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9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一)综述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9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一)综述

第九章 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一)
第一节 海岸带概述
一、海岸带与海岸湿地及其保护意义
(一)海岸带和海岸湿地的概念
古海 岸线 现代海岸带 海岸线 海滨线 平均高潮位 平均低潮位 潮上带 潮间带 海岸 海滩 A 海滨 前滨 后滨 潮下带 水下岸坡 近滨 外滨 波基面 浅海
图 9.1 海岸带及其组成部分
流速下降 河流 潮汐
砂砾 砂砾层
沙 沙 地
淤泥
淤泥 泥 滩
沙 沙 地
砂砾/贝壳 砂砾/贝壳层
图 9.4 河口沉积物的分布(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三)河口区的生物组成

河口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 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 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 态特征。 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
(一)环境特征(cont.) 3、含氧量
沙滩沉积物的通气性较泥滩的好,某些动物构建洞穴与 促进氧交换。 栖管可
4、沙滩的有机质含量比泥滩低得多 (二)生物组成
生物个体很小,大型种类多为穴居,肉眼不易观察。
1、初级生产者及生产力
底栖硅藻、甲藻和蓝绿藻,初级生产力很低,消费者主要依赖从 周围水体输送来的初级产量以及外来的有机碎屑以维持能量需求。
图 9.3
不同河口类型盐度剖面图(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
1.盐度:
变化剧烈,有梯度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2.温度:
水体体积小而表面积大,受陆地气候影响,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3.底质:
基本上是柔软的泥质底 富含有机质,这些物质可作为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河口底质常有厚厚的一层还原带,常呈缺氧状态。
平均小潮下限 平均大潮下限 图 9.8 苏格兰海滨两种藤壶的垂直分布(竞争排斥的结果)(引自 Connell 1961)
第二节 河口、盐沼与海草床
一、河口区
(一)什么是河口区(estuary)
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 沿岸海湾。根据水循环和分层现象分为三 大类型:
(1)高度分层的河口湾 (2)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湾 (3)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湾
1.来自海洋的种类(主要的); 2.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半咸水中的特有种类;


3.其它广盐性淡水生物种类(少数)。
(三)河口区的生物组成(cont.)


物:包括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海藻
等大型水生植物。 种类多样,整年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浮游动物:季节性种类较多,而终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少。
大于最低高潮的高度/m
MHWN
二、沙 滩
(一)环境特征
沙具有退潮后对抗温度、盐度剧烈变化,保持水分,避免阳光直射等特点。
1、粒径大小

小颗粒保水性较好,较易挖掘。细沙比粗沙更适宜栖息。 颗粒越粗生物越大,细颗粒时以穴居种为主,粗颗粒以游走性 动物为主。
2、波浪

冲刷影响地形,对颗粒大小也有筛选作用。 沙粒在波浪作用下可以移动,不稳定性,不利于固着和底上种类生活,而在 底层较多。 受遮蔽的沙滩生物也较丰富。
鼠蝉蟹 (Emerita) 滩蛤 (Donax)
美玉虾 (Callianassa) 掘穴等足类 (Chiridoles) 掘穴端足类 (Haustorius) 多毛类
扁形海胆 海肾 (Renilla)
…、细菌 …、硅藻 …、单细胞藻类 陡滩 平滩
潮间带 一个沙质底海滩的横截面(引自 Odum 1971)
潮上带
第四节 红树林沼泽
一、什么是红树林

红树泛指一群生长于热带及
亚热带沿海潮间带泥质湿地
的乔木或灌木。

“红树林”这一名词并不是指
单一的分类类群植物,而是对一个景观的描述(红树林沼泽 mangals)。代表一个生境类型。

全球有真红树植物20 科27 属70 种。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 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12 科16 属27种和1 个变种。
4.波浪和流:
水浅,由风产生的波浪较小,是个相对较平静的区域。 水流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 暴风雨与洪水可大量冲刷底质,对生物有极大破坏。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cont.)
5.混浊度:
阻碍光线,影响光合作用。
6.营养物质的富集
河口区除了有来自陆地的营养盐补充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文 和生物机制。 “自我富营养化”的系统——河口区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区域。
三、红树林种类的演替特点
不同种类适应盐度不同,在潮间带分布呈与海岸平行的3个带:
(一)低潮积水带: (二)中潮带:
(三)高潮带或特大高潮带:
从低潮带直至高潮带,海水影响减弱,底质盐度减小,红树种 类因耐盐性差异分布于不同位置,形成一个演替序列。
我国东南部红树林演替(例)
I II 1 1 1 3 8 3 8 3 8 3 5 8 5 14 5 17 (C)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带状分布(zonation)

