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现状

目录1 总论 (1)1.1选煤厂类型、厂型及厂址 (1)1.2工作制度 (1)1.3矿区及厂址概况 (1)1.4原料煤矿井概况 (1)1.4.1交通位置 (1)1.4.2 地形地貌 (1)1.4.3 水系 (1)1.4.4 气象 (2)1.4.5 地震情况 (2)1.4.6 工程地质概况 (2)1.4.7 煤质特征 (2)1.5选煤工艺 (3)1.6产品品种和用途 (3)1.7供水、供电 (3)1.7.1 供水 (3)1.7.2 供电 (4)1.8选煤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 选煤工艺 (6)2.1煤质资料分析及可选性研究 (6)2.1.1煤质资料的审查及分析 (7)2.1.2两矿井原煤可选性研究及分组分级讨论 (14)2.1.3 煤质资料综合校正 (21)2.2选煤工艺的初定和技术经济比较 (27)2.2.1 初步选定的方案分析 (27)2.2.2 方案的预测 (28)2.2.3 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39)2.3选定流程的介绍及流程计算 (42)2.3.1 三产品旋流器混合入选—粗煤泥回收—直接浮选联合工艺的论述 (42)2.3.2 设计工艺流程的整体描述 (44)2.4流程计算 (45)2.4.1 数质量流程计算 (45)2.4.2 介质流程计算 (45)2.5设备选型及计算 (56)2.5.1 选型与计算的原则和规定 (56)2.5.2 主要设备选型与计算 (57)2.6选煤工艺布置 (64)2.6.1 总平面布置 (64)2.6.2 原煤受煤 (64)2.6.4 主厂房 (64)2.6.5 产品仓 (66)2.6.6 煤泥压滤车间 (66)2.7生产技术检查 (66)2.7.1检查的内容与项目 (66)2.7.2 技术检查取样设置 (68)2.7.3 检查室 (69)3 建筑物和构筑物 (69)3.1概述 (69)3.2气象及地震资料 (69)3.3工程地质概况 (70)3.4建筑物及构筑物设计 (70)3.4.1 设计遵循的有关国家标准 (70)3.4.2 建筑设计 (70)3.4.3 结构设计 (71)4 给水排水 (71)4.1给水水源 (71)4.2用水量和水压 (71)4.3给水系统 (71)4.4排水 (72)5 生产辅助设施 (72)5.1机电修理车间 (72)5.2介质制备车间 (73)5.3压缩空气供应 (73)6 电气 (73)6.1供配电 (73)6.1.1 电源及供电方式 (73)6.1.2电力负荷 (74)6.1.3 供配电系统 (74)6.1.4 照明 (74)6.1.5 防雷及接地 (74)6.2集中控制及自动化系统 (75)6.2.1 概况 (75)6.2.2集中控制方式 (75)6.2.3 自动化控制网络 (75)6.2.4 控制系统及设备 (75)6.2.5 自动化系统 (76)6.3监测、保护、计量 (76)6.3.1 检测装置 (76)6.3.3 计量装置 (76)6.4生产管理系统 (76)6.4.1 行政电话 (76)6.4.2 生产调度通信及广播系统 (77)6.4.3 工业电视监控 (77)6.4.4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77)7 铁路运输 (78)7.1本厂区各铁路专用线的技术条件 (78)7.2股道设置 (78)8 采暖通风与药剂库 (78)8.1概述 (78)8.1.1 采暖设计一般原则 (78)8.1.2 设计依据 (78)8.1.3 气象资料 (78)8.2采暖 (78)8.3室外供热管道 (79)8.4通风除尘 (79)8.5药剂库 (79)9 工业场地总平面 (80)9.1原始资料 (80)9.2总平面布置 (80)9.2.1 布置原则 (80)9.2.2 场地功能区分 (80)9.2.3 总平面布置 (80)9.2.4 运输 (81)9.2.5 场地利用系数及绿化 (81)10 技术经济 (82)10.1劳动定员 (82)10.2选煤成本 (84)10.2.1 产品销售收入 (84)10.2.2 计算方法及依据 (85)10.2.3 技术经济评价与指标 (87)11 环境保护 (88)11.1概述 (88)11.1.1 设计依据 (88)11.1.2 设计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88)11.2主要污染源及其控制措施 (88)11.2.1 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88)11.2.3 噪声污染及控制 (89)11.2.4 污废水处理 (90)11.2.5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90)11.3厂区绿化 (90)11.3.1 绿化原则 (91)11.3.2 厂区绿化 (91)12 职业安全与工业卫生 (92)12.1概述 (92)12.1.1 设计依据及标准 (92)12.2职业安全 (92)12.2.1 本工程的主要危害因素 (92)12.2.2 职业安全防范措施 (93)12.3工业卫生 (94)12.3.1 通风及防署降温措施 (94)12.3.2、噪声、振动的防治措施 (94)12.3.3 公共卫生设施 (95)1 概算编制说明 (96)1.1工程概况及投资范围 (96)1.2编制依据及取费标准 (96)1.2.1编制依据 (96)1.2.2概算指标 (96)1.2.3价格 (96)1.2.4取费标准 (96)1.2.5 基本预备费 (97)1.2.6概算总投资 (97)2 概算结果汇总 (97)主要粗煤泥分选设备及其在选煤厂的应用 (114)前言 (114)1TBS干扰床分选机 (114)1.1 结构及工作原理 (114)1.2 选煤厂中的应用情况 (115)2螺旋分选机 (115)2.1螺旋分选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15)2.2 螺旋分选机的应用情况 (116)3煤泥重介质旋流器 (116)3.1工作原理 (116)3.2 实际应用情况 (117)3.3 存在的问题 (117)4新型粗煤泥分选设备的研究 (118)4.1 MJXJ型粗煤泥分级分选机 (118)4.2 新型髙效粗煤泥干扰床分选机的研究 (119)小结 (121)翻译原文 (122)翻译译文 (137)图纸列表 (149)参考文献 (150)致谢 (152)1 总论1.1选煤厂类型、厂型及厂址贵州盘县松河煤矿隶属于攀峰煤业公司,现拟建设一座年产4.0Mt的矿井型选煤厂,主要洗选松河煤矿1、2号矿井所产原煤,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0%和60%。

