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高考真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

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

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评分细则】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缺少题目扣2分。

【名师解读】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第一次出现了二选一的命题形式,以“考生为本”,让考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对考生兴趣爱好的尊重,这与全国其他省市作文命题相比是一大突破。

第一题规定写记叙文,第二题则不限文体,将以前的“除诗歌外”一并去掉,两道题合在一起实现了文体的全开放,一改往年偏向议论文考查的单一性,为考生预留了尽量大的写作空间,是尊重和考查学生12年的积累的表现。

两道作文题都有“我”的介入,都要求有“我”在场,可见北京卷命题在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命题解码本题不只是考想象力,更有对英雄的认识的思维能力的考查。

在思想上,引导考生树立英雄主义理想,增强民族自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

“我心目中”审题误区审题不清,选错英雄。

题干引导语明确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但部分考生在审题中忽略了这一关键信息,写作材料选择科比、林书豪、拿破仑等外国英雄形象,影响整体得分。

也有考生忽略“一位”,文中涉及多位英雄,自己多次“穿越”,与不同英雄生活交流,泛泛而谈,记流水账。

混淆身份,认识肤浅。

题干要求“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有的考生混淆英雄身份,写袁隆平研制原子弹,邓稼先研究杂交水稻,对英雄事迹缺乏基本了解。

也有考生作文中和英雄唠家常,问“你吃了吗?”认识肤浅空泛,很难写出风貌和情感。

还有考生表达的不是对英雄的“钦佩”,而写带着古代英雄“穿越”到当今社会,向英雄展示现代化的方便快捷,与命题意图相悖。

文体不清,坚持议论。

题干中以命题形式,要求“写一篇记叙文”,部分考生剑走偏锋,坚持议论文的老路,文中大谈对英雄的思想认识,而不是“一起生活一天”的故事。

有套作、宿构之嫌,一般划归三类。

2深入灵魂的热爱命题解码本题要求结合《说起梅花》的阅读文本,联系生活,选择一种使自己有“深入灵魂的热爱”的“物”,展开写作。

联系阅读,读写结合,命制作文题目,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创新。

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规律,对转变当前教学读写割裂的偏向,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在今年增加题量的情况下,又能让考生减少构思时间,提高写作速度。

引导语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中“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可借文章内容理解题目何谓“深入灵魂的热爱”。

第二句话将这种热爱指向“你的生活”,要从中寻觅一“物”,表达其为何能深入你的灵魂。

这一点指向说理,是希望考生能从“物的热爱”中说点道理,文章要有理趣,不可一味抒情。

要求自选一物,括号中植物、动物、器物则明确了范围,要求写作对象“非人类、非抽象、非行为”。

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大自然一草一木、从生活的普通物件中体验快乐与愉悦。

在立意上有几个不同的展开角度,可以将物人格化,写出其品格内涵,进而托物言志,例如《石灰吟》、《爱莲说》等;也可借物寄托一段亲情、友情或爱情,例如季羡林的《海棠花》;还可以借物关联人事,映射社会现实,有所议论。

因此,本题指向的是“人”与“物”高度的精神共建与生命交融。

普通一物,一旦着了“人”精神的华彩与光照,便可以与一个人、与一个社会和民族紧密相联。

审题误区审题意识不严谨,只见热爱不见物。

有的考生忽视题干要求“自选一物”,对物的定义不够清晰,选择写“迈克尔·杰克逊”、写“北京国安”、写“热爱自由”、写爬山旅游等等。

行文上能够围绕“热爱”展开,但通篇讲述的立足点都不在于具象化的“物”,不符合题目要求,一般很难进入二类。

深入灵魂不到位,小猫小狗特别多。

在选择物象上,由于生活体验的缺少,以小猫、小狗等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物体为写作对象的作文不在少数。

考生对“物”的认识、感悟、思想情感多数浮于表面,难以表现对其“深入灵魂”的热爱,内容贫乏浅显,泛泛而谈,读来索然无味。

描摹形象不细致,就物谈物不见“我”。

有的考生在描写“物”时,采用客观陈述的语体风格,写“物”(例如竹子)的形象、品质、赞颂具备此类品质的人等等,但通篇不见“我”,缺乏联系和迁移的写作意识,写的不是深入“我的灵魂”。

一般被划归三类。

【标卷范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清道光年间初冬清晨,新疆果子沟。

七天前我们一行人从乌鲁木齐出发,前往伊犁。

不料大雪漫天而落,脚下坚冰如铁,车马无法通行。

父亲叹一口气,道:“走吧,切莫误了期限!”此时他是朝廷流放伊犁的罪臣!望着沧桑颓老的背影,我不禁愁肠寸断——四年前,广东虎门,家父林则徐大举销毁鸦片烟,正气凛然,扬我中华傲骨,力挫洋人图谋。

百姓们锣鼓喧天尚未停歇,父亲就已接到了朝廷的罪责,被革职贬到镇海,后又被“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虎门销烟,何罪之有?全家老小惊愕万分,却无力回天!我跟大哥陪伴父亲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中原,已经走了整整四个月。

狂风怒吼,掀起父亲尘迹斑斑的官服,我赶紧上前一步从旁搀扶住他。

风物凄凉,人情不在,路越来越难走,大哥心痛得泪流满面,低跪于地上对天祷告:“若父能早日得赦召还,孩儿愿赤脚趟过此沟!”中午时分,一处避风山坳,随从们搭篷造饭,父亲用冻得发青的干瘦的手,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摩挲着,目光刚毅直视远方。

