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一、市场上的买方与卖方1、市场: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①指商品交易的场所;②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所以,市场是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经济关系的统一。
2、买方和卖方:个人、居民户、企业、政府。
另外,一些中间媒介组织,如商业贸易公司、批发商、零售商等,也既是买方又是卖方。
二、市场需求1、需要与需求:需要:是基于人们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消费某种物质品和精神品的欲望。
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购买欲望;(2)货币支付能力。
2、需求的区分:(1)个人需求: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将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市场需求:是指所有购买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的价格水平下将要购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个人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3、影响需求的若干因素①消费者的客观需要。
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②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水平。
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水平就决定了可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最大数量。
③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
④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对消费者来讲,市场上存在着替代品与互补品。
一般来讲,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引起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如,羊肉的价格下降,那么羊肉的需求量增加,则其替代品牛肉的需求量下降;汽车价格上升,那么汽车的需求量下降,从而引起其互补品汽油的需求下降。
⑤收入分配状况。
如果集中程度高,少数人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较多奢侈品;如果集中程度低,低收入阶层得到较多的社会收入,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会较大。
⑥预期:预期未来价格上升,增加购买→增加当前的需求;预期未来价格下降,减少购买→减少当前的需求;对市场前景评价的预期:如预期到某耐用消费品将被新开发的产品替代→势必延期购买以等待购买新产品→减少当前的需求。
⑦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
⑧政治、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的特殊影响。
●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价格因素。
需求与价格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供给1、供给: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分为:(1)单个企业的供给: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既定或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2)市场供给: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2、供给受两个因素制约:(1)供给愿望。
供给的收益与成本比较是供给愿望的主要约束;(2)供给能力。
取决于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源。
3、影响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①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
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②相关商品的价格。
(某商品X的)替代品价格下降→则替代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商品X的需求减少→X的价格回落→X的供给减少;(某商品X的)互补品价格上升→则互补品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对X的需求减少→抑制了厂商对X的供给;③生产费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费用影响供给。
④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在既定的投入条件下,有更多的供给。
⑤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4、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供给)弹性通常表现为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它是衡量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也就是衡量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供给)弹性系数:∣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Q/Q)/(△P/P)= (△Q/△P)×(P/Q)如,苹果0.3元/个,销售量为100个。
现价格下降到0.2元/个,销售量增加到为120个。
求需求弹性值?P=0.3 Q=100, △P=0.2-0.3=-0.1△Q=120-100=20│Ed│=│(20/-0.1)×(0.3/100)│=0.6如价格与数量同方向变动,则弹性值为正,如果反方向变动,则弹性值为负。
由于弹性值表示的是变动的幅度,所以,一般采用绝对值。
5、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三个主要因素:①生产周期的长短。
一般来讲,生产周期长---供给的价格弹性小;生产周期短---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大。
②生产技术条件。
劳动密集型技术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大;资本密集型技术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小。
③生产规模。
商品生产所需的规模大---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小;商品生产所需的规模小---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大。
四、市场和价格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者关系如下:①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取决于价值的确定与变动。
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价格下降;反之,价格上升。
②价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现实经济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或等于或大于或小于它所表现的商品价值。
③价格变动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商品本身的价值量、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价格体现的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对比关系,二者呈反比例变化。
④价格的构成取决于价值的构成。
C+V+m=C+V+P=K+P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根据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大类。
私人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
(典型的公共产品是航标灯,增加过往船只并不会引起维持成本的增加)。
非排他性:是指只要社会存在某一公共产品,就不排斥该社会的任何成员消费该产品。
●私人产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公共产品的价格一般不能通过市场形成,而是表现为政府等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价格。
3、价格调节机制和价格管理政策⑴价格调节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也称价格机制。
⑵价格的基本功能①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
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高低升降,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传递着各种复杂的经济信息,这些经济信息成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任何的价格变动,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
所以,合理的价格调整将有利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③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通过价格可以精确地计算和核算投入与产出,并能在各种可能的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效益比较,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这样,价格就成为进行效益核算和效益比较的有效工具。
(3)商品差价与商品比价价格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是通过同种商品价格的差价关系和不同商品价格的比价关系展开的。
商品差价:是指同种商品由于流通环节、季节时间和质量差别的不同,所形成的价格差价。
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等。
商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不同类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比价、工业品比价等。
(4)政府实行的价格政策主要有两种①价格干预政策:即对政府选定的特定商品实行价格干预,主要是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②价格管制政策:对部分商品实行的由政府定价的政策。
(目的是稳定经济运行,或应付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五、市场竞争1、市场竞争的特点①广泛性。
几乎所有的微观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竞争关系中。
②深刻性。
竞争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在于获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
③强制性。
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所有微观主体都必然要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利益角逐。
2、竞争的分类:①根据竞争的手段,可把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②从竞争的主体关系角度,可把竞争区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需求不足的现代经济中,它是竞争的主要方面。
)买方之间的竞争;(某种商品或原材料紧俏时展开竞争。
)卖方与买方之间的竞争;(比如,双方都为了同第三方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时,买卖双方展开的竞争。
)③根据竞争主体的所在领域,分为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竞争。
④根据竞争市场的性质,区分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和要素市场的竞争。
3、市场竞争的功能:①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可维护和实现市场公平。
②在整个经济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③激励各经济行为主体改善微观经济活动,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4、根据竞争或垄断的程度不同,划分为四大类市场结构类型①完全竞争: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信息完全,交易自由;替代性强、众多的生产者各占一小部分份额。
是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是一种理论分析的抽象状态,很难出现。
②完全垄断: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被一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没有替代性商品。
这种情况也极为罕见。
③寡头垄断: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了所在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并对价格和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市场结构。
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是比较普遍的市场结构。
④垄断竞争: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非完全垄断又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同行业企业数目众多,企业产量都不大;同种产品又具差异性;进出行业容易。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较为普通的一种市场结构。
5、市场竞争和风险(1)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
(2)市场竞争主体面临两大类风险:①自然或社会风险。
由自然灾害、个人或社会团体的某些行为造成。
如,水灾、火灾、偷盗、战争---属于可保险的风险。
②经营风险或市场风险。
与经营者的主观因素和市场运行状态相关---属不可保险的风险,因为可能的损失及其程度无法测算。
(3)市场风险大小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①市场竞争的规模。
(规模大,投入的竞争力量和成本大→风险大)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双方竞争越激烈,双方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③市场竞争的方式(尤其价格竞争,经常造成两败俱伤);(4)市场风险存在的意义:①经营压力,可促使企业提高经营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②风险也意味着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从而促使企业勇担风险,有利于科技创新,培育出风险投资企业。
6、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不正当竞争有两个基本特征:①违反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合理原则和市场规则,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干扰和破坏的作用。
②一般都直接和严重地损害竞争者或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因此,要使竞争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实现公平的竞争,就必须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实施经济的和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