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护理知识
湿疹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婴儿湿疹(异位性皮炎婴儿期) • 渗出型 多见于肥胖较小婴儿(2个月左右); 对称性; 头、面、颈部; 界线不清的红斑、严重时有密集的丘疹和水疱等。 • 干燥型 常见于瘦小宝宝; 以淡红或暗红色斑片为主、干燥脱屑。 • 脂溢型 合并有皮脂溢出。
湿疹原因 湿疹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明显关系、与过敏体质有关的自发性疾
母乳
羊奶粉
鲜奶
蛋白质主要 为乳白蛋白, 易于吸收
制作后接近
酪蛋白占
母乳化,相对于 80%比例,人体
鲜奶更易吸收, 不吸收
而相对母乳仍有
距离
钙磷比例 脂肪
钙磷比例合 适2:1,钙易 于吸收
不饱合脂肪 酸多,脂肪球 小,易于吸收
按近母乳
钙磷比例 1:1,不利于钙 的吸收,易引起 高磷血症
去除鲜奶中
脂肪颗粒
湿疹的护理 • 防抓伤,继发细菌感染:白天多看护,晚上戴手套; • 较严重时,医嘱下适当用药,但不宜多用; • 避免太阳直照; • 洗脸、洗澡温度不宜过高; • 可用凉水帮助缓解痒的症状。
腹泻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腹泻产生原因 • 与产品有关原因 1、转奶粉不当; 2、初次添加米粉过多; 3、无便秘情况下食用奶伴侣; 4、有过敏史的宝宝进食易引起过敏的产品; 5、宝宝在其他原因下(如秋季腹泻、乳糖不耐受宝宝)进食奶粉(内
病理原因 • 宝宝舌系带过短; • 妈妈乳头内陷;
• 肠炎; • 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 • 幽门肥厚症;
预防方法 喂养护理注意点: • 科学转奶粉; • 定时定餐; • 少食多餐; • 每次不要喂得过饱,母乳哺养时,一般喂15-20分钟左右即可; • 奶嘴孔不要太大,喂奶时注意不要让奶瓶头部留有空气,以免孩
泪管冲洗术; • 倒睫毛---常将眼睑向外牵拉,随着宝宝月龄增长,鼻梁增高会好
转,无需手 术及时去除异物;
奶粉喂养注意点: 1、按比例冲调; 2、两餐间加喂开水; 3、建议单独冲调或加入适量葡萄糖; 4、温开水冲调; 5、四个月后即时添加辅食;
6、科学转奶粉(包括:母乳转奶粉、不同品牌间奶粉转换、不同阶段 奶粉转换、不同品项奶粉间转换);
转奶粉的方法:
逐渐转换、转换过程中及时观察大便情况。
蛋白质
奶粉与鲜奶的区别
病。
诱因: 1、对某些动物蛋白类食物过敏的:如奶粉、鱼、虾、蛋、鱼肝油; 2、喂养过度:奶粉喂养过量、易过敏食物初次添加过多; 3、消化不良:消化下降对蛋白分解能力下降; 4、出牙:精神紧张、消化及抵抗力下降; 5、接种疫苗可诱发。
湿疹的预防与喂养 • 1、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控制奶粉用量及蛋类摄入量、稀释奶
奶时还咬奶嘴,宝宝这是怎么了? 其实这是宝宝长牙期的表现: 牙龈痒、爱咬东西; 流口水; 轻微发烧:一般不高于38度; 不爱进食。
长牙期宝宝的喂养和护理 1、多饮水 2、食物柔软化 3、磨牙系列产品:磨牙饼干、牙胶等,保进牙齿长出,减少牙痒,
避免咬手、衣物等不洁物品 4、开始用牙刷:如指套牙刷等
厌奶的原因 疾病原因: • 微量元素缺乏:B族维生素和锌的缺乏、严重贫血与缺钙等 • 慢性消化道疾病、肝炎等 • 喂养不当原因: • 过早、过迟、过多添加辅食 • 奶粉、米粉长期冲调过稠 • 奶粉长期进食过多 • 进食前喂水过多 • 其他因素 • 宝宝苦夏 • 过于兴奋,活动过度 • 处于厌奶期
