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检查井距离规范篇一:检查井最大间距及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线的最小净距】检查井最大间距4.7.1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
4.7.2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
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 3 个。
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 。
4.7.3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4.7.4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 ,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
遇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m ,车行道下0.7m 。
4.3.8一般情况下,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
当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有浅埋经验或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
4.3.9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 的城市干道,宜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道。
附录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上面管道基础底间净距。
2 采取充分措施(如结构措施)后,表列数字可以减小。
3 与建筑物水平净距,管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不宜小于2.5m ,管道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按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3.0m 。
【篇二:雨水篦子规范】雨水篦子规范7.1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形式确定。
4.7.2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
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 3 个。
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 。
4.7.3当道路纵坡大于0.02 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 ,其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4.7.4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Im,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
遇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条文说明4.7.1规定雨水口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雨水口的形式,主要有平篦式和立篦式两类。
平篦式水流通畅,但暴雨时易被树枝等杂物堵塞,影响收水能力。
立篦式不易堵塞,边沟需保持一定水深,但有的城镇因逐年维修道路,由于路面加高,使立篦断面减小,影响收水能力。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和经验确定。
雨水口布置应根据地形及汇水面积确定,有的地区不经计算,完全按道路长度均匀布置,不仅浪费投资,且不能收到预期的效益。
4.7.2规定雨水口间距和连接管长度等。
根据各地设计、管理的经验和建议,确定雨水口间距、连接管横向雨水口串联的个数和雨水口连接管的长度。
为保证路面雨水宣泄通畅,又便于维护,雨水口只宜横向串联,不应横、纵向一起串联。
对于低洼和易积水地段,雨水径流面积大,径流量较一般为多,如有植物落叶,容易造成雨水口的堵塞。
为提高收水速度,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雨水口,或采用带侧边进水的联合式雨水口和道路横沟。
4.7.3关于道路纵坡较大时的雨水口设计的规定。
根据各地经验,对丘陵地区、立交道路引道等,当道路纵坡大于0.02 时,因纵坡大于横坡,雨水流人雨水口少,故沿途可少设或不设雨水口。
坡段较短(一般在300m 以内)时,往往在道路低点处集中收水,较为经济合理。
4.7.4规定雨水口的深度。
雨水口不宜过深,若埋设较深会给养护带来困难,并增加投资。
故规定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 。
雨水口深度指雨水口井盖至连接管管底的距离,不包括沉泥槽深度。
在交通繁忙行人稠密的地区,根据各地养护经验,可设置沉泥槽。
【篇三:室外排水管道施工规范】室外排水管道施工规范1管材选择与运输、保存1.1管材选择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采购;若设计没有规定时,应根据排水管道今后运行中管内污水的性质决定用何种管材。
所选用的管材,除了应考虑能满足防污水腐蚀外,还应从管道价格、安装施工简单,便于今后维修等方面进行统盘考虑。
1.2管材的运输与保存管节堆放场地宜平整、坚实,堆放时将管节垫稳,防止滚动;化学建材管节、管件贮存、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止管材变形的措施。
承插施工管道的橡胶圈贮存、运输,特别是长期贮存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防止胶圈老化:1.2.1贮存的温度宜为-5〜30 C,存放位置不宜长期受紫外线光源照射,离热源距离应不小于lm ;2沟槽开挖与管道基础施工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
