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案例分析讲述
• 1997年10月,甲公司与乙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 签订代理出口协议一份。协议约定甲公司委托乙公司代理 出口花生果1000吨,出口单价随信用证,协议总金额约 为720万元人民币。甲公司的主要义务是:组织货源,并 负责装船前的一切工作。乙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对外签订 出口合同;办理有关的出口手续;货物装船后,及时向银 行提交有关单据,办理结汇手续,并根据当日银行汇率折 人民币(扣除代理费及可能出现的有关费用)划拨甲公司 账户。在代理出口过程中,双方实际出口花生果554.485 吨,乙公司先后共付给甲公司货款12.5万美元和18万元 人民币,余款一直未付,甲公司遂于1999年将乙公司诉 诸法庭。
• 特艺品公司据此代理出口协议书,于1996年3月19日与日本海 渡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丁售货确认书,由特艺品公司向日方出口生 姜41吨,每吨价格2100美元,付款方式为日方收货后汇款,签 约后,加工厂即组织生姜两个集装箱计41.72吨,并于1996年3 月28日将货备齐,加工厂、特艺品公司及日方三方对生姜质量进 行了确认,特艺品公司储运部明知船期为1996年3月31日.
• 解决方案一: • CIP指卖方承担的费用为:运费、保险费付至事实上的目的地。
CIF指卖方承担的费用为: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的目的港。 • 上述两条款在费用上的区别是: • 如收货人指定的目的地为新加坡可直达或经转运可到达的国际空
运港机场(IATA规定)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Beijing Airport),上海浦东国际机场(Shanghai Pudong Airport),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Nanjing Lukou Airport)等,则上述条款 在费用方面无实质上的区别。因为,按国际惯例货物到达目的港 机场后所产生的任何费用均由收货人即买方承担,如提货费、仓 储费和劳务费等。
• ②代理人不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外签约、履约,而是以自己的 名义对外签约、履约.
• ③被代理人不能成为外贸合同的当事人,不得自行对外询价或进 行商务谈判,不得自行就合同条款对外商作任何形式的承诺或自 行与外商变更或修改合同。
• ④被代理人不直接承担对外签约的一切法律后果,而代理人不仅 有义务积极协助被代理人对外索赔理赔,而且直接对外商承担合 同义务,享受合某公司以FOB条件出口一批冻鸡。合同签订后 接到买方来电,称租船较为困难委托我方代为租 船,有关费用由买方负担。为了方便合同履行, 我方接受了对方的要求。但时至装运期我方在规 定装运港无法租到合适的船,且买方又不同意改 变装运港。因此,到装运期满时货仍未装船,买 方因销售季节即将结束便来函以我方未按期租船 履行交货义务为由撤销合同。试问:我方应如何 处理。
• 外贸代理出口业务是我国特殊外贸体制下的产物,为了避免不 必要的纠纷和损失,在协议的履行过程中作为代理方的出口商 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双方要认真签订代理出口协议,协议应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做出详细的规定。
• 2. 代理方(出口商)应严格按照双方所签订的代理出口协议和 委托方的授权对外签订出口合同,并按照规定及时将合同副本 送达委托方。
• 评析:本案是一起外贸代理出口合同纠纷案,主要涉及外贸代理 制的法律适用问题。外贸代理是指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工贸企 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为代理进出口而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关系的协议。它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民事代理关系,与民法通则 规定的普通民事代理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 ①外贸代理法律关系必然由内部代理协议和外部进出口合同两个 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独立的法律关系合并构成。
案例4 分析
• 在本案中,乙公司一、二审败诉的主要原 因是:一公司主张此笔代理业务为寄售业 务,可是,不管是双方所签订的“代理出 口协议”,还是“外销合同”(包括乙公 司报检时向商检提交的外销合同以及报关 时向海关提交的外销合同)均与寄售无关。 此外,乙公司也无法证明在代理出口协议 的履行过程中甲公司曾授权其将交货方式 更改为寄售。因此,一、二审法庭均无法 支持其“寄售”的主张。
• 在审理过程中,甲公司向法庭提交了已公司报检时先后 向商检提交的出口合同(合同现实的交货方式均为CIF, 付款方式分别有L/C,D/P和CAD),证明其已全部履 行了其义务。乙公司则辩称,此笔代理出口业务的销售 方式为寄售,并向法庭提交了一份其与荷兰某进出口公 司签订的寄售协议。但是乙公司无法证实曾将该协议送 达甲公司并经甲公司确认该协议内容,也无法证实在代 理出口协议履行过程中甲公司曾委托乙公司以寄售方式 销售其货物。在审理过程中,一审法庭根据已公司向法 庭提交的海运提单依法从海关调取了乙公司出口报关时 所提交的7份外销合同,7份外销合同显示的交货方式 均为CIF,付款方式为L/C(7份外销合同均为格式合同, 合同上只显示信用证一种付款方式)。
