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玉米病虫害防治(20081208修改)
玉米病虫害防治(20081208修改)
13
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本育九、中单2号 龙单13、 选用抗病品种 : 如本育九 、 中单 号 、 龙单 、 四单19、龙辐168、丹玉13、吉单180等 四单 、龙辐 、丹玉 、吉单 等。 种 子 处 理 : 用 2% 立 克 莠 湿 拌 种 剂 以 种 子 重量 0.4%的药量拌种, 或15%粉锈宁可湿性可粉剂按 的药量拌种, 的药量拌种 粉锈宁可湿性可粉剂按 种子重量0.5%药量拌种, 50%福美双可湿性可粉 药量拌种, 种子重量 药量拌种 福美双可湿性可粉 剂以种子重量0.2%药量拌种,或用含有相应药剂 药量拌种, 剂以种子重量 药量拌种 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加强栽培管理:玉米与水稻、蔬菜、 加强栽培管理:玉米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 作3年;提倡采用地膜栽培;播种不要过早;精 年 提倡采用地膜栽培;播种不要过早; 耕细作,生长季及早拔除病株。 耕细作,生长季及早拔除病株。
11
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偶尔侵染叶片。 主要为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偶尔侵染叶片。 雄穗: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粉 ,或变形增 雄穗 :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粉, 颖片增多、延长。 生,颖片增多、延长。 雌穗: 雌穗 :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丝状 或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 物 , 或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 有的苞叶变狭 簇生畸形,黑粉极少。 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
16
玉米瘤黑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 粪肥或种子上越冬, 病菌在土壤 、 粪肥或种子上越冬 , 该病不同于 丝黑穗病之处在于, 丝黑穗病之处在于 , 病菌可侵害植株地上任何 幼嫩部位与形成黑粉瘤, 幼嫩部位与形成黑粉瘤 , 黑粉瘤包膜破裂散出 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 , 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其他幼嫩部位 或植株,一个生长季中可有多次再侵染。 或植株,一个生长季中可有多次再侵染。 生长季节雨水多、 湿度大发病重; 偏施氮肥、 生长季节雨水多 、 湿度大发病重 ; 偏施氮肥 、 灌大水、 栽植过密使植株生长过嫩, 灌大水 、 栽植过密使植株生长过嫩 , 以及连作 重茬,冰雹等致伤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重茬,冰雹等致伤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4
玉米大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 病原菌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 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 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由初侵染源侵染 所致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所致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害流行与玉米品种的感病程度和环境条件关系 密切。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 密切。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 速,易大流行。 易大流行。 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 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 易发病。 易发病。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春艳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
玉米病害
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初期症状
玉米大斑病后期症状
3
玉米大斑病
பைடு நூலகம்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叶片染病后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 叶片染病后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沿 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青灰色大斑。 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青灰色大斑。后 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 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 变黄枯死。 变黄枯死。
20
玉米茎腐(青枯 病 玉米茎腐 青枯)病 青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 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 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 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 , 致根茎腐烂并向地 上茎基部发展而表现出多种症状。 上茎基部发展而表现出多种症状。 玉米抽雄至成熟期高温、 玉米抽雄至成熟期高温 、 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 行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雨后骤晴、 土壤湿度大、 行的重要条件 , 尤其是雨后骤晴 、 土壤湿度大 、 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爆发成灾。 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爆发成灾。 连作重茬、 栽植过密, 排水不良, 虫害雹伤等 连作重茬 、 栽植过密 , 排水不良 , 都易加重病情。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都易加重病情。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9
玉米小斑病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抗病品种:可选择中单 号 丹玉13、 抗病品种:可选择中单2号、丹玉 、丹 号等。 玉16号、吉单 、冀单 、掖单 号等。 号 吉单101、冀单17、掖单2号等
10
玉米丝黑穗病
雄穗非典型症状 雌穗非典型症状 雌穗典型症状 雄穗典型症状
17
玉米瘤黑粉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如龙单13、 龙单15、 中原单32、 选用抗病品种 : 如龙单 、 龙单 、 中原单 、 四单19、龙辐168、海玉8号 辽原1号 农大60、 四单 、 龙辐 、 海玉 号 、辽原 号 、 农大 、 吉单101等 吉单 等。 种子处理:同玉米丝黑穗病。 种子处理:同玉米丝黑穗病。 加强栽培管理:参见玉米丝黑穗病。此外, 加强栽培管理 : 参见玉米丝黑穗病 。 此外 , 生长 期人工及早割除未破包膜的病瘤并带出田外处理; 期人工及早割除未破包膜的病瘤并带出田外处理 ; 不要偏施氮肥,抽雄前勿灌大水, 不要偏施氮肥 , 抽雄前勿灌大水 , 避免耕作时的 机械损伤和螟虫、甲虫的虫伤传病。 机械损伤和螟虫、甲虫的虫伤传病。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用12.5%烯唑醇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用 烯唑醇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或 40%福星乳 倍液; 或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倍液 福星乳 油6000倍液。如病情较重,15天左右再防治 次18 倍液。如病情较重, 天左右再防治1次。 倍液 天左右再防治
