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龙华新城核心地区(局部)法定图则修编草案

深圳龙华新城核心地区(局部)法定图则修编草案

深圳市宝安402-01&22&24号片区[龙华新城核心地区](局部)法定图则修编NO.BA402-01&22&24/02(草案)(文本、图表)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二〇一四年八月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2001)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深圳市宝安402-01&22&24号片区[龙华新城核心地区]法定图则(草案)(以下简称本图则),经初审同意,现予以公开展示。

公开展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规定形式向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委员会”)提出对本图则的意见或建议。

本图则包括文本及图表两部分。

(1)文本:是指按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控制条文及说明。

(注:文本中的配图及照片均不具有法律效力。

)(2)图表:是指按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图及附表。

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二〇一四年七月文本目录前言1总则2目标与定位3用地布局与土地利用4人口规模与开发强度5公共设施6综合交通7市政工程8城市设计9自然生态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10“五线”控制11规划实施12附则附录主要名词解释附表前言《深圳市宝安402-01&22&24号片区[龙华新城核心地区]法定图则》于2009年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批通过,并较好的指导了地区发展。

2011年底深圳市政府宣布龙华新区正式成立。

2013年龙华新区编制完成了《龙华新区综合发展规划(2012-2020)》。

《龙华新区综合发展规划(2012-2020)》中指出:本片区是龙华新区南部商务核心,是新区城市发展“引擎”;城市定位由原图则确定的“城市副中心”提升为“城市中心区”。

随着龙华新区成立带来的城市发展目标与需求变化,现对《深圳市宝安402-01&22&24号片区[龙华新城核心地区]法定图则》深圳北站周边地区进行法定图则局部修编工作。

本次修编范围为原图则中部以深圳北站和红山站为中心的地区,同时突破原有图则范围,包括红木山水库周边地区。

本次修编结合城市设计内容,主要调整内容包括用地功能布局、地块开发强度、道路交通系统、公共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等。

1总则1.1 本图则适用范围(以下简称本片区)为:由福龙大道、龙华人民路、梅龙路、玉龙路和民丰路围合,并包括龙华人民路以北局部未建设地区,总用地面积610.23公顷。

本图则位于已批《深圳市宝安402-01&22&24号片区[龙华新城核心地区]法定图则 No.BA402-01&22&24》中部深圳北站周边地区,本片区包含原图则局部范围及图则西侧红木山水库周边地区。

1.2 本图则的图表与文本内容共同构成所在片区法定图则的法定文件。

其中文本的“下划线”部分及附表1、附表2(备注内容除外)为强制性内容;文本中的图纸及照片为示意性,不具有法律效力。

1.3 本图则内的土地利用及开发建设活动应遵守本图则的有关规定(非法定性内容除外)。

本图则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深圳市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

1.4 本图则范围内编制下层次规划及城市设计,必须以本图则确定的规划要求为依据。

1.5 本图则涉及的所有技术指标(特别注明者除外)均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确定。

1.6 本图则由市规划委员会负责解释;若需修改,必须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2001)第二十七、二十八条的规定。

1.7 本图则自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之日起施行。

即日起,该片区原有图则自行废止。

2 目标与定位2.1 本片区的城市发展目标是:深圳市新的城市中心区之一,以总部经济、产业金融服务及综合商业为主,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和现代化特色的综合商务片区。

2.2 本片区的功能定位是:重点发展以产业金融、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合理配置生活性服务业,引导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深圳外溢发展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城市中心。

3 用地布局与土地利用3.1 规划形成“两轴四片”的空间结构。

两轴:沿轨道龙华线南北串联本片区,同时跨区域联系福田中心区与龙华老中心等其他城市中心区与次中心的商业服务轴线;南北向联系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以城市绿谷为主要空间载体,形成贯穿本片区并与周边区域相连的绿谷景观轴。

四片:深圳北站商务片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和现代化特色的综合型商务中心区,形成深圳外溢服务基地;红山商业文化片区以美术馆、图书馆与Lifestyle特色街区为核心设施,结合周边高档居住社区形成区域生活性服务片区;龙悦居生活片区为龙悦居保障房项目;红木山水库生态片区通过提升交通可达性建设城市郊野型休闲旅游服务地区。

3.2 地块土地用途规定:居住用地(R)、商业服务业用地(C)、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GIC)、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其它用地(E)等。

各地块用地性质详见图表。

3.3 本片区发展备用地为01-01地块,主导发展功能为二类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

该用地待完成征转手续后,应通过编制专项规划确定地块控制指标及相应公共配套设施,同时居住建筑总面积不应超过20.14万平方米。

专项规划须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批通过。

3.4 深圳北站与红山站周边商业用地出让中应按照本图则技术文件中相关内容控制其商务办公、商业零售与服务、酒店及商务公寓的建筑面积配比。

图1:规划功能结构示意图4 人口规模与开发强度4.1 本片区规划居住人口规模11万人,就业人口规模约25万人。

4.2 本片区总建筑规模约为950万平方米(不包括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公用设施)。

4.3 图则确定的各地块容积率详见图表中的“地块控制一览表”。

5 公共设施5.1 图则内的公共设施的等级、位置、规模及规划控制要求详见图表及附表1《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5.2 本片区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10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4 所,高中 2所。

教育设施中幼儿园与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照其服务半径结合居住用地布局,寄宿制高中布局于红木山水厂西南侧。

5.3 本片区医疗卫生设施包括综合医院1 座(800床)、门诊部1 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 处。

