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17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
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
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
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
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
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
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
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
时买与卖分离。
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
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
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
假
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
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货币是
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
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
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
在货币价值一定的
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
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
12、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1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主导。
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
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
14、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
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
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1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不是唯一的市场的主体。
法人是一种组织,不等于经济组织,也不是自然人。
公司是法人,企业不一定是法人。
公司是企业。
2、利润高或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
经济效益既考虑劳动产品,又考虑这些劳动产品价值的实现,还考虑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俄本〉。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企业规模、竞争力之源。
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不断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途径都围绕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两方面。
3、产品的质量对实现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但不能说质量好就一定效益高。
高效必须优质,优质未必高效。
优质产品如果消耗的劳动多、成本高,就可能不会高效;优质产品如果不适销对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造成积压也不会高效。
4、企业的规模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但是不意味着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
我国组建大企业集团,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从而能参与国际竞争。
5、要区分法人、法人代表、厂长经理、企业法人=法人企业、公司等概念。
6、合法的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竞争加以引导和规范。
7、名牌代表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名牌代表着信誉和形象。
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正因为名牌往往有
好质量,使用价值高,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格更昂贵。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分配方式。
但家庭承包经营不是集体经营。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
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
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行分配的。
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分作积累和消费。
但两者不等同。
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另一部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
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
做收支平衡,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
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
利还是有害。
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
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
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
所以影响财政,税收增长,储蓄增长,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
家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