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语言习得理论
中介语理论的特点
• 1)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 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 2)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不 断向目的语靠拢。
•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 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
第二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
• 1)生理因素 • 2)认知因素 • A、智力 • B、语言学习能力 • C、学习: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 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里的 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学习动机分为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 2)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 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 向性。
• B. 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中出现偏误本质的认识。 从拒绝、批评、防范的消极态度,改变为面对、认 可等积极态度。把其看作为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中的一个必然,是研究中介语的重要手段。
• C. 偏误分析对教学、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测试 等都提供了积极的反馈与依据,有利于第二语言教 学的改进与提高。
• 3)社会环境特点:语言环境收到限制
• 4)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 1)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 2)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 4)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 5)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五岁)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 2)在纠正学习者偏误的时候,要有正确的 态度,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启发学生发 现并改正错误。
偏误分析的贡献
• A.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它突破了对 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度泛化 等语内干扰,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教学诱导所造 成的偏误,分析了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 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与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中的重要部分。
• C. 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偏误分 析只注意偏误部分,而且是静态分析,不研究正确的部 分,使之难以看到中介语的动态发展与整个体系,也就 难以完整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塞林克的中介语理论
•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 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 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 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 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势不断靠拢 的动态语言系统。
语言对比分析论的四个步骤
• A. 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进行详 细、具体的描写,以此作为对比的基础。
• B.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 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 C. 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 对比,找出其相同与不同点。
• D.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 者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进 行预测。
语言对比分析论的意义和局限
• 意义:是学习者在对比中更快的掌握各种 语言技能。
• 局限:因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义。
科德的语言偏误分析论
• 科德根据语言学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 知理论等,总结出了偏误分析论:对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 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 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 过程与规律。
•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
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 5)语法系的都有一定的顺序 •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点
• 1)生理特点:儿童1-5岁时生长发育期。
• 2)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实情建立概念, 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 3)社会环境特点:有较为自然的语言环境 不间断的与父母和家人进行交际。
• 4)活动方式: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 到熟练的程度。
第二语言学习
• 通常是指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 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偏误的来源
• 1)母语的负迁移 •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 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5)学习环境的影响
对待偏误的态度
• 1)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可以预 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其来源,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并通过提供 正确示范,让学生正确模仿、记忆和运用 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
• 请你体会:
• 在你学习你的第一语言(中文)和第二语 言(英语)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 第一语言习得指儿童不自觉地自然掌握、 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 法。
• 第二语言学习指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 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共同点
• 1)刺激——反应论 • 2)先天论 • 3)认知论 • 4)语言功能论
拉多的语言对比分析论
• 美国教育学家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 同第一语言的获得一样,也是通过刺激-反 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第一语言已 经对第二语言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 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 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 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并对不同点加强教育。
•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也 不同
• 2)学习的起点不同 • 3)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特点
• 请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尝试总结第一语言 习得的基本特点:
• 1)生理特点: • 2)心理特点: • 3)社会环境特点: • 4)活动方式:
我们生活中的中介语
• 语音方面,普通话和方言。在方言和标准的普 通话之间,有地方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就是 “中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中介语”。
• 不同的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会产生不同的地方普 通话。
• 在我国汉语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说普通话人, 大多数人说的都是“地方普通话”,如“广东 普通话”、“上海普通话”、“四川普通话”、 “新疆普通话”等。
• 3)性格: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
形成僵化。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 1)可用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习得规 律。
• 2)能了解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如:母语 的负迁移等。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
• 1)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目的 语环境/非目的语环境。
• 2)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有关 联/无关联。
• 3)充分运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特征
• 请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尝试总结第二语言 学习的基本特点:
• 1)生理特点: • 2)心理特点: • 3)社会环境特点: • 4)活动方式:
• 请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尝试总结第二语言 学习的基本特点:
• 1)生理特点: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 期(1-5岁)
• 2)心理特点:已具有相对完整的第一语言 系统,能够借助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偏误分析的局限性
• A. 辨别偏误较易,分析产生原因较难。偏误的产生原因 可能是一个原因,如母语或目的语的迁移、过度泛化、 回避、简化、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教学误导等,也可 能是多种原因的交织。只有找到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 B. 对显性的研究多,对隐性的研究少。对表达出来的内 容研究得多,如语音、语法、词语的运用、汉字的书写 等,对语言是怎么理解的偏误分析较少;对隐性的偏误, 如交际策略(如回避)的偏误、教学误导等研究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