间骨肉关系的哺育塑像,反映科学治水的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巨像,宣传人民治黄成就的花园口将军坝、扒口堵口纪念碑等,而且具有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黄河大堤0公里处等重要的地理标志.郑州黄河湿地大河风情独特,既有“地上悬河,浩瀚无际,博大宽广”,“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美,又有“芳草萋萋,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的灵秀.游人在这里可观赏黄河风光、感悟黄河文化.1.3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与吸引力.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龙头城市,处于我国东、中、西部交汇之处,是我国经济地理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也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三点一线”旅游发展中心.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依托郑州市内,道路纵横交错,快捷方便.这种区位、交通优势,给郑州黄河湿地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创造了优越的条件.1.4 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人造的“城市沙漠”中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生活转型的大趋势,渴望能有一段闲暇的时光,寻一处幽静的场所,解放自我,重新融入自然的怀抱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主题.生态旅游迎合了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动机,又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需要,发展势头强劲.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丰富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湿地景观的多样性,已使其成为许多娱乐活动和旅游活动的场所,旅游功能也逐渐被人们认识[4].郑州黄河湿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新奇性、刺激性、知识性,能给广大游客带来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感觉.同时,走近黄河,感触黄河,拥抱黄河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向往,也必将对大量的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2 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面临的问题郑州黄河湿地及其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目前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依据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的地理特征,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黄河之旅的龙头.紧邻黄河风景名胜区的黄河南岸27km的沿河滩区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了“四点一线”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即从西到东分别为丰乐农庄、郑州农业科技示范园、花园口旅游区、富景生态游乐世界等湿地旅游景区.另外,中牟县雁鸣湖乡还利用当地300多hm2水面和周边4500多hm2国有林区,开发建设了雁鸣湖湿地生态旅游区.据调查,每逢节假日,郑州沿黄湿地各景区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但从真正的生态旅游开发角度考虑,许多方面尚需进行综合研究.王淑华: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79 2.1 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评价本文运用基于层次熵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分析法[10],在对指标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测算,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相结合的评价模型.所谓层次熵评价模型,是用层次分析法(AH P)决定指标的模糊权重,利用决策矩阵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用多目标决策中熵技术修正.原始值根据30位专家、旅游管理者、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等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其方法是采用1~5分制打分,1分表示级别最低,5分表示级别最高,依次将得出的评价结果导入模型中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见表1.表1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评价T ab.1 Eva luation of eco tourism develo pment na tur al r eser ve of Yellow Riv er w etland in Z hengzhou目标层数值子系统层数值因素评价层因子评价层原始值权重(相对目标层)生态环境3.52自然环境水体质量40.0579840.355356大气等质量40.050018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3.30.025594生态安全3.30.038697湿与其他生态系统连通性3.80.035984地监控措施有效性3.50.022408生旅游价值物种珍稀度40.038008态资源的观赏性3.80.062974旅区域发展3.26区位和经济条件经济水平30.043992游2.920.251605区位和交通可进入性30.049984发人口和服务设施人口素质30.046039展社会服务设施2.50.045967评文化、法制背景文化独特性3.50.050986价社会开放程度和执法力度3.50.031306旅游开发2.16旅游设施设施质量2.30.0690140.393039解说效果1.50.109035设施数量可否满足需要2.40.047032旅游发展潜力旅游经济占当地比重1.30.063997旅游开发潜力3.50.052997游客满意度比率2.50.057984 从评价结果来看,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价值较高,得分为3.52分(满分为5分),说明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好,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尚可,和“母亲河”以及沿岸文化景观相结合,旅游价值较高,可作为未来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而区域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稍次,得分为3.26分,说明如果旅游业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区位交通和经济条件、人口和服务设施、区域文化背景等方面都要作相应的改善.本区湿地旅游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评价得分仅仅为2.16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郑州黄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河景观突出,过多的开发重点和注意力放于此,而忽视了湿地这一宝贵旅游资源的开发,致使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相对落后.但从资源本身的价值以及与资源整合角度来讲,旅游发展的潜力还是巨大的.总体说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评价综合得分2.92分(满分为5分),说明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旅游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2 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2.2.1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近年来,随着黄河水量的逐年减少,湿地水域生态环境恶化.随着湿地被农田逐渐蚕食,大型的成片湿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型的湿地,各湿地间也相互隔离.由于水源的丧失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逐渐退化,不足以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水禽等动物得不到足够的栖息地,数量也急剧减少.2.2.2 人为活动干扰滩区湿地生物的正常生活郑州黄河湿地地处城市近郊,人为活动频繁,对湿地周围进行无序的盲目垦殖、盗猎、乱捕等活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灌草植物严重破坏,地下水位下降,蒸发量加大,沼泽普遍缺水,风蚀加剧,土壤局部出现沙化,土壤盐渍化面积扩大,动植物种群和数量锐减.据报道,2005年以来,由于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在湿地流域的管辖权问题上产生分歧,使湿地管理失控,周边群众非法圈占湿地进行开垦种植、建设鱼塘、非法采沙,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湿地植被被烧毁、土地被烧焦,令人触目惊380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7卷第4期心[11].黄河滩区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湿地生态造成影响,如使用水陆两用的气垫船、建别墅、建跑马场等,破坏了郑州黄河湿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对于黄河滩区的开发,旅游景点大多各自为政,在开发前并没有经过有关专家的生态论证,有的随意改变原有的植被,有的从外地甚至国外引进其他生物品种,很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这些都将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12].2.2.3 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目前,郑州黄河湿地旅游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虽然黄河风景名胜区、富景生态游乐世界、花园口旅游景区、丰乐农庄等分别有16路、旅游2号、220路、旅游1号等公交线路通达,但干线公路进入景区点的道路普遍较差,各景区之间没有直达互动旅游公交车,这些已成为本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些景区内部游步道未采用生态路面设计,尚未建立有效的湿地生态环境解说系统,电力通讯、环境保护、游客服务等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2.2.4 管理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淡薄目前,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社区居民对湿地仍采取传统的开发利用方式,社会广大公众对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湿地保护意识仍较为淡薄.