1.2 工作制度选煤厂实际生产时间为每年330天,每天生产16小时,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1.3 矿区及厂址概况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是贵州的西大门,地处贵州通往云南的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称。

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

盘县在北纬25°19 ′36 ″-26° 17 ′36″,东经104 °17 ′46″ -104 °57 ′46 ″之间。

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连云南省富源、宣威,北临水城。

盘县目前重点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建设强力突破,镇胜高速公路、英柏一期、红威、柏火、大响等二级公路和一批通乡、通村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盘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601.8公里,其中高等级、二级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120公里、248.8公里,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为煤炭产品的外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煤钢电一体化工业基地、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盘南煤化工、盘南电厂240万千瓦机组、120万吨产能的三合水泥厂、坡上草原风力发电和首黔新工艺新材料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等一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这大大刺激了煤炭的需求量。

煤电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机遇。

1.4 原料煤矿井概况1.4.1交通位置松河矿井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北部的北土城向斜北翼中段,水柏铁路由北向南从井田西部穿过,并在矿井工业场地附近设有松河站,经盘西支线、威红支线连接贵阳、昆明、南宁、广州、防城等地,另有G320国道及两(河)水(城)公路(S217)分别从井田东部和西部通过,运输便捷。

1.4.2 地形地貌本区为构造剥蚀山地地貌。

纵观井田,山岭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最高点位于井田中部海子坝大山,标高+2301.66m,海子坝大山至上德乌一线为分水岭,由分水岭向井田东西两端地势降低,最低点在淤泥河河床,标高+1629.23m。

横观井田,北部峨眉山玄武岩形成单面山构造缓坡,煤系地层剥蚀成为宽缓而不对称的槽谷。

南部飞仙关组、永宁镇组第一段地层向北山峻陡坡,向南形成单面山剥蚀坡。

1.4.3 水系井田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主要由沟谷小溪汇合而成的小河,均属雨源型河流,具有山区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

区内主要有松河及淤泥河,经拖长江、乌都河汇入北盘江,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

松河流经矿井工业场地西侧,最大流量15.029m3/s,最小流量0.058 m3/s;淤泥河位于井田东端,最大流量68.10 m3/s,最小流量0.1193 m3/s。

1.4.4 气象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年最高气温为六、七、八月份,最低气温为十二、一、二月份;年平均气温14.2℃,冬季(一月)最低气温-7.9℃,夏季(七月)最高气温37℃,历年平均日照1598.8h,日照率为36%。

年最大降雨量在六、七、八月份,最小在十一、十二、一、二月份。

年平均降雨量1399.3mm,月最大降雨量449.4mm,月最小降雨量3.2mm,年平均蒸发量1492.32mm。

风速平均1.5m/s,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年平均冻期36天。

另外,盘县气象站标高为+1527.1m,低于松河矿井工业场地标高+1693.2m,而本地的气候条件随高程的增加和地形不同有明显的变化。

1.4.5 地震情况根据国家建设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年7月20日联合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的规定,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1.4.6 工程地质概况本区地形具山地地貌,地层呈单斜构造。

地表二叠系煤系地层,三叠系地层至第四系冲积层均有出露,因此,工程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其表现为:(1)岩溶发育问题。

区内地貌属构造剥蚀、侵蚀山地岩溶高山地貌,岩溶凹地漏斗、溶洞均有发育。

(2)淤泥软土问题。

在沟谷地带、山脚洼地,均有水流冲积物及沉积物,其表面为粘土覆盖,而其下为沉积淤泥和软塑土,具有压缩性高,透水性好,强度较低等特点。

(3)开采引起的滑坡、崩塌问题。

区内原开采小煤窑较多,由于受其采动影响,加上在斜坡地带受构造格局制约,在重力作用和采动影响下,滑坡和崩塌现象较多。

1.4.7 煤质特征井田内煤的变质程度从上到下、从西到东逐渐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