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

湘西民歌调查报告篇一: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二、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一)?花儿?的传承状况莲花山?花儿会?是每年一度的地方重要节会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盛大庙会。

初一、初二为朝山进香、祈福禳灾之日;初三、初四则在山下大唱花儿;初五,花儿会移到景古乡的王家沟门;初六移至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

而每年都有当地的优秀独唱歌手演唱最新创作的?花儿?曲目,他们被统称为?花儿?把式。

在当地,?花儿?把式被公认为?花儿?艺术的真正传承者。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农舍田间,与12名?花儿?把式及其传人进行了交流,通过访谈、调研、提问、录音等多样的形式详细了解了当地洮州?花儿?民间传承的真实情况。

洮州?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

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花儿?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产物。

大部分唱得好的?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从而熟悉并掌握曲调和唱法,而后即兴编词进行传唱。

目前洮岷地区?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多年龄都在40岁到75岁之间(见图二),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见表二)。

他们成长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

相对而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当地青年大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文艺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二)?花儿?的传承状况及分析民间艺人的时代传承,是?花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核心。

目前洮州?花儿?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就是传承和发扬问题,因此一定要在抢救保护民歌、?花儿?把式的同时,培养发掘新兴的高水平演唱者,使?花儿?艺术能够永葆生命力。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来源于大众。

因此,艺术文化伴随经济、社会的变化发生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是,传统的艺术文化一旦在转型中丧失个性,则意味着消亡。

因而一方面要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理性地接受新事物、新文化;二要保持其优越性、独创性,收集整理经典的?花儿?曲调和唱词,并加强对当地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方面的教育。

三洮州“花儿”资源赋存现状分析(一)洮州?花儿?的生存环境1.?花儿?艺术陷入传承窘境的原因:第一,作为区域的民间艺术,洮州?花儿?口头传唱者的即兴创作未能有意识地记录整理,导致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逐渐遗失;第二,当地的?花儿?热爱者和专业演唱传承者急剧减少,为?花儿?的广泛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第三,?花儿?民俗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收效甚微,并未能从理论上给予其有意义的指导,致使?花儿?艺术始终无法走出发展的?瓶颈?。

2. 洮州?花儿?生存的客观机遇:旅游业发展的契机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直以来始终以民族文化繁荣、自然风光优美著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临潭县莲花山群众举办传统的?花儿会?,赴会者达数万人之多。

以临潭县冶力关旅游景区为例,一方面,可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原生态的?花儿?艺术演唱相结合,开辟更多元、更广阔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可借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契机,将?花儿?艺术更一步发扬光大。

西北文化底蕴的支撑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南端的莲花山花儿会。

每年的参加者均在万人以上,最盛时达数万之众,演唱者主要是汉、回、藏三族的农民。

洮岷花儿中的《两叶儿令》、《折麻秆令》、《莲花山令》和《阿欧令》,都是西北地区方圆百里的传唱名曲。

洮岷一带的花儿会,几乎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庙宇附近举行,这与花儿会大都起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等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④。

?花儿?这一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口传心授和荒原对歌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丰富了洮州地方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在历史的年轮中逐渐形成了其深厚的独有的民间土壤,也孕育了一代代出色的民间歌手,也表达了一代代农家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渴望的心声和演绎了一代代青年农民对婚恋自由的追求。

与同为地方文艺形式的秦腔相比,?花儿?更能呈现西北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花儿?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洮州?花儿?是西北?花儿?中极具艺术生命里的?一枝独秀?。

洮州?花儿?演唱粗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显著特色,曲调自由舒缓,长于叙事,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

洮州?花儿?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族人物、奇风异俗、社会宗教、草木虫鸟等包罗万象,又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它的思想精神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祈求神灵的佑护与恩赐,祭祖祭天;二是排遣郁抑,以求生活安定,获得心灵深处的平衡。

它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灵魂?活?的体现,是世代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最本真的自我情感表达。

它生动的反映了西北人民的原始信仰和祭祀仪式,洮州?花儿?作为一种伟大的艺术生命,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四洮州?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保护意见针对洮州?花儿?资源的赋存状况,结合此次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报告。

现就?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以下六点建议意见:一,保护?花儿?传承者,扶持并培养优秀的新一代?花儿?演唱者。

?花儿?把式和传承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补贴,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再者就是对重点的花儿示范乡、村、重点花儿庙会、湫神祭祀传承人进行政策上的保护。

此外,也应该注重对年轻传承人的着力培养。

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与?花儿?把式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对有潜力者进行培训和指导。

也可考虑让?花儿?逐步进入校园,借以提升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

二,在坚持保留?花儿?艺术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创新。

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出路。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一方面搜集整理旧词曲,完善?花儿?艺术的乐理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利用?花儿?音乐素材进行再创作,使?花儿?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面貌和人民生活,力求展现全新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不同性质?花儿?组织的形成。

一是建立专业的洮州?花儿?演唱团队和高素质的研究机构,二是鼓励当地自发形成一些艺术交流和学习性社团,引入群众自觉介入的热情,使之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文化致富的特色篇二:湘西北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实习报告龙源期刊网.cn湘西北(澧水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实习报告(2015年度)作者:邬洋峰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8期摘要:课题名称:西南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湖南)。

任务来源:“西南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布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属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实施的“中西部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工作项目之一,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项目工作起止年限为2011—2014。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参与单位负责湖南省境内工作任务。

该项目以野外调查工作为主,通过实地进行水文地质点和污染源调查,并进行采样综合分析,掌握湖南省目前岩溶区地下水水质基本情况。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污染源一、技术方法(一)水文地质调查1.基本要求。

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主要开展地面调查,基本查明各裸露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区域分布:重点查明工作区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影响变化的因素;查清重要的人类活动(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等)情况,重点是地下河、岩溶大泉开发利用状况,集中开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等。

2.调查内容。

包气带结构调查:初步查明包气带岩性组成、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基本查明工作区岩溶地下水类型特征、基本查明地下水特别是岩溶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含隔水层结构、岩溶洼地、漏斗、溶洞等。

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调查:以调查、访问等形式基本查明降水变化、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调查了解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

3.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以采用1:5万地形图套绘地质界线为工作手图,以GPS定点,流速仪、三角偃测等测算水点流速,现场PH、水温等水质指标测试,填制野外调查卡片、绘制地形剖面简图、野外记录、拍照等工作手段进行。

(二)污染源调查篇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

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