5.4 本片区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1座(阅览座位数不低于1000座,并附建调剂书库),美术馆1座。

图书馆与美术馆均布局于红山站东侧。

图2:公共设施规划示意图6 综合交通6.1 建立轨道、机动车、慢行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系统。

优化各交通方式的相互接驳,方便换乘,鼓励公交出行;合理安排公交站点以提高区内地块的公交可达性;加密支路网以快速将交通疏解至地块内部;建立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

6.2 以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构成区内的公共交通体系。

强化公交站点与慢行交通之间的换乘接驳,结合轨道及公交站点设置自行车租赁、存放点;以连续的步行空间串联主要交通站点及商务区内部,提升公交出行的便捷及舒适度。

6.3 图则内交通设施的位置、规模及规划控制要求详见《图表》及附表1《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6.4 图则内道路系统的位置、等级及规划控制要求详见《图表》及附表2《道路系统规划一览表》。

6.5 本片区设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深圳北站。

国家高速铁路京广深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与厦深客运专线南北向穿越规划区西部。

平南铁路自西向东穿越本片区,在本片区采取隧道方式经过,不设站点。

6.6 本片区现状有轨道龙华线、轨道环中线,其中轨道龙华线在片区内设有深圳北站和红山站;轨道交通环中线在片区内设有深圳北站。

规划轨道6号线(暂定名)南北向穿越本片区,在片区内设有深圳北站和红山站,深圳北站以北线位与现状轨道龙华线共用一条交通走廊,深圳北站以南沿新区大道布置。

6.7 本片区为自行车交通重点发展地区。

沿城市主干道及红木山水库地区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沿城市次干道结合人行道设置自行车道,沿“城市绿谷”结合人行道设置自行车与道。

独立自行车道宽度不小于2米,人行、自行车混行道宽度不小于4米。

6.8 片区内形成连接主要交通枢纽、红木山水库地区及商务、商业区的连续步行交通系统。

步行交通系统由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人行与自行车混行道以及商务核心区二层步行连廊组成。

步行系统应舒适便捷,设置醒目的提示标志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无障碍设计,二层步行连廊净宽不小于3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净宽不小于5米。

6.9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深圳北站的交通疏解以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为主,同时设置长途客运站、的士站及社会车辆停车场。

6.10 本片区的交通出行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

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地区发展主干,结合轻轨站点设置公交换乘站点、停车场等交通设施。

图3:综合交通规划图7 市政工程7.1 合理预测图则区内的用水量、污水量、用电负荷、通信负荷和供气量,高效、集约利用水资源,完善供电电源布局及网架结构,优化完善通信设施布局,提高管道燃气气化率,保障图则区内城市供水、供电、通信和供气安全;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提倡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

7.2 预测本片区内最高日用水量11.6万立方米,平均日污水量9.3万立方米/日;计算用电负荷29.93万千瓦~35.70万千瓦,固话用户5.80万线~7.08万线,移动通信用户约10万部,有线电视用户约3.15万户,天然气年总用气量约2600万标准立方米。

7.3 图则内的市政设施的等级、位置、规模及规划控制要求详见图表及附表1《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8.4 本片区沿牛咀水控制河道蓝线,蓝线为自河道上口线外延10米;沿图则范围西侧山体控制电力架空线走廊,最宽处控制宽度约1380米,最窄处控制宽度约60米。

8.5 本片区洪水排入梅龙路西侧的排水明渠后排入上芬水;严格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图则片区污水收集到梅龙路的市政污水干管,排入龙华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本片区应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采取收集、入渗、调蓄等手段进行雨水综合利用,降低本片区的雨水综合径流系数,降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

8.6 图则城市建设区内雨水宜以入渗调蓄为主,并适度收集利用;生态用地等非城市建设区宜以雨洪收集利用为主;再生水主要用于生态环境用水和城市杂用水;固体废弃物应进行资源化回收及利用,实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图4:市政工程规划图9 城市设计9.1 本片区的空间组织强调山、城、水整体设计,展现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特色,构建深圳北站周边地区新城市中心区品质内涵与整体视觉印象。

9.2 本图则中01-04、02-03、02-11、04-01、04-02、04-04、05-02、05-06、05-07、05-13、06-01、06-02、06-04、06-07、06-09、07-02、07-04、07-05、07-08、08-03、08-05、08-08、08-10、09-04、10-02、10-04、10-05、10-06、10-08、11-01、11-04、11-08、11-10、12-02、12-03、12-04、12-08、12-10、12-12、12-16、12-17、13-04、13-06、13-07、13-09、13-11、13-13、13-15、13-17、15-03、15-07、16-02、16-05、17-03、18-03、19-01、19-04、19-06、19-07、20-01、20-03、20-05、20-06、20-07、20-10、20-11号地块均为公共空间,其中01-04、02-03、02-11、04-01、04-02、04-04、05-02、05-06、05-07、05-13、06-01、06-02、06-04、06-07、06-09、07-02、07-04、07-05、07-08、08-03、08-05、08-08、08-10、09-04、10-02、10-04、10-05、10-08、11-01、11-04、11-08、11-10、12-02、12-06、12-07、12-10、12-11、12-12、12-16、12-17、13-04、13-06、13-07、13-09、13-11、13-13、13-15、13-17、15-03、15-07、16-02、16-05、17-03、18-03、19-01、19-04、19-06、19-07、20-01、20-03、20-05、20-06、20-07、20-10、20-11号地块为公园绿地,10-06号地块为广场用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