案例3 外贸代理制的法律适用
• 1996年3月6日,某食品进出口公司第一整理加工厂 (以下称加工厂)与某特艺品进出口公司(以下称特艺 品公司)签订了代理出口协议书。
• 协议约定,特艺品公司代加工厂与客户签订出口生姜 合同,加工厂负责组织生姜生产,并按期送至双方约 定的地点。协议约定特艺品公司负责出口货物的报关、 租船定舱、缮制出口单据、垫付有关费用,办理有关 手续。加工厂负担代理业务中产生的一切直接费用, 包括报关费、报验费、仓储费、装卸费、国内外运费、 保险费、银行手续费.收汇后,特艺品公司扣除上述 费用后将余款按银行当日汇率折成人民币转到加工厂 账户。
案例3分析
• 判决: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签订的《代理出口协议》合法 有效,双方均应按约履行。被告的储运部门在办理承运手续时, 未提前做好运输工具的租赁工作,至1996年3月28日仍未找到 专用运输工具。第一箱冷藏集装箱也未按规定设立恒温,第二 箱又延误船期,造成的损失应由被告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被告 以双方运输约定货物所有权未转移为由推卸法律责任没有依据, 其拒绝赔偿的理由不成立。被告作为受托人未尽代理职责,致 出口合同不能完全履行和迟延履行,应在扣除代理手续费及为 原告垫付的有关费用后,赔偿原告的实际拥失人民币60余万元, 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 但在办理承运手续时,未提前做好运输工具的租赁工作,后特艺 品公司于3月29日将第一箱生姜运至青岛八号码头“大清河号” 轮上,又未按规定操作设定恒温,致使货到日本时已冻坏75%, 日方客户拒收货物,拒付货款.第二箱生姜因运输车辆轮胎爆裂, 也未赶上“大清河号”船,后换“大欣号”轮发往日本,造成逾 期交货,B方仍拒付货款.后经特艺品公司多次向日方交涉,日 方仅赔偿损失人民币5万余元,特艺品公司如数支付加工厂.扣 除代理费、海运费等,剩余贷款人民币60余万元,加工厂要求特 艺品公司赔偿。特艺品公司应诉后认为,加工厂将代理关系误认 为销售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应由民法通则的代理规定予以 调整,因诙批货的所有权人为加工厂,而加工厂未按约定日期将 货运至指定地点,造成货物损失,应负全部责任,要求驳回加工 厂的诉讼请求。
• 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乙两公司所签订的代理出口协议合法 有效,法院所调取得海关档案材料,系乙公司出口报关所 提交,其证据力远远高于甲乙双方单方所举相关证据。根 据海关档案材料证实,甲公司委托乙公司代理的554.485 吨花生果已全部出口,并且在结汇问题上不存在任何障碍, 甲公司如约履行了代理出口协议约定的全部义务,即应享 有收取货款的权利。乙公司所述为甲公司代理的该批货物 系寄售的主张,依据不足,不予支持,乙公司应按照代理 出口协议和外销合同原定的货款支付方式和价款,在扣除 代理费和有关的费用后,还应给付甲公司货款170多万元, 并承担逾期付款违约金及案件诉讼费等,共计200余万元。
• 如收货人指定的目的地不是国际空港机场,而是国内内陆城市 (如:江苏无锡、浙江嘉兴)或收货人指定的工厂,就不能使用 CIF条款而只能使用CIP条款。
• CIF是“港口到港口”条款,空运方式可套用空港到空港 (Airport to Airport)。
• CIP条款是和任何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发货人将承担到 “事实上的目的地”的保险费和运费。是用CIP条款航空公司一 般无法接受,通常只有航空货运代理公司法可完成上述运输任务。
• 解决方案二: • CIF是在常用的贸易术语之一,也就是: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保险费加运费(到指定目的 港)。CIF在理论上来说,适合的是水上运输方式,并采用的是象征性交货方 式,即卖方按照合同规定,在装运港港口家货物装船并提交全套合格单据, 就完成了交货义务。在CIF条件下,为了避免一些费用上可能出现的分歧, CIF有一些变形,如:CIF Liner Terms,CIF Ex Ship’s Hold, CIF Landed等。也有的买卖双方索性用文字在合同中注明各自承担什么费用,以 防日后矛盾的发生。 • 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相对于CIF来说,CIP是用于各种运输方 式,包括扩式联运,保险也就相应的可以是各种运输险。在CIP条件下,卖方 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货物交给承运人,或者第一承运人,就完成了交货 任务,风险也就转移给了买方。买方承担除了运费、保险费以外的货物从交 货地到指定目的地为止的各种费用。 • 但在实践中,由于CIF过于“深入人心”,所有许多的实际业务,按照理论应 该是用CIP术语的,仍然是用了CIF。比如,CIF的目的地是某个内陆城市, 那么联运就在所难免,但是此时用了CIF而没有用CIP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比如空运,应该使用CIP,但是大多是使用的是CIF。因此,只要买卖双方在 合同中,或者实际业务的惯例中,一经互相都明白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 费用的分担方式,那么,是使用CIF或者CIP,没有必要做过多的争执。当然, 能完全按照国际商会的相关条款正确使用贸易术语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对 方不理解或者无端坚持,该用CIP的时候偏要用CIF,我方也可以答应,关键 是合同中有关费用、责任、义务的划分写明白,没有什么漏洞留给别人就行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