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管理者和旅游者往往由于缺乏对湿地的认知,而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甚至造成了人为的破坏.如位于花园口景区内的南裹头开发了烧烤等渔家乐项目,现有渔船20只,每年特别是夏季吸引着不少游客来此游玩,中牟雁鸣湖湿地景区也以大闸蟹为特色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但笔者在调查时发现,这些景区的餐饮业主将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剩菜、污水全部倒入河、湖之中;景区内由于卫生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力,游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烟头、汽水瓶、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啤酒瓶等随处可见.这些将是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严重障碍.3 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建议3.1 科学制定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遵循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这样一个科学的开发程序.在开发过程中要兼顾生态旅游与河滨旅游的特点,对旅游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和发展规划.湿地旅游开发必须以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因此,应在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分的基础上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14].核心区面积9209hm2,是珍稀、濒危动物和鸟类的繁殖地、栖息地,是多种生物的集中分布区,是严禁游人进入的绝对保护区域.缓冲区面积2617hm2,可以适度开发一些低强度的旅游项目,比如标本采集、野营等.实验区面积26181hm2,是游客集散地、消费中心和娱乐中心所在地.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还要根据生态旅游的需求与市场特点,进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在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内,可提供的旅游项目有露营、划船、摄影、绘画、骑马、观鸟、观天象、垂钓等.同时,做好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按照生态旅游开发的要求,合理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提高干线公路的道路标准,增强景区对外联系,方便游人的进入与疏散.建立完善的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在各景区游客中心增设“湿地知多少”科普展览,利用电子信息触摸屏、导游图、旅游标牌、印刷品、音像制品等为游客提供湿地旅游导游服务.编写科学、准确、生动的湿地导游解说词,帮助游客了解、欣赏郑州黄河湿地旅游资源特征,强化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促进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2 综合开发,适度利用郑州黄河湿地是处于水陆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作为特殊类型的土壤,它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较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在规划和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把旅游和当地原有的湿地农业相结合,帮助农民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道路,开发出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农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这种新型的开发模式,不但符合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可以成为湿地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吸引都市游客参观,甚至参与其中的一些劳作,体会久违的大自然的亲切和劳动的快感.3.3 循序渐进地构建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带现代旅游业逐渐朝着宏观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对于郑州黄河湿地旅游业的开发应以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契机,优先发展具有一定旅游基础的区域.这些区域一般不连续,但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和扩散区,如以王淑华: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81丰乐农庄为中心的有机食品生产和生态观光旅游园区,以富景生态园为中心的休闲度假生态游乐区,以雁鸣湖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区等.然后按“以点带线”的发展模式向聚集态发展,以区位较优的这些地点为支撑点,沿黄河逐渐组成旅游线状群体.最后“点线结合,带动全面”,逐渐扩大开发区域,提高开发深度,构建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带.3.4 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开展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合理保护和开发湿地资源.如可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多种活动,联合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湿地保护事业.其次,要进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充实科技知识,尽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专业队伍.再次,鼓励当地社区和有关利益团体积极参与湿地生态旅游过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即以社区共管方式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建立有序的共管机制,使当地居民自觉地成为自然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者、保护者与维护者.3.5 加强监管,正确处理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保护的关系湿地是脆弱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保护的关系只能是以湿地保护为主,旅游服从保护,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做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社会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郑州黄河湿地旅游线路和重点观光景点的开发,要以保护湿地景观、湿地物种、湿地环境为原则,旅游公路、景点设施的建设要考虑保护区功能区划、旅游停车场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布局,规模应合理以保持湿地的自然面貌,废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湿地旅游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维持郑州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湿地旅游的规范发展有重要意义.成功的湿地旅游管理应根据湿地的“生态位”,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旅游效益.因此,必须综合评估,避免将较高的湿地资源效益和环境资本用于低价值的旅游产品生产.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可动用技术、经济、法律等手段宣传湿地的意义,制止不合理的破坏行为.与此同时,在执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测算出不同时段不同区域湿地环境容量,科学决定旅游方式、游客的数量和旅游强度等.国内外一些湿地开发失败的教训都表明,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考文献:[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3]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11-120.[4]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554-557.[5]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学,2002(2):11-14.[6]鲁铭,龚胜生.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72-79.[7]庄大昌,苗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1):73-76.[8]王健,丁武军.鄱阳湖西部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互动开发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3):25-28.[9]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5):82-86.[10]徐菲菲,杨达源.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5):707-711.[11]朱祥.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遭到破坏[EB∕O L].h ttp://new s.xinhuane /pho to/2006-04/04/content43836633.htm.[12]李素莉.郑州黄河滩湿地的两难[N].大河报,2004-10-31(05).[13]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郑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滩区生态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6-2010年)[Z].北京: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05.[14]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Z].郑州: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07.责任编辑:李永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