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301100350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

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难点章节是教材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生物化学》教学以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讨论法、故事导入法、联系讲解法、比较讲解法、课堂提问法、穿插复习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达成优异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生物化学》(第1版),郑里翔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参考书:1.《生物化学教程》,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普通生物化学》(第4版),郑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查锡良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七)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形成性评价与期末课程考试相结合。

评价方式:百分制,60分以上合格(含60分)。

评分标准:课程考试占70%,形成性评价占30%(考勤、实验、课后作业以及课程小论文)。

三、教学内容纲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熟悉】熟悉生物化学与中医药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二、教学内容1.生物化学发展简史2.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生物化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一章糖类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重要单糖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糖类的生理功能。

【熟悉】熟悉多糖的化学结构和主要性质,糖类药物作用特点。

【了解】了解糖的分类与糖复合体生理功能,糖类药物设计与应用,模拟研究以及糖基化工程。

二、教学内容1、糖的概念、分布及主要生物学作用2、单糖的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3、常见多糖的化学结构与主要性质4、重要糖复合物的生理功能5、糖类药物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自学第二章脂类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脂肪的结构与性质、脂肪酸的分类、磷脂的结构与生理功能、胆固醇和胆汁酸的结构与性质。

【熟悉】糖脂的结构与生理功能、脂类分类及生理功能【了解】脂质体、脂质体药物与脂肪替代物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脂类的概念、分类、分布及生理功能2、脂肪的化学3、类脂的化学及生理功能4、脂质体、脂质体药物与脂肪替代物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自学第三章蛋白质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熟悉】熟悉蛋白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与理化性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原理;临床上常见的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特点及药理作用。

【了解】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体内重要的活性肽。

二、教学内容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通过案例导入的形式进行介绍,使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及通过测定氮元素的含量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2)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使学生掌握氨基酸的通式、分类及理化性质;掌握肽键、肽、多肽、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等基本概念;了解生物活性肽。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蛋白质一级结构:理论知识讲授;结合胰岛素,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维持作用力;(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结合图片进行二、三、四级结构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空间结构的特点及维持稳定的作用力。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导入介绍分子病及蛋白质空间构象病。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理论性较强,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5、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通过理论讲授、动画、图片及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原理6、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通过自学及课后讨论,案例分析,PBL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悉临床上常用的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特点及药理作用。

第四章核酸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DNA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意义,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熟悉】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和各类RNA的结构特点。

【了解】了解某些重要核酸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药理学功能。

二、教学内容1、核酸的分子组成(1)核酸的结构单位核苷酸的组成核苷酸的结构核苷酸的功能(2)核酸的分子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3)RNA的种类和分子结构2、核酸的理化性质(1)核酸的紫外吸收(2)变性与复性(3)核酸杂交3、核酸类药物。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五章维生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维生素的概念、分类、活性形式及生化功能。

【熟悉】维生素的来源及缺乏症。

【了解】维生素的化学性质及分子结构。

二、教学内容1、维生素概述(1)维生素的概念及特点:通过案例导入维生素的特点,使学生理解维生素对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性;(2)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2、水溶性维生素(1)B族维生素:结合维生素发现的小故事及维生素缺乏症临床病例讲解B族维生素的来源、活性形式、生化功能及缺乏症;(2)维生素C:结合维生素发现的小故事及维生素缺乏症临床病例讲解维生素C的来源、活性形式、生化功能及缺乏症;3、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还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在解释概念与生化功能的同时,借助临床实例展开说明(例如:各类维生素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对概念的细节进行详细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变抽象为具体。

在课后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自主整理复习材料,帮助其进一步回忆和复习课堂所学,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六章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酶促反应特点,酶的调节。

【熟悉】熟悉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了解】了解酶促反应机制,酶的命名与分类,酶与医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概述(1)酶的概念:通过案例导入的形式进行介绍酶的发现过程来阐述酶的概念,让学生重点明确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引出核酶和脱氧核酶的概念。

(2)酶作用的特点:利用图解及例子讲解,使学生掌握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和可调节性。

(3)酶的分类与命名:简单介绍。

2、酶的分子组成、结构(1)酶的分子组成:理论知识讲授;结合板书讲解,让学生掌握单纯酶与结合酶、酶蛋白与辅助因子、辅酶与辅基的概念。

(2)酶的结构:结合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与活性中心、结合基团与催化基团的概念。

3、酶的作用机制:(1)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活化能(2)中间复合物学说:过渡态(3)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趋近效应和定向效应、张力或变形作用、酸碱催化作用共价催化作用4、酶促反应的动力学(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式、Km、Vmax的意义(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采用比较及讨论的方式,介绍不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

酶的活力测定5、酶的调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学习酶的调节可以通过酶的结构和含量进行调节。

使学生掌握酶的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原及酶原的激活以及同工酶的概念。

6、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举例介绍酶在临床检验、治疗、科学研究及生产中的应用。

介绍固定化酶、抗体酶的概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七章生物氧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呼吸链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条呼吸链的排列顺序;ATP的生成方式。

【熟悉】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ATP的利用与储存。

【了解】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二、教学内容1、概述(1)生物氧化的概念:通过案例导入形式,介绍体内能量的来源,生物氧化的共同规律,从而提出生物氧化的概念。

(2)生物氧化的特点:通过比较的方法,和体外燃烧相比较介绍生物氧化的主要特点。

2、线粒体氧化体系(1)呼吸链的组成:理论性较强,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呼吸链的4种复合体,及复合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2)主要呼吸链及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在讲解呼吸链的主要组成成分的同时,结合糖代谢中苹果酸和琥珀酸的脱氢反应,介绍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3)细胞质中NADH的氧化: 通过结合糖代谢中的脱氢反应,明确脱氢反应的部位可以在细胞质和线粒体,比较2个不同部位的氢原子要氧化生成水的区别,然后讲解细胞质中NADH转运进入线粒体的穿梭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