玉米小斑病
玉 米 小 斑 病 典 型 病 斑
7
玉米小斑病
症状
玉米抽雄和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 玉米抽雄和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 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 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 苗期:叶片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有褐色区域, 苗期:叶片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有褐色区域, 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 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 叶鞘和苞叶: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 叶鞘和苞叶: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 边缘紫色不明显。 边缘紫色不明显。 果穗: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 果穗: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 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12
玉米丝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 侵染源,以土传为主。 侵染源,以土传为主。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 要途径。 要途径。 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 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病菌从玉米发芽的 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 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以后进 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 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 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重, 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重,高寒冷凉地块 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 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
2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典型病斑 田间群体症状 枯死型病斑
2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典型症状: 初期为褪绿小斑点 , 逐渐扩展 典型症状 : 初期为褪绿小斑点, 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 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 , 中间枯白色 至黄褐色, 边缘暗褐色, 至黄褐色 , 边缘暗褐色 , 四周有浅黄色晕 大小不等。 圈,大小不等。 品种抗病性不同, 病斑大小有一定的差别。 品种抗病性不同 , 病斑大小有一定的差别 。
5
玉米大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单 号 吉单101、丹玉13等 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吉单 、丹玉 等。 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 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秋 后清除病残体,生长期及时摘除下部病叶; 后清除病残体,生长期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增施磷 钾肥;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1年以上 年以上。 钾肥;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 年以上。 药剂防治: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倍液,70%甲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倍液, 甲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倍液,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 扑海因可湿性粉 倍液,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倍液,70% 倍液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倍液,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发病初期喷雾, 倍液等,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倍液等,发病初期喷雾, 每次间隔7—10天,连喷 每次间隔 天 连喷2—3次。 次 6
玉米茎腐(青枯 病 玉米茎腐 青枯)病 青枯
成株茎基腐烂 基部茎节腐烂 病株果穗下垂 田间症状
19
玉米茎腐(青枯 病 玉米茎腐 青枯)病 青枯
症状
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进入显 症高峰。 种症状类型 症高峰。3种症状类型 青枯型(典型症状):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 青枯型(典型症状) 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 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水烫状。 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水烫状。 黄枯型(慢死型) 黄枯型(慢死型):叶片从上向下或自下而上变 黄枯死,多见于抗病品种,茎基部软腐。 黄枯死,多见于抗病品种,茎基部软腐。 湿腐型:植株下部叶片枯死,上部仍然青枝绿叶。 湿腐型:植株下部叶片枯死,上部仍然青枝绿叶。
14
玉米瘤黑粉病
茎杆上症状 雌穗症状 雄穗症状
瘤黑粉引起 幼苗畸形
15
玉米瘤黑粉病
症状
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 雌穗、雄穗、 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 、 叶 、 雌穗 、 雄穗 、 腋芽等幼嫩组织。 腋芽等幼嫩组织。 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 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 。 病 瘤未成熟时外面为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 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 的柔嫩组织 , 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 , 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 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 病株较矮小,受害早的果穗小, 病株较矮小 , 受害早的果穗小 , 甚至不 能结穗。 能结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