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及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方剂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中医基础及临床的桥梁及纽带。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及配伍法则,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据证组方求“变”的能力,为临证时熟练运用方剂,提升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剂学的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了解方剂及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掌握)方剂100首,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二级(熟悉)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了解)方剂50首,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3.技能目标1)专业能力: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背诵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2)方法能力:有熟练运用以方测证法、以证析方法等分析、应用成方和独立处方治病的能力,以适应临床专业课用方需要,适应继续学习和立业创业的需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方剂及治法的关系;全面掌握一级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培养临床用方、组方的能力;难点是方剂组方原则和方剂药物配伍意义分析,重点章节是总论第二章方剂及治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各论的第一~四章(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第六章(温里剂)、第八章(补益剂)、第十二~十四章(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和第十六~十七章(祛湿剂、祛痰剂)。

难点章节是总论第六章,各论第一~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十四章和第十六~十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同上。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方剂学》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自主课堂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案例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穿插法、取象比类法、PBL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医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声象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对组成、功效、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能深入理解其相关内容并为以后的正确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方剂学》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方剂学》(第九版),李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2月。

参考书:1.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上下)(第2版),李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4月。

2.《医方集解》(第1版),清·汪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

3.《思考中医》(第3版),刘力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我是铁杆中医》(第2版),彭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月。

5.《古今名医方论》(第2版),清·罗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3月。

6.《伤寒论》(第2版),熊曼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4月。

7.《方剂学复习指导手册》,左铮云、丁舸、辛增平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9月。

网络资源:1.《方剂学》省级精品课程、方剂学慕课平台。

2. 方剂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2012年秉承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宗旨,经过方剂学教学团队全体老师两年多的辛勤工作,成功创建了方剂学网络自主学习系统(/moodle/),并按照兴趣培养篇、基础知识篇、实践应用篇、思维拓展篇四步设计自主学习内容,涵盖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加减变化、病案模拟、现代研究、系统测评、师生论坛等内容及板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交互平台,旨在实现方剂教-学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无纸化。

总之,随着方剂学自主网络课堂平台的投入使用,方剂学的教学正在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角色转换,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严肃的师长变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

(七)考核及评价1.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考勤、课堂提问、自主课堂、方歌默写、实验设计、PBL等)+终结评价(期末考试)。

2.评价方式:1)评“学”手段①课堂提问在每堂课开始前对前一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提问,考察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熟知和掌握情况,既是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上节课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②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课堂”方剂学教学团队以泻下剂、补益剂、祛痰剂等部分方剂为主要内容,在五年制各专业班级开展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并采取自主课堂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上宣讲及讨论。

自主课堂以组为单位开展,通常每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由学生推荐各组组长,采取教师引导、学委辅助、组长负责制。

在学生自主课堂之前,任课教师提前2-3周将自主学习内容布置到各组,并根据内容进行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资料的搜集及整理。

为了激发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参及,我们采取随机点名自主授课的方式,为了不影响集体的成绩及荣誉,每位学生都必须全身心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及团队讨论中,因为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自主课堂的主讲人员。

为了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总体表现,我们设计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环节。

经过前期的具体实施,大部分学生表示:以上教学方式大大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查阅资料、语言表达等;同时增加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情感的沟通及交流。

③综合性实验设计为了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基于中医理论指导的科研思维,方剂学教学团队对方剂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原有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实验设计”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方剂学某些知识现代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提高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能力。

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将学生综合性实验设计首列入到形成性评价中。

④课堂讨论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病案讨论,观察学生对病案的分析、理解情况,借此掌握他们对能力目标的掌握情况,进而判断以往的教学效果。

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授课方式、内容和进度。

⑤方剂歌诀默写方剂歌诀背诵是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运用成方、组织新方的基础,从某些角度来说,方剂歌诀的背诵数量及牢记程度及其中医素养成正相关,因此,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将方剂歌诀默写列入到方剂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即将课堂教学的100首一级方统一编号(1-100),每位学生随机抽取5首方,并在8分钟内写出每首方剂的方歌及功用。

2)评“教”手段为了客观地考察学生对课堂教学以及授课教师的客观评价,我们以问卷调查或评教建议表等形式,在授课开始后的第5周和第10周采用匿名的方法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提高。

3.评分标准:《方剂学》形成性评价不同评价形式构成比三、教学内容纲要《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绪言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的起源及发展【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如《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伤寒明理论》、《普济方》、《中医方剂大辞典》。

3.学习方法和要求。

【教学方法】1.温故知新法。

2.历史回顾法。

3.名医激励法第二章方剂及治法【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方剂及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教学内容】1.明确方及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1.教思相资教学法。

2.课堂讨论。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教思相资教学法第四章方剂的剂型(自学)【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及临床意义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

【教学内容】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及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教学方法】理论+实践法。

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组方原则及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1.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及功用、主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1.举例、类比教学法。

2.教思相资教学法。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二级方剂,下同):止嗽散、参苏饮。

3.了解(三级方剂,下同):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教学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