一个多月前,我们途径酒泉,惊闻朝廷跟英国人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父亲顿时痛心疾首,长叹国事悲哀。

致信朝中正直的军机大臣王鼎,道:“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

”大约是前日收到的回信罢,只见父亲起身踱步,迎着干冷的西北风,神色肃穆,气语苍凉,“何日穹庐能解脱,宝刀盼上短辕车。

”一个被捆绑悬于壁上的壮士,心急如焚,而无可用力。

下午风力渐减,路亦渐趋平坦,同行的新疆兵士说,照此行程再有五日,便可抵达伊犁。

西北荒漠折磨着身心,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还是冰雪。

父亲年老体弱,路途颠簸,“频搔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他是以心力来抵抗身病啊!禁烟的怒火仍在胸中燃烧,南海的涛声还在耳边回响,万里之外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做无奈的抗争,父亲却只能面对这大漠的寂寞。

兔未死而狗先烹,鸟未尽而弓先藏。

叹息中,只见西天残阳如血。

父亲却已在规划着抵达伊犁后,将如何开垦荒地、兴修沟渠水利等等措施。

路,还在延伸……点评立意精准,想象合理,内涵深刻。

作者将自己定位为林则徐的儿子,陪伴老父亲远赴新疆流放地。

以人子之心,在一天的行程中,生动细致地再现了一位“戴罪”而不忘家国的功臣形象,并用回忆式的叙述插入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等史实,多处引用林则徐之语,内容丰富扎实,情感真挚动人。

清晰可见作者对这一英雄人物的熟悉和钦佩之感,切合题目要求。

语言厚实,符合人物身份特征,文采斐然,比喻、反复、引用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描写细致精彩,情感挥洒自如。

一天的环境描写中,暗含“我”和“英雄”心路历程,冰雪、狂风、风力渐小、残阳等具象中,折射出的是“父亲”刚毅不屈的英雄灵魂。

人物语言典型,神态鲜明,栩栩如生。

结尾处“路,还在延伸……”言有尽,意无穷,引发读者联想。

【标卷范文2】深入灵魂的热爱抚摸着书桌上小巧而精致的青花瓷笔架,感受着它光滑细腻的釉面,粗糙而不失质朴的素净胚身,以及烧制时留于底面的小孔。

我的眼前好似蔓延出窑址工匠忙碌的景象,我的书桌上仿佛也延展出笔墨纸砚,古朴动人。

是的,国瓷——青花瓷便是我深入灵魂的热爱。

青花瓷是质朴的。

闲来无事,把玩家中的喜字苹果罐,只见那青白二色在浓淡间便勾画出人们对美好生活最简单纯粹的向往。

青处墨彩淋漓,仿佛有海水在釉下涌动出字画,而字画也像刚写就一般,白处是略带米黄的白,一点“贼光”也没有,只是温和细润如家中用久了的白床单。

青花在一青一白间画就,色彩质朴,胎质不致密却很有质感,令人感到厚实可靠的质朴。

青花瓷是深沉的。

王冕题画诗:“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认为借来说青花也正好,它不与粉彩、五彩、珐琅等争奇斗艳,只着青白二色,清清白白,从不张扬,只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

它目睹百年沧桑变幻、反复易主,却将所见所感揉于那一抹青白之间,于是青得愈加深厚,立得愈加安稳而深沉。

青花瓷亦是博大的。

器形和纹理的多样,自然不分高下,最令我心动的是当我与每一件青花瓷心神相会时,能感觉到他们说的话都不同,做的梦也不一样。

有的碗沿破碎,身上钉着铁钉,碗底还有裂纹。

裂痕处积着泥垢,破败不堪却掩不住它目睹历史和人间沧桑变幻才有的深沉,如一位老者娓娓道来;有的年代虽久,却将自己打扮梳理得崭新,因生长在皇城根下而生出的自尊;有的好像小家碧玉,有的却似大家闺秀,落落大方……实在是形态不一,神韵各异!辜鸿铭曾说:“一个人若要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那个人必须是质朴的、深沉的、博大的。

”我正因青花瓷的质朴、深沉与博大,愈加了解与热爱老祖宗的文化。

正如沈从文看过云南的云而感慨:“为其单纯反而见其伟大”,我想青花的深沉与博大,正是它的质朴成全的。

我自愿如青花一般清白、简单,留一颗纯粹的心,宁静地享受美好幸福,坚定地迎接人生路上1300摄氏度高温的锻造。

青花瓷,我深入灵魂的热爱。

点评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

立意精准、构思巧妙、选材典雅、文风从容,是本文取胜并被评为满分文的最大亮点。

作文以并列式的结构,娓娓道出青花瓷“质朴、深沉与博大”的特征,每一部分自成一体,又前后关联,行文有着较为严谨的逻辑思路。

开篇以细腻描写打动人心,青花瓷的釉面胚身,在作者笔下宛然呈现,继而以纯粹温润的质感、青白低调的色彩、形态不一的纹理器形,活脱再现作者心中青花瓷的神韵风采。

而这一切又正好对应辜鸿铭先生的名言,最后借用沈从文的感慨作结,文章脉络一以贯之,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从容雅致的文风,与作文主角“青花瓷”的形象融为一体。

“抚摸”、“把玩”、“一抹青白”、“青花的深沉与博大,正是它的质朴成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