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工作流程施工阶段的划分为实现发包人对本项目的总体要求,我们进行了精心策划,针对其工程特点及提供的有关图纸要求,我们从系统方案设计到最终完成整个弱电系统工程,乃至保修服务期全过程考虑,确定本项目的施工阶段划分,本工程的施工整体上分为如下6个阶段:(1)深化设计及施工前期准备阶段1)项目部成立公司组建工程施工项目部,确定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并配备满足需要的人力和物资资源。

2)深化设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图深化设计,按照相关国家规范(细节附后),结合我司的设计控制规程,在与设计院、发包人与总包等方面密切配合和公司内部设计评审和设计确认的前提下,满足工程设计原则的总体要求,并及时绘制完成深化施工图纸。

在深化设计阶段,将提交如下技术资料:方案说明(包括系统功能说明及性能指标、监控点表、系统设备配置清单、监控原理说明等)。

系统图(包括系统结构图、网络拓扑图)。

平面图(包括控制中心、分控室、受控设备机房、末端设备安装及配线平面施工图)。

设备安装图(包括控制中心和分控室设备的平、立、剖面安装图,DDC、传感器、执行机构的安装图)。

各系统或设备的监控原理图及电气端子接线图。

3)系统设备订货根据深化设计结果,确定系统设备需求,按照供应设备交货计划表制定的订货计划表进行订货。

4)施工准备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进行现场勘察和进场施工准备。

项目主要负责人员与现场有关单位人员会晤,并组织项目部人员勘察工地现场,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进度,根据现场情况编制详实的分项施工进度计划。

同时安排现场库房和办公地点,进行进场前施工人员三级教育,组织人员进驻现场准备施工。

现场与弱电子系统涉及的被控设备生产、安装厂家进行接洽,作好技术配合与协调,要求相关专业留出本系统需要的接口。

在进行以上工作同时,根据本工程特点确定协作单位配合要求。

(2)现场配管穿线施工阶段项目部人员根据不同的职责分工,配合处理施工过程中有关的专业协调、过程和最终施工质量检验、工程报验、技术、安全、进度控制等的各类事宜。

在确保质量、安全、进度的前提下,配合土建和装修进度按照预期时间完成各系统穿线的施工。

(3)设备安装和接线阶段根据公司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和现场装修安装的进度,在作好线路检测的前提下,开始设备安装和接线工作,并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各系统现场设备和控制设备的安装和接线,以免影响装修等的进度要求。

各系统中央控制设备安装就位,具备系统调试基本调试条件。

(4)系统调试阶段根据专业规范和标准要求对本工程进行调试。

(5)系统验收完成以上各项工作后,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结束后根据设计方案和专业检验标准的要求,在完成综合检验并达到质量合格的目标前提下,提请有关单位对系统进行验收。

验收方式计划采取分系统、按常规分别对设备和功能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进入质量保修期运行。

在以上各阶段的实施中,关键在于设计阶段的控制,因为各系统的设计深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现场的施工质量和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所以必须加强设计阶段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

另外,现场施工过程的环节控制,其控制内容包括穿线施工、设备安装接线、系统调试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6)售后服务阶段系统验收通过,工程移交后,进入售后维保阶段。

本工程通过完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至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合格后两年内对本分包工程负责免费维修保养,保修期满后,对本工程实行终身维修。

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1.综合布线系统1.1工艺流程(1)施工前的环境检查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应对交接间、设备间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网络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房屋预留地槽、暗管、孔洞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网络间铺设活动地板应专门检查,地板板块铺设严密坚固,每平方米水平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地板支柱牢固,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要求(如设计静电地板)。

网络间应提供可靠的施工电源和接地装置。

网络间的面积,环境温、湿度均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

(2)施工前的器材检验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工程所用缆线器材规格、程式、数量、质量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者或与设计不符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1、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验要求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

管材采用钢管、JDG管时,其管身应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

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

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2、缆线的检验要求工程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规格、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电缆外护套需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

如用户要求,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

电缆的电气性能应从本批量电缆的任意三盘中截出100m长度进行抽样测试。

剥开缆线头,有A、B端要求的识别端别,在缆线外端应标出类别和序号。

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50/125μM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光缆,现场检验应测试光纤衰减常数和光纤长度。

衰减测试:宜采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如超出标准或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太大,应用光功率计测试,并加以比较,断定是测试误差还是光纤本身衰减过大。

长度测试:要求对每根光纤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一致。

如果在同一盘光缆中,光纤长度差异较大,则应从另一端进行测试或做通光检查以判定是否有断纤现象存在。

3、光纤调度软纤(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光纤调度软线应具有经过防火处理的光纤保护包皮,两端的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端面应装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每根光纤调度软纤中光纤的类型应有明显的标记,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4、接插件的检验要求接线排和信息插座及其他接插件的塑料材质应具有阻燃性。

光纤插座的连接器使用型号和数量、位置应与设计相符。

光纤插座面板应有发射(TX)和接收(RX)明显标志。

5、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电缆交接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

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有关对绞电缆电气性能、机械特性、光缆传输性能及接插件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应符合设计规范。

(3)设备安装机架安装机架安装完毕后,水平、垂直度应符合厂家规定。

如无厂家规定时,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3mm。

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

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完整清晰。

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应按施工图的防震要求进行加固。

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留有1.5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0.8m,以便于安装、施工与维修。

壁挂式机框底距地面宜为300~800mm。

配线设备机架安装采用下走线方式时,架底位置应与电缆上线孔相对应。

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交接箱或暗线箱宜暗设在墙体内。

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500~1000mm。

各类接线模块安装模块设备应完整,安装到位,标志齐全。

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信息插座安装安装在员工工位(家具厂家预留接线盒)或地面插座(领导办公室),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严密防水、防尘。

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安装在墙体上,宜高出地面300mm,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

信息插座底座的固定方法以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扩张螺钉、射钉等方式。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为使用方便,要求每组信息插座附近配备220V电源插座,以便为数据设备供电,根据标准建议安装位置距信息插座不小于30厘米。

RJ45埋入式信息插座与其旁边电源插座应保持20cm的距离。

电缆桥架及槽道安装桥架及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垂直桥架及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两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吊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金属桥架及槽道节与节间应接触良好,安装牢固。

安装机架、配线设备及金属钢管、槽道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4)线缆的敷设1)线缆的敷设应满足如下要求: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

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终端盒预留处宜为15~25cm ,由于本项目的特殊性敷设线缆时甲方能确定工位及领导办公桌的具体位置,我施工单位根据工位的摆放位置预留相应线缆,如果在敷设线缆是甲方不能确定具体位置需要多预留六类线缆,此多预留的线缆甲方应给与施工方一定补偿。

网络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各层网络间预留长度宜为20~30m,四层网络机房应预留30~5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大对数电缆布放路由宜盘留,在语音总机房及各层网络间应预留3~5m。

2)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非屏蔽4 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 倍。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 倍。

2 芯或4 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 ;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 倍。

3)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4)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

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 4 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

暗管布放4 对对绞电缆或4 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5)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0m 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l0m 处进行固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