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6.4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6.4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解此方程,得x≈17 236元.
所以每年约需存入17 236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本题实质上是一个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将实际问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数学的符号语言,用数学式子表达数学关系.
教师板书解题步骤.
通过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解设每年他们存入x元,一年后存的本利和为
x(1 + 5%),
两年后的本利和为
x(1 + 5%)+x(1 +5%)2,
……
5年后的本利和为
x(1+5% )+x(1+5%)2+…+x(1+5%)5.
依题意,列方程得
x(1+5% )+x(1+5%)2+…+x(1+5%)5
= 100 000,
即1.05x× = 100 000.
教学重点:
通过数列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问题解决法和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兴趣,体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就是在科学与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碰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几个应用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
例1某林场计划造林0.5km2,以后每年比上一年多造林0.1km2,问6年后林场共造林多少?
例2某种电子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经过三次降价,单价由原来的174元降到58元,这种产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
解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x,则每次降价后的单价是原价的(1-x)倍.这样,将原单价与三次降价后的单价依次排列,就组成一个等比数列,记为{an},其中
a1= 174,a14= 58,n=4,q=1-x.
课题
6.4数列的应用
课型
新授
第几
课时
1~2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1.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
难点
强化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的应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解决数列实际问题的步骤是:
读题,确定数列类型→寻求已知量→确定所求量→利用公式列等式→解答→写出答案.
学生回顾解决应用题的方法,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解依题意,林场每年造林数成等差数列{an},其中a1= 0.5,d=0.1,n=6.
所以
S6= 0.5×6 + ×0.1
= 4.5.
即6年后林场共造林4.5km2.
建模求解应用题的步骤:
(1)阅读题目,确定数列类型;
(2)寻求已知量;
(3)确定所求量;
(4)利用公式列等式;
(5)解答;
(6)写出答案.
构建出数学模型后,要正确得到问题的解,还需要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
解答数列综合题和应用性问题既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应用性问题,应充分运用观察、归纳、猜想的手段,建立出有关等差(比)数列模型,再综合其他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
58 = 174×(1-x)4-1.
整理,得
(1-x)3= ,
1-x= ≈0.693.
因此
x≈1-0.693≈31%.
即这种电子产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大约是31%.
注意:
1.要准确判定数列类型;
2.要分清已知量和待求量.
例3一对夫妇为了5年后能购买一辆车,准备每年到银行去存一笔钱.假设银行储蓄年利率为5%,按复利计算,为了使5年后本利和共有10万元,问他们每年约需存多少钱?(精确到1元)
教师引导学生建模:
(1)分清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2)分清是求通项问题还是求和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老师巡视指导.
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师生合作完成.
请学生在黑板上做题.
师生统一订正.
通过例题,再次强调解应用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复利”的概念,注意分期付款因方式的不同抽象出来的数列模型也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数学的符号语言,用数学式子表达数学关系,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建立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解决,然后回到实际问题,给出答案.
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具有检索能力,认定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从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