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春江花月夜》ppt优秀课件
《春江花月夜》ppt优秀课件
(2)善于烘托和铺垫。
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 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 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 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青春的 哀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 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 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
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 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 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 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 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 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 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
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 美,很典型。叙离别选“青枫浦”以抒情,述 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按 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 照,为什么写独 照“离人妆镜台” 呢?景物的选择, 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妆镜台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 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 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 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 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 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 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 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 情历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 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 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 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 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 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 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 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 白沙看不见。
【思考与练习】 诗中写了多少景物?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 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 闲潭、落花、海雾、江树
【思考与练习】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 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 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 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 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而在这种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 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 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 歌颂都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收到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学习要点】
《春江花月夜》的深邃立意 《春江花月夜》的结构艺术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造 《春江花月夜》的语言艺术 《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评价
张若虚(约660~约720)
初唐诗人。杨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
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
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 风格柔靡,水平一般。一首则是《春 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人 以文传,张若虚就是靠这首诗流传闻 名的。
《月夜怀远》
张九龄的《月夜怀远》意境宏大壮阔。 起句“海上生明月”就很有气势,看起来 平淡无奇,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然 具有一种雄浑阔大的气象。接着即由景入 情,转入“怀远”。 以“怨”字为中心, 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 与“竟夕”呼应。
Hale Waihona Puke 作业1.抄诗一边,背出,默一边。 2.扩写其中任何两句。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遥怨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含蓄。全诗 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诗 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的照 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 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 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 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 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 趣的画卷。这幅画卷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 幽的意境美。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 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 不再去考虑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 《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 张若虚了。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 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
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
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 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 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 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 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 邈远的意境。
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幽,蕴藉。
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 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 淡淡的哀愁。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 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 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 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 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
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朦胧、 空灵,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明]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 (谭云)《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 有故。(同上)
前人评论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 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 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 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清]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前人评论
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指"江天一色" 以下)又使人冰凉。然不冰冷则不见火热,此才 子弄笔跌宕处,不可不知也。"昨夜闲潭梦落花" 此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 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 江、花、月逐字收拾。此句不与上连,而意则从 上滚下。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 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 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 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 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 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 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 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 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 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为两大层次。
拼音查询
xiàn
tīng
霰
汀
zhēn
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前人曾评论说该诗艺术技巧极高, 试简要分析该诗艺术手法。
(1)诗的艺术结构严谨完美。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 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 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 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 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 卷。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 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 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 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 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 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 水。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 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 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 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 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江花月夜》
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 ";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 《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 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 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 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 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春江花月夜》
(4)语言清晰,韵律婉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 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 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 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 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 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 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思考与练习】
3.比较本诗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的 意境。
诗可分为几层?
第一层次: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发 出江月 长存、人生短暂的人生之叹。诗 情、哲理,融合自然。
第二层次:由离人 思妇的感慨抒发因江天月 色之美所引起的闺恨离情。 诗的情理幽深寥廓。
艺术境界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 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 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 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