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是普通高中线下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讲课宜深入浅出,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只设置一到两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舍说:“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这是北平(图片展示)
郁达夫说:“所有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澹,生活太无变化……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

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地浓,格外地切。

”这节课,我们就来跟着他看看故都的秋天。

二、整体感知
1、学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请勾画出来?
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
作者有多喜爱这里的秋?再品味一下他从杭州辗转到北平的路线看看,跑了上千里的路为了干什么?这样痴情的赤子,率真的诗人,真真为了看秋天用去所有的时间和情感。

为了观景,他不顾一切,赶到北平,所以他说,“我的”,只有他会这样做。

只有他沉醉其中。

二、局部品读
这北国之秋的特别“清、静、悲凉”这一的特点,我们从作者的直接抒情中捕捉到了,也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发现了。

但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希望能从它细腻的写景中欣赏品味到。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3—11)
2、听录音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写景叙事常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古人也说:“景物,声色而已。

”下面听学生朗读,同学们做两件事:
①主要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去想象景物、欣赏画面。

共有几幅画面,
②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3、学生概括故都秋景图。

做学案。

示图。

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4.学生讨论,并分组作答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这一部分如何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生阅读并讨论,展示答案(15分)
问:哪一幅侧重从颜色写景?
4小院赏秋图(3):
①勾划赏秋动作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看听细数静对可以看出悠闲、惬意的情绪)
②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③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悲凉)
北平有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让人留流忘返的旅游胜地,有美丽动人的奇花异草,作者一概没写,同学生看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却是北平最常见的,最普通的事物,这也是作者独到的地方。

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秋花”的特点,请读这一段。

(读毕),牵牛花,同学生都见过,作者没有写其摇曳多恣的藤萝,也没有写扶疏映衬的花叶,只写它的颜色,而且只写他喜欢的蓝色,为什么?先回答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作者喜欢蓝色的理由同样是作者孤独、忧郁心情的表现。

在借助“景物”来体会感情,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④蓝朵衬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可以看出作者还有一种什么情绪?(忧郁、苍凉)
提示: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有味?
5、秋雨话凉图(6-10):
①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②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B、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a、比较春雨“淅淅漓漓”“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太柔)
b、比较夏雨“淅沥哗啦”“噼里啪啦”(太猛)
③这幅画完了没有?还有“话凉”呢!既是话凉,重在声音,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
声调——缓慢悠闲(a、老师拟北声,读出秋天的落寞感b、学生齐读8段:先不拖长后才拖长,要夸张)
小结画面: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湿漉漉的,雨声息列索落,秋雨来去匆匆,在都市的斜桥影里,一二都市闲人,着青布单衣,咬长长烟管,抱着手耸着肩,有一搭没一搭地叹天气
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悠闲、无聊、悲凉)
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体验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点。

可见,对“清、静、悲凉”秋天的喜爱,正反映出他在“景物”蕴藏着另一种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讨论是什么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笔下描写的景物的特点看出他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忧郁。

师:要结合他的生活背景:郁达夫是位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

成年后,又去了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更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造成他的文风有种伤感、灰冷的情调。

写此文时,北平正遭受日寇的践踏,作者怀着最后看一眼秀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旧地,就像一位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一样,那种悲凉、无奈的心情自然地反映到文中去了。

三、深入探讨
1、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常之景而非风景名胜,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而且范围广,触目皆秋。

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么?
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景与情的结合之点就是我们提到的三大特点:“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秋声、秋景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景物多是冷色调,秋声也是衰弱的声音,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清、静、悲凉”在神韵上是一致的。

正如诗歌中的意向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里的秋景与秋声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提问:这种通过写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叫什么呀?
明确:寓情于景
四、延伸联想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景物的声、色特点重点欣赏了两幅画面。

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至少包括两个部分:①对象②对象的特点如: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

看谁说得快!看谁找得准!看谁找得新!
•(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 ,


同学们,把你们刚才的语言串缀起来已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了。

五、结尾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

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六作业:仿写《天净沙》
七、推荐补充阅读篇目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陈平原《文学的北京:春夏秋冬》
秋蝉清、静、悲凉
秋雨
秋果寂寞、悲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