数多至每天4—5次以上。 • 如粪便多泡沫,有酸臭味,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 如粪便腐臭味,表示蛋白质消化不良。 • 如粪便中皂块多(为未消化的脂肪与钙或络合而成)或有脂肪颗
粒,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便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便秘的原因 • 生理原因 宝宝的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出生时肠道仍未形成正常菌群,所以
宝宝为何眼屎多3 眼炎症 • 眼屎黄、脓,可伴有流眼泪,结膜、虹膜等发红; • 鼻泪管发育不全可引起眼部炎症:可单眼出现,用手在宝宝鼻梁
处由下往上按摩,分泌物可加多,常反复发作;
• 倒睫毛:可观看到眼部睫毛内置,宝宝常不自主流泪; • 异物进入;
处理: •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感染的外用眼药水; • 鼻泪管不通---常用手按摩宝宝鼻梁处,如反复发作,可考虑做鼻
便秘处理方法 • 调整饮食结构:控制奶粉、米粉、蛋的摄入量,减少肉类食物进
食量,多食蔬菜水果,定时喂水; • 少食多餐:让每一餐的食物易于消化; • 饮食单样化; • 做腹部顺时针按摩; • 暂停补钙; • 伴消化不良,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助消化药物:如妈咪爱、婴儿
素、化积口服液等 ; • 如已多天未解:可用开塞露; • 添加奶伴侣、奶伴葡萄糖;
的饱合脂肪,用 大,不易吸收
不饱合脂肪酸代
替
铁
维生素D 钠
不足,易引 起贫血
不足 合理
补足
不足,易引 起贫血
补足
不足
较母乳高,
较高,易引
但较鲜奶低,较 起高钠血症,加
适合人体
重宝宝肾负担
较鲜奶额外 添加DHA、 AA、核甘酸、 益生元等
辅食添加相关知识
辅食添加时间选择 • 4~6个月开始添加第一种辅食; • 各种辅食按辅食添加顺序时间添加; • 选择在宝宝身体健康时添加辅食; • 一般选择在宝宝较饿时添加; • 选择在下午(母乳相对较少,且宝宝消化能力较好)。
等症状; • 小儿脾胃功能尚不健全,而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物质较多,
加之饮食不知自节,故易内伤饮食而上火; • 平时喜食鱼、虾、肉,奶类进食过多等食物,较少食用水果、蔬
菜等引起; • 如天气干燥、炎热也可导致上火; • 治疗的最好办法是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喝水,必要时服一些
清热泻火、消食导滞的中药,适当应用奶伴侣与奶伴葡萄糖。
喂养中常见问题
婴幼儿大便种类 1. 胎便
2. 人乳喂养儿粪便 3. 人工喂养儿粪便 4. 混合喂养儿粪便
胎便特点: 新生儿最初3天内排胎便,粘稠,深绿色或黑绿色,无臭。由脱落的
细胞,浓缩的消化液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毳毛所组成。约2-3天后 即转变为普通婴儿粪便。
人乳喂养宝宝大便特点: 金黄色,粘度均匀如膏状,有时微带绿色,呈酸性反应,且无明显
宝宝为何眼屎多1 正常情况: • 初生宝宝,眼睛上就有一层灰白色东西,医学上称为“胎脂”; • 2-3个宝宝,晨起有少量白色眼屎; 处理:可用脱脂消毒棉球或纱布蘸少许生理盐水或温开水,从宝宝
眼内向外侧擦拭。不可反复用同一棉球,擦拭一次后即换。
宝宝为何眼屎多2 上火 • 眼屎多外,还常伴有怕热、易出汗、大便干燥、舌苔厚、口臭、
宝宝易出现消化不完全,引起便秘、腹泻等 • 喂养不当的原因 1、蛋白质摄入过量:鱼、肉、蛋白粉、蛋、奶粉等 2、水份进食过少或丢失过多:奶粉喂养中不加喂开水、奶粉冲调过