沟槽开挖时,管顶最小覆土深度除能满足设计需要外,还应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一般来说,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m ,车行道下0.7m 。
人工开挖沟槽深度超过3米时,出于人员安全考虑,应按有关规范规定分层开挖;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可按机械性能确定。
开挖沟槽深度超过5 米时,必须按深基坑开挖的有关规定,做沟槽开挖的专项施工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后方可施工。
3管道施工技术要点3.1施工方法的确定管道的施工方法,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开槽、顶管或其它方法进行施工。
3.2管道安装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有利于保证管道的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费用。
一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3.2.1管道安装前,宜将管节、管件按施工方案的要求摆放,摆放的位置应便于起吊及运送。
3.2.2起重机下管时,起重机架设的位置不得影响沟槽边坡的稳定;起重机在架空高压输电线路附近作业时,与线路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电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以确保人员安全。
3.2.3管道应在沟槽地基、管基完工并验收合格后安装;安装时宜自下游开始,承口应朝向施工前进的方向。
3.2.4合槽施工时,应先安装埋设较深的管道,当回填土高程与邻近管道基础高程相同时,再安装相邻的管道。
3.2.5管道安装时,应随时清除管道内的杂物,暂时停止安装时,两端应临时封堵。
3.3雨期施工应采取的措施雨期水多,天气不稳定,无法正常连续施工,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和保护已有的施工成果:3.3.1合理缩短开槽长度,及时砌筑检查井,暂时中断安装的管道及与河道相连通的管口应临时封堵;已安装的管道验收后及时回填。
3.3.2及时做好沟槽排水措施,防止漂管事故的发生。
3.3.3合理缩短开槽长度,及时砌筑检查井。
3.3.4刚性接口作业宜避开雨天。
3.4管道防腐污水和雨、污水合流的金属管道内、外表面,均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以保证金属管道使用寿命。
3.5对于需穿越河道、铁路、高速公路却无法正常开槽施工,或正常开槽施工有难度或不经济时,可综合比较一些已成熟的新工艺、新方法,如顶管法施工方案,盾构法施工方案,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案,地表式定向钻法施工方案,夯管法施工方案等,选择其中较合适的一种方案进行施工,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 井室施工技术要点井室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排水工程的成败。
好多排水工程在闭水试验时不合格,多数原因就出在井室施工质量不过关。
在井室施工时,一般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4.1哪些地方要设置检查井排水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置检查井;直线管段上检查井最大间隔距离参照相关规范。
4.2对检查井各部分尺寸的要求4.2.1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过大浪费材料,也不安全,太小不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也应考虑要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4.2.2检修室高度根据管道埋深、结合实际情况计算确定;在管道埋深许可时宜为1.8m ,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算起,雨水(合流)检查井由管底算起。
4.3对检查井盖、座的要求检查井宜采用具有防盗功能的井盖,目前用的最多的是复合材料井盖、座,一般不用铸铁井盖、座。
位于路面上的井盖,宜与路面持平,并应采用重型井盖,强度满足该道路上最重型车辆通行要求;位于绿化带内的井盖,不应低于地面,最好高出出面5cm ,井盖家采用轻型井盖。
4.4井室施工技术要点4.4.1砌筑结构的井室施工技术要点a 井室的混凝土基础应与管道基础同时浇筑。
b 砌筑前砌块应充分湿润;砌筑砂浆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现场拌制应拌合均匀、随用随拌。
c 排水管道检查井内的流槽,宜与井壁同时进行砌筑。
d 砌块应垂直砌筑,需收口砌筑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收口;圆井采用砌块逐层砌筑收口,四面收口时每层收进不应大于30mm ,偏心收口时每层收进不应大于50mm 。
e 砌块砌筑时,铺浆应饱满,灰浆与砌块四周粘结紧密、不得漏浆,上下砌块应错缝砌筑。
f 砌筑时应同时安装踏步,踏步安装后在砌筑砂浆未达到规定抗压强度前不得踩踏。
g 内外井壁应采用水泥砂浆勾缝;有抹面要求时,抹面应分层压实,不留死角。
4.4.2预制装配式结构的井室施工技术要点a 预制构、配件要符合设计和安装要求。
b 采用水泥砂浆接缝时,企口坐浆与竖缝灌浆应饱满,装配后的接缝砂浆凝结硬化期间应加强养护,并不得受外力碰撞或震动。
c 设有橡胶密封圈时,胶圈应安装稳固,止水严密可靠。
4.4.3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井室施工技术要点a 浇筑前,要保证钢筋、模板工程经检验合格,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b 振捣密实,无漏振、走模、漏浆等现象。
c 及时进行养护,在强度等级满足设计要求前不得受力。
d 浇筑时应同时安装踏步。
踏步安装后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抗压强度前不得踩踏。
4.4.4管道穿过井壁的施工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