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论文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
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本人十多年来的一
些尝试。
【关键词】:语言基础主体地位讲评效率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害怕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缺乏素材,没有内容可写;有的是心中有话,笔下却写不出来。
他们面对老师
出的题目,或者搜肠刮肚,文思枯竭;或者随意编造,敷衍完篇。
厌写、怕写的情绪普遍存在。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最基本的
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然而怎样才能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十多年来,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
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
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
一块沃土。
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然而,从当
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
一线。
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
“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
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
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初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写日记,
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等等,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
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
记得曾有位学生在
春节期间跟随妈妈到邻居家玩,正好她的一位舅奶奶也在那户人家
打牌。
她和妈妈在一旁看玩牌看了很长时间,快要散场的时候,她
的那位舅奶奶装作刚刚看见她。
她在作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舅奶奶抬头看到我,突然满脸堆笑,很夸张地大声说道‘唉呀!我
还没看见我家小洁(她的小名)也在这儿的,不然我是一定要包钱给你的’说着一把抓过桌子上的打牌时的几张百元大钞和一些零钱往
兜里直塞……”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或许都曾经遇到过
这样的“舅奶奶”,这位同学能生动、传神地把这样一位虚情假意
的舅奶奶的形象刻画出来,这就是得益于她平时对生活细节的仔细
观察,细心品味。
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
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和习惯,就会勤于观察;掌握了观察方法,就会善于观察。
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
右逢源。
二、加强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
中还要注意多方积累,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读百家书,吸取百家精华,最重要的是使知
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样就迈出了写好作
文的第二步。
于是我平时坚持让学生进行摘抄积累和背诵积累。
摘抄积累就是让学生每天坚持阅读各种书刊报纸和课外读物。
在阅读中把精彩的片段,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学生热情极高,一
个学期下来,每人能摘抄四、五本。
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这种积累
当成提高写作必不可少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还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做
剪报,平时阅读那些可能随手丢弃的报纸时,做个有心人,将文学
版块中那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剪下,贴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有时间
就可以拿出来翻阅。
我还把自己在大学期间专门从《扬子晚报》“繁星”版块选择的文章做成的四本剪报给学生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
参与热情。
背诵积累就是在平时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每周自选一篇优秀
作文背诵,范围不限,要求必须是自己十分欣赏的,读过之后感同
身受的文章。
然后我安排时间定期轮流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
所积累的好作文,谈谈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
三、巧拨情思,激发创作欲望
长期以来,我们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脱
离实际。
题目不是太大就是太空,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应怎样解决呢?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角度来看,好的文题不仅要具有可写性,
更应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勃情性。
这样的命题,唯陈言之务去,
令人耳目一新,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强
烈的表达欲望,从而将学生引进写作激情之中。
例如面对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我就让他们以“进入中学”为话题,写出自己的进入新校园,面对新环境的见闻感受。
结果有
学生从学习的角度比较了中学与小学学习压力的不同,有学生写出
了自己独立生活的困难重重(我校大部分学生是寄宿),还有一个学生别出心裁地选择新同学之间的友谊为主要内容写作,这些作文因
为都是描写的自己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所以无不充满了真情实感。
有一年中秋节放假,我布置以“__的中秋节”为话题,自选角度
写一篇作文。
大部分学生写的是“快乐的中秋节”,有一位女生题
目是“等待的中秋节”,她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中秋
节之前电话中说好要回家团聚的,她清早就站在村口等她的父母,
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有等来。
文中详细描写了中秋节这一天她等待中
的心理变化过程,她首先算好父母应该是上午十点多钟能到家,于
是非常高兴,满怀期待地等待着,但是到了预定的时间父母还没出现,她想是不是父母有事耽搁了,或者是路上堵车了,因此虽然有
些担心,但她仍然继续耐心地等待着,可是到了下午还是没能见到
父母,她又自我安慰是不是父母已经到家了,只是没有走这条路,
等她飞快地跑回家时,发现父母如往常一样没能回家过中秋节……
文章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挚自然。
因此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
文命题时,就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材料,这样才能
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分组互批,突出主体地位
传统习惯是学生作文写完之后任务就算结束了,剩下的全部
是老师的事情。
老师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一本本阅读、批改,
评语更是字斟句酌,力求全面反映学生作文的得失。
但一些学生对
老师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并不领情,无动于衷,最多只是关心一下
自己这篇作文的等级。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突出他们在作
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安排他们加入到写作之后的批改中。
学期初,我把全班学生按照作文水平的高低分成了几个写作
小组,每组六人左右。
自己作文写好之后先浏览小组内其他几篇作文,然后自己确定一篇自认为能改出些“名堂”来的作文进行批改。
这样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也实现了“一作多练”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开始的几次作文互批,老师需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批
阅一篇作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因此为了教会学生批改的
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对“如何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怎样
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写人和叙事文章
的异同”、“文章怎样谋篇布局”、“如何根据中心拟定题目”、“文章如何点题、前后照应”、“如何生动的描写,让语言‘活’
起来”等等,精心筛选范文,利用对比的讲授方法,让学生明白写
作知识、方法,这样,学生改起作文如鱼得水。
小组互批结束后,
还要再次相互传阅,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
这一步至关重要,它能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在争
论答辩中发展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五、抓住重点,提高讲评效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学生的习作肯定会暴露出这样或
那样的问题和缺点。
作文讲评不能面面俱到,贪多求全,而应该抓
出重点。
关注一些细枝末节问题,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是顾此失
彼、事半功倍。
讲评的内容重点越明确、具体、突出,对学生作文
的针对性越强,给学生的印象才能越深刻,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
起到的作用将越大,实际效果也就越明显。
作文讲评的重点,要根据这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来确定,因为
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也就是学生写作的努力目标,学生能够达成
目标就意味着写作的成功。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学生作文水平也正是在序列训练中各个重点
各个得到突破而逐步养成的。
关注了本次作文的写作要点,也就抓
住了这次作文讲评的关键。
对于细枝末节问题,可以点到而止,而
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也许这些问题或许就是下次训练的重点。
同时作文讲评的重点也要抓住全班学生在这次作文中表现出来
的主要的、有共性的问题,对于那些次要的、个别学生的问题不宜
作为评讲的重点。
选择学生此次作文中的一两个主要问题作为讲评
的重点,围绕重点,给以“重锤”敲打,让学生在讲评训练中有所
发现,有所体会,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做到“一课一得”。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
要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也需要教师辛勤、细致且长期不懈的
努力。
当写作不再成为学生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
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我相信不但“作文难”会离我
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