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2) (1)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2) (1)
“全球化时代的欧洲 资本主义已经深深地 烙上了美国式的政治 . 和经济影响的印记, 甚至第三世界的一些 国家,也在全力实行 私有化,求助于市场、 竞争和私人企业。”
“美国再一次坚 定地向世人表明 :它的资本主义 是世界上最好的 制度。”
三、金融危机及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衰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盎 格鲁-撒克逊”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从而终止了20 世纪80年代以来“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不断扩张的 步伐,打破了其试图一统天下的幻想,使整个资本主 义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泥潭中。 “盎格鲁—撒克逊模 式”自身的缺陷以及在该理念下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 措,是造成今天“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诱因。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报告人:陈方华
1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心 思想
2
2
全球化及盎格鲁—萨克逊 模式扩张 经融危机及盎格鲁—撒 克逊模式衰落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对我国 宏观调控的启发
3
4
一、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心思想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历史渊源
形成和发展阶段
1776 年宣布独立到 20 世 纪 30 年代,是世界上第一 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曼彻 斯特模式。自由放任的市场 经济典型特征。它以古典经 济自由主义奠基人亚当斯密 的”自然秩序“思想为指导, 反对政府干涉经济活动。在 自由放任思想的推动下, 摆 脱了束缚, 资本主义经济获 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资本 利润率空前上涨。19291933 年的大萧条宣告了曼 1 , 同时也 彻斯特模式的终结 7 意味着其指导理论—古典经 7 济自由主义的破产 有计划有调节的市场经 济发展阶段 以1933 年的“罗斯福新 政”和1936 年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为标志, 被称为“罗斯福 秩序时代”模式。该模式 强调对曼彻斯特模式中放 任不羁的市场加以政府干 预和管束, 其指导理论是 凯恩斯主义。1973—1975 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 “滞胀危机”宣告了凯恩 斯主义的破产, 反对国家 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潮又重 新在美国抬头, 资本主义 发展开始转入“里根—撒 切尔时代” “ 新美国模式”的兴 起和迅速扩张阶段 为反对国家干预主义, 20 世纪 70年代末 80 年代初,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 总统里根在经济政策领域共 同发起了一场新保守主义革 命, 即“ 国家最小化、市 场最大化”革命。意味着美 国的资本主义模式由“ 国 家规范的资本主义模式”变 成了“取代国家的资本主义 模式”, “新 ”仅仅是相对 于“罗斯福秩序时代 ”而言 的, 而相对于“曼彻斯特模 式”来说, 它只是古典经济自 由主义的复归。美国学者阿 兰.G. 纳塞尔将其喻为“新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于调控方式,在肯定市场手段 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的同 时,不能忽略政府干预和监管对 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具体操作 过程中,国家调节和干预必须与 市场机制有效结合,政府与市场 各司其职,政府协调的主要手段 是政策指导与调节,重点是保护 市场竞争,确定市场竞争规则, 以保证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在市 场竞争活动中有法可依、有章 可循,同时也要起到监督市场竞 争的作用,确保市场竞争在规范 化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再鼓吹自由市场的完 美,开始承认“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弊端。 他指出:“我认为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的银行,应该最善于保护他们的股东权益和公司 股份,但是我错了
1
2
法国总统萨科齐更是明确将“盎格鲁—撒克 逊模式”视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罪魁 祸首”。
3
不少经济学家大胆断言,美国政府大范围、大力度介 入市场标志着美式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国纽约大学经 济学教授里埃尔.鲁比尼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分析 了金融领域“盎格鲁—撒克逊”监管体系的缺陷。
二、全球化及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扩张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经济方面显示出了巨大优 势,其所倡导的放松管制、削减社会福利以及贸易 自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等观点,不仅适应了资本 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困难的需要,而且也迎合了垄断 资产阶级稳定经济的需要,得到了西方大财团、大 资本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 鼎力支持。在这种强力的支持操纵之下,“盎格 鲁—撒克逊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扶摇直上, 得到了不断扩张。
给诸多发展中国家带 来了巨大的灾难。据 世界银行统计显示, 1980年到2005年的25 年间,105个发展中 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 只有0.8%,远远低于 二战后社会改良时期 的经济增长速度。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采取了各种救世手段,企图遏制危机扩散,但 却未能逃脱经济全面衰退的厄运。一度蔓延至欧洲、亚太等地区,并造成了一 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不得不让世人反思“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可行性及 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内容及原则:
主要内容: 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解除 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和控制, 减少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削减税收和 公共开支, 鼓励私有企业, 缩减 公共企业和公共服务规模; 大力 控制货币发行量、紧缩银根, 削 减社会福利, 消灭福利国家及其 主要支持力量—工会。这种模式 的特点在美国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在美国历史上有着 自由放任的传统,有着功效强大 的市场机制,也有着政府为企业 和公司提供的比较完善的制度保 障和宏观经济政策。 基本原则: 1、在思想渊源上,崇尚自由主义和 充分的竞争; 2、在资源配置上,主张所有资源都 要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 3、在决策机制上,以企业分散决策 为主要形式,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 范围; 4、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实行董事 会制和股东制,管理者主要是经理人。 这种模式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股票和 证券市场的作用很大,它们的波动对 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的 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股市。
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表现:
该模式不仅使一些国家的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 击,使政府控制国内经济和金融活动的能力遭到 了大大削弱,而且还使这些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 、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等遭到了不断弱化。
发达 国家 虽然一些发达国家 获得了不同程度的 繁荣,但同时也带 来了贫富差距日益 扩大的社会问题, 带来了私人部门债 务膨胀、财政赤字 不断扩大的隐患。 发展中 国家
概而言之,该模式的 缺陷突出如下:
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忽视了社会整体利 益
不平等现象突 出,社会贫富 分化问题严重
盲目性和无政 府状态加强。
工业薄弱 ,物质生 产萎缩,种种金融 衍生品交易和股市 交易恶性膨胀,使 经济沦为一种“赌 场经济”。
联邦政府负 债累累,赤 字巨大。
四、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对我国宏观调控的 启发
吉登(Anthon Giddens)
米歇尔.阿尔贝尔 (MichelAlbert)
约翰.格雷(John Gray) “在全球自由市场中,有 一个格雷欣法则的变种: 恶劣的资本主义往往驱逐 优良的资本主义。按照全 球自由放任主义的规则开 展的竞争是以美国自由市 场经济为蓝本的,在这种 竞争中,欧洲和亚洲的市 场经济处于系统的劣势。
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方面,不能片 面追求效率,忽视对社会公平的追 求。我们必须从现在起进一步重 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 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坚持 “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只 有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 平相协调”的原则,做到效率与公 平的统一和协调,在全社会树立注 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坚持 公平的原则,保障人们利益和分配 的合理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平 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 潜力,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 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 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到金融领域,当前我国金融 行业的发展应该适当远离盎格 鲁-撒克逊的发展方式。过度自 由无序的发展终究会带来灾难, 因此,金融监管必须加强,要做 到监管与创新的最佳切合。纵 观危机的发生过程,可以看到, 靠资产价格膨胀刺激经济增长 的模式不可持续,盲目无限制刺 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泡沫化现 象,因此,金融改革与创新应当 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行业发展 必须要与实体经济相协调,防止 与实体经济“疏远化”。
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主要扩张体现:
美国:美国获得了长达十年以上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991年3月开始的
美国经济增长一直持续到2000年12月,创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 新记录。在这次长达117个月的经济扩张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 2.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5%,创造了2500万个新就业机会,年增长率 达2%。失业率则下降到最低为3.9%。美国此轮历史上为时最长的经济持续 增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人甚至用“新经济”、“新模式”一 词描述该模式的优势,认为美国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繁荣”(long boom)的新时代,指出“美国经济的统计数据表明,这不是一种暂时的繁 荣,而是源自一系列结构性 优势的繁荣”。其实,美国上述经 济成效的取得,“盎格鲁—撒克逊 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优势地位的彰 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科技进步的推动,也是政策作 用的结果,更是该模式适应经济全 球化的表现。
在改革方面,一个国家或其某些 行业以及领域在改革的过程中, 不应片面追求改革速度的加快, 应该在充分考虑监管水平的情形 下,继续推进渐进式改革。要把 改革当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 对待,要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步 到位、一蹴而就,同时在实际操 作中,从最初的设计开始便始终 贯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推 进的原则,使改革真正成为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成 为了一种风靡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理念,该模式在 同“日本模式”、“莱茵模式”等其它资本主义模式的较量中 占据了明显的上风。 因此,一些拥护者的态度愈加坚定,甚 至一些持批判态度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全球化背景下其在经济 方面所显示的优势地位。
尽管“盎格鲁-撒克逊”模 式在金融监管上放松得过 了头,但这一模式在实体经 济中仍然适用,市场化、自 由化便是这一发展模式给 我们提供的有益经验。在 学习与借鉴过程中,必须摒 弃和警惕这种模式已经暴 露出来的缺陷,避免重蹈覆 辙,同时也要吸收其有益的 经验,指导我国的宏观调 控,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尽快 从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