稠、运动后不喂水、晒太阳后不喂水等 3、维生素摄入过少:如宝宝挑食、不添加蔬菜、水果 • 疾病原因 • 消化能力下降(长期喂养不当后易引起) • 其他原因 • 如:补充钙剂
臭味,每天排便2—4次以上。
奶粉喂养宝宝大便特点: 以牛乳喂养的婴儿,大便色淡黄或是土灰色,质较干不匀,常带奶
瓣,呈中性或硬性反应,有臭味,每天排便1—2次。
混合喂养的宝宝大便特点: 乳类同时加淀粉类食物喂养的婴儿,大便量多,质稍柔软,有明显
臭味,一般为暗褐色,吃蔬菜多者大便可有菜色。
消化不良 • 为黄绿色,稀水状,或含有白色小凝块呈蛋花样,质不均匀,次
腹泻宝宝的特殊喂养 • 如大便有脂肪颗粒:禁油脂、母乳喂养则后段乳去除、哺乳者少
进食油脂、奶粉稀释; • 如大便有泡沫、酸臭味:禁糖(如白糖、冰糖、糖果等,但可补充
少量葡萄糖)、改用去乳糖奶粉(即腹泻奶粉)或1-12个月婴儿营养粉; • 如大便有腐臭味:减少蛋白质摄入(奶粉稀释、减少鱼、肉等摄
入)。
粉或是奶粉煮过后食用,建议选择营养素较低的奶粉 ; • 2、避免易过敏食物的摄入:鱼、蛋、虾、蟹等,延迟至七个月后
试着添加,或以猪肉、鸡肉、鸭肉等代替鱼、虾、海鲜。母乳喂养的哺 乳者也应注意控制。湿疹严重的宝宝以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以豆制 品代替奶制品,以减敏奶粉代替普通奶粉;
• 3、衣物:棉制品,注意宝宝的别忘家长的。
吐奶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吐奶原因
宝宝胃结构特点(4个月以前的宝宝): • 新生儿胃呈水平状; • 上口(贲门)松驰; • 下口(幽门)较紧; • 容量小; • 上松下紧的构造使奶水容易溢出 。
喂养护理原因: • 转奶粉过快,宝宝口味不适应; • 奶粉冲调过稠; • 喂奶量过多、过快; • 喂养不定时; • 奶头过大而致吸入过多空气; • 喂奶后过多搬动孩子;
子吸入过多空气; • 喂奶时将孩子头部及上身抬高,成45度角,不能平躺着吃; • 喂奶后应将孩子竖抱,轻拍后背,直到孩子将胃内空气排出(打咯)
。
如何预防吐奶 • 喂奶后减少搬动; • 喂奶前注意观察宝宝是否鼻腔阻塞,清洁鼻腔; • 纠正乳头内陷; • 纠正母乳内陷; •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宝宝长牙 我宝宝刚满5个月,最近经常流口水,而且爱咬自己的手指,有时喂
几种辅食添加建议用量 蛋的添加量
• 4—6个月 1/6--1/2蛋黄 • 7—9个月 1/2--1蛋黄 • 10个月之后 1个蛋 • 蔬菜水果:肉鱼蛋=2-3:1
辅食添加顺序 1. 由少到多; 2. 由稀到稠; 3. 由一样到多样; 4. 由细到粗; 5. 由营养简单易消化到营养丰富; 6. 及时观察大便情况。
婴幼儿常见护理知识
目录 奶粉喂养知识 辅食添加相关知识 喂养中常见问题 便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湿疹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腹泻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吐奶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奶粉喂养知识
奶粉日常喂养量:
1、按奶粉建议喂养表喂养; 2、4个月前按体重计算方法喂养:(120-150)毫升*体重/ KG;
4个月时800-1000毫升; 4个月后每月减100毫升,减至700毫升,持续喂养到1岁; 1岁至2岁 建议不少于600毫升 2岁至3岁 建议不少于500毫升 3岁以上 建议不少于3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