对干露的适应 对温度、盐度变化的适应
藤壶
弹涂鱼


对波浪冲刷的适应
海藻

生殖适应
生物的带状分布(zonation)
分布 成体 星地藤壶 Chthamalus 幼体 星地藤壶 平均小潮上限 栎藤壶 Balanus 栎藤壶 平均海平面 物理的限制 生物的限制 (干旱) ( 竞争、 捕食) 潮汐海面高度 平均大潮上限
游泳生物:暂时性较多,产卵及索饵洄游等 底栖动物:碎屑食性和滤食性种类较多


(四)河口区与人类的关系

河口湾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高产区,各种养殖形式均有 最易受人类活动破坏
1.工厂的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
2.河流所经过的农田施用的肥料和农药 3.河口湾的围垦区的大量养殖废水
4.围海造地和修堤筑坝阻碍河口区
福建南部沿海
5 15 14 I II 1 1 3 3 6 6 8 8 6
平均低潮 鲽鱼 银汉鱼 (Pleuonctide) (Menidia)底鳉(Fundnlus) 青蟹 寄居蟹(Pagurus) (Callinectes) 扁形海胆 (Mellita) 穴居虾 (Ogyris) 海鞘(Thyone) 心形蛤 (Cardium) (Olive) 沙栖桡足类 潮下带 图 9.10
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且受到破坏后很难得到恢复
二、海岸带的环境特征和生物的适应性
(一)主要环境特征 潮汐
底上动物/植物

底质
底上动物 和大型植物 底内动物
温度
盐度
无大型生物

波浪
峭壁 (数十米)
大漂砾 (米)
小漂砾 (厘米)
中砾 鹅卵石 粗砂 (毫米)
细砂

图 9.2 按粒径大小划分的底质类型和相关生物(引自 Kaiser et al. 2005)

叶片和茎部有许多小型生物附着
在沉积表层和内部栖息着各种微型和小 型生物
Salicornia
第三节 岩岸潮间带和沙滩
一、岩岸潮间带
(一)垂直分布是其最大的特色
岩岸潮上带主要有滨螺,潮间带较上部生活的代表种类是藤壶, 藤壶带下方常是牡蛎 ,再下方以贻贝数量较多。
(二)决定分带的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生物因素:捕食作用和空间竞争 常常是两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大型动物 (macrofauna)
沙滩的大型动物以多毛类、双壳类 和甲壳类动物占优势。 潮上带主要栖息一些甲壳类动物。 中、低潮区,软体动物中的蛤类常 占优势。
多种沙滩中的大型动物
在低潮区,有各种类型的棘皮动物生活,包括海参和海胆等。
沙滩底栖生物组成(例)
岸鸟类 平均高潮 沙蟹 (Ocypode) 海滩端足类 (Talorcheslis orchestis) 虎虫甲和其他 陆地昆虫
输出部分物质(包括有机碎屑、代谢废物),也可输入营养物质。
(二)适应机制

根系:环境是细泥、缺氧,根分布广而浅,生有表面根、支柱根或
板状根、气生根等,有助于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

胎生: 种子在母树上即发芽,没有明显的休眠期。

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 热带海岸云量大、气温高、海水盐度也高,
生理干旱环境。

(二)湿地的功能与保护意义

文明摇篮-水源地、食物、原材料、能源和化工材料、水上运输、
放牧、……
“生物超市”- 高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 “地球之肾”-水文和元素循环 、水和废弃物接收与净化作用 “二氧化碳接收器”和“气候稳定器”- 调节气候 防风抗旱、消浪护岸-如红树林湿地 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如盐城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 生态脆弱性-处于水陆交互、过度地带,易受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
二、生境特征及红树的适应机制
(一)生境特征:

温度:分布中心年平均水温约为24~27℃。
底质:细质冲积土,pH值常在5以下。往往在河口附近。


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
盐度:红树生物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特性;不同种时间,的强烈作用。这个水交换过程可以
水流畅通和增加淤泥沉积 5.船舶的燃料油泄漏和生活废水
图9.5 被污染的河口区
二、盐沼

温带纬度的潮间带上部,
以 大 米 草 属 ( Spartina ) 和 盐 角 草 属
(Salicornia)占优势。
Spartina
生物组成:

上部主要是一些不时侵入的陆地动物 较低潮面生活的种类就很多(招潮蟹、 腹足类、双壳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