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君药:附子:温肾助阳
桂枝:温阳通脉,化气行水
17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寒之五更泄泻
君药:补骨脂:温养脾土,补命门之火,治肾泄之要药
18天王补心丹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君药:生地黄(重)下滋肾水,上养心血,清内扰之火
十三、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用法: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方解:
君 苍术──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运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臣 厚朴──苦辛温,温辛燥性化湿,行气除满。
佐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 甘草、姜枣──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三.四逆散
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君药: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臣药:白芍,养血柔肝。君臣合用,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药: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配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君药: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4.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温病初起,肺气失宣证。
君药:桑叶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14生脉散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气阴两伤证
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固脱止汗
15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君药:人参,补气生血,养心益脾,安神益智,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16肾气丸
组成:干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十、四物汤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用:补血调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方解:
熟地(重):味厚滋腻,滋阴补血—君
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臣
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川芎:辛散温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络脉。—佐
配伍特点: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十一、六味地黄丸
五、方剂应用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十四重点方:
一.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君药:麻黄味苦性辛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
臣药: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君臣相须,不仅发汗之力倍增,且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臣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热,又能润燥救已伤之阴。君臣相须为用,清热生津之功倍增。
佐药: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可防寒伤中之弊。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四药同用,体现清热与生津相配,以清热为主。清热佐以护胃,使寒凉不伤脾胃。
六、理中丸: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亦作汤剂,水煎服。
十二、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方解:
黄芪(重用):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君
当归: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臣
地龙:通经活络,引药周行于全身。——佐
配伍特点:补气活血,标本兼顾,重在补气治本;补通相合,补气不壅滞,活血不伤正。
4、消:理血剂的活血祛瘀、理气剂的行气药、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
5、吐:涌吐剂
6、清:清热剂
7、温:温里剂
8、补:补益剂
四、君臣佐使的含义: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味较少,药力较强,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相对君药,其药味较多,药力较弱。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与白芍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四、逍遥散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薄荷3g,水煎服。或为丸剂,每服6-9g,日3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方解: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
臣药:当归,白芍。当归养血和血,其味辛散,血中气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君臣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冲则柔肝。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
方解:君药:峻温心肾,助心阳以复脉,补命门以壮元阳。
臣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君臣配伍,壮先天之命火,温后天之脾阳,相须为用,相得益彰。
佐使药:炙甘草,益气补中,又解附子之毒,缓姜附子之峻烈,寓有护阴之意。并能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生附子配干姜,辛热峻烈,破阴回阳。姜附配甘草,逐寒护阴,解毒纠偏。
八、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
白术:甘而温苦,燥湿健脾—臣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佐使
九、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
2、气虚下陷。
茯苓(佐):健脾渗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生姜(佐):降逆化痰,助半夏陈皮消痰降逆,又解半夏之毒。
乌梅(佐):收敛肺气、生津。与半夏配伍散中有收。
甘草(佐使):调和诸药,健脾和中、
四十六简单方:
1.桂枝汤
组成: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
总论:
一、经书:
1、《五十二病方》是最古老的方书。
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3、《伤寒杂病论》被称为“经方之祖”(方书之祖)。
4、《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编纂的方书。
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成的药典。
6、《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
7、《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
8、《医方考》是第一部方论专著,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专著。
二、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1、从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看:治法源于方剂
2、从辩证论治看: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三、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解表剂
2、和:和解剂
3、下:泻下剂
组成: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君药;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清透深伏阴分之热。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
13、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君药:当归:养血和血
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经脉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方解: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直补先天)—君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敛汗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益肾涩精—臣
泽泻:利湿泄浊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健脾渗湿,以上三药俱为佐药
配伍特点:三阴并补,补肾为主;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补中寓泻,补而不滞。
2.小青龙汤
组成:半夏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麻黄白芍甘草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君药: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
3.银翘散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甘草苇根(用法中加入)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证。
君药:柴胡解半表之邪(使少阳邪热外解)疏理气机。
10.清营汤
组成:竹叶、犀角、生地、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麦冬、黄连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君药:犀角清营解毒。
11.清胃散
组成: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君药:黄连:清胃泻火,重用臣药升麻
12、青蒿鳖甲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方解:君药,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湿热积滞,以治热实
臣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硝黄配合,泻下热结之功益著,为泻热导滞的常用药对。
佐药,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即能消除痞满,又使胃肠气机通畅下行以助泻热通便。
配伍特点:寒下与行气并用,泻下以通便,并助畅行腑气之功,行气以除满,兼协通导行滞之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因通用)。
佐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以恢复肺气之宣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