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游园不值》教学反思,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游园不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

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

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

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2《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

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

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

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一、成功之处1、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从理解诗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诗,通过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读、同坐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把诗歌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经过看资料、看注释或工具书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应怜”“小扣不开”“出墙来”等词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首古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这个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奠定基础。

接着重点抓住“苍苔”“红杏”“柴扉”来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欣喜”的思想情感。

二、不足之处1、由于我在教学此诗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因此,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显得仓促、不实在,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2、在拓展环节内容方面多了一些,致使时间不够用。

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我将努力克服,加以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做得更好《游园不值》教学反思3我在学这首诗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编排成一幕独角戏将作者去游园的整个过程表演下来。

在表演过程中,提醒学生通过动作、神情、语言将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现出来。

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

然而在表演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其中的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有了不同的解释。

一个学生是这样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风暖暖的。

瞧,柳枝都绿了。

我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

(快步走上来,轻扣柴扉,再扣,再扣)咦?为什么不开门?哦,大概是怕我猜坏了他园子里的苍苔,所以才不给我开门吧。

(失望的低头,然后四顾)哈哈!虽然你不让我进去,可是你园子里的春天是关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红的杏花正从墙上探出头呢!从这个学生动作、神情的表演和语言的描述上来看,她的这幕戏应该是比较出色的。

但是,她的表演一结束,马上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有话说。

台下学生的意见主要有这样几个:第一:主人不是不让进去,是不在家。

这个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刚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测是不对的。

再说,既然是朋友,园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来访,就不会这样做,而作者作为朋友,也不该这样想。

这里应该理解为:作者觉得应该爱惜这小路上绿意茸茸的苍苔,所以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让木屐踩踏在苍苔上而留下印痕。

对于这个问题,我把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再读一读古诗,认真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觉得还是解释成作者因爱惜路上的苍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来为好。

第一,这样和题目不矛盾。

第二,也符合作者与园子的主人是朋友这一条件。

再有,更能体现作者爱春天事物的情感。

对于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我觉得比较满意,因为,从学生的思辩中,我看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看到了情感性的理解。

但是,我也有这样的.疑惑:“应”在古诗文中有没有“应该”这一意思呢?还有,我今天在一个资料中看到了这样一种解释:这是作者的一种幽默化的写法。

轻扣柴扉后,他明知朋友不在家,却故意说成是“应怜屐齿印苍苔”才“小扣柴扉久不开。

”借此来表明园子的主人也热爱这满园的春光。

如果这样来讲,也能讲得通。

到底有没有证据可查呢?第二:园子里的春色本来就没有关住,因为是柴扉,柴扉是用树枝编的,作者隔着柴扉,是可以看到园子里的景色的。

所以,根本不用为“轻扣柴扉久不开”而失望。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是称赞学生的细心。

但是,如果说作者能够隔门尽揽园中景色,则“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就体会不到了。

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并想象:作者是怎样隔门望春的?当时感觉该是怎样的呢?学生觉得挺有趣,渐渐感到,隔门望春总是不够尽兴,未免感到遗憾。

这时,再理解作者“猛然抬头,看到伸出墙外来的那枝红杏”时的心情,就能够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么说是红杏呢?大概由于学生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红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

我告诉学生:杏花的品种不同,颜色也不同,红杏花还是有的。

而且,颜色是洋红,而不是大红。

(如果我提前能够预设到这个问题,提前准备一些图片就好了。

)这节课使我想到了上学期学习《望天门山》一诗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边来”时的教学片段。

那时,我也是把两种不同的解释提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选择答案。

我想,凡是遇到无证可查的问题,我们不妨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古诗吧。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4师:谁能说说第一句诗“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什么意思?生1:我认为意思是说大概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屐踩坏他家的苍苔。

生2:我认为这句诗意思是说,可能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

生3:我认为诗句意思是我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别让木底鞋把它踩坏了。

是谁爱惜苍苔呢?三位学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由赞成两种不同意思的同学分别组成正、反方,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

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

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1:我们根据插图和诗句意思可以知道,诗人站在花园外面,久久敲那柴门却不见开,于是就想可能是主人爱惜绿绿的苍苔,怕人把它踩坏吧。

反方1:那你们所指的苍苔是哪儿的苍苔呢?正方2:当然是花园里的苍苔!反方2:不对!诗句中所指的应该是园门外的苍苔。

因为诗人到朋友花园游赏,不料园门紧闭,主人不在。

主人外出当然要关了园门,可是关了园门难道就能说是主人爱惜苍苔吗?肯定不是!诗人站在门外久久地敲门,在那儿来回踱步,以至木屐踩坏了苍苔,因此发出了我应该爱惜脚下苍苔的感叹。

正方3:可是根据注释,“应”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如果照你们所说,这一句就应该解释成“我大概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作者怎么连自己爱不爱惜苍苔都不敢肯定呢?反方3:作者当然知道爱惜苍苔,不然怎么说不让木屐在上面留下脚印呢?我方查过字典,“应”有两种读音,一读yīng,有该、当和答应两种意思;一读yìng,有回答、应付、适合、接受等意思,唯独没有大概、可能的意思,我们认为这里“应”读一声,是应该,应当的意思。

正方4:照你说,难道是编者错了吗?我们的课本可是经过专家审定过的啊!反方4:“编者难道就没有疏忽的时候吗?根据我们对诗句的理解,主人紧闭园门构不成爱惜苍苔的原因,爱惜苍苔的恰恰是诗人自己。

”反方同学精彩的辩驳折服了其他同学,也深深地说服了我,我表扬了他们认真钻研的精神,并宣布反方获胜。

【反思一】:宋代学者张载说:“学则须疑”。

学知识,做学问,不疑则无获,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

由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课堂气氛,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辩论、探究等学习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话实说。

【反思二】:质疑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重要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育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迷信书本,没有崇尚权威,而是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探究等手段获得了问题的答案,让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反思三】: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堂课中,我没有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理解到了不同于课本、教参的诗句意思,这正是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对古诗意思的富有个性的把握和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