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言语幽默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分析

言语幽默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分析

言语幽默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分析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言语幽默进行分类,并运用语用学理论之面子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汉语言语幽默,以探求言语幽默的产生及其会话含义的理解。

标签:言语幽默面子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幽默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写作风格,它主要运用趣味性较强的语言和轻松的笔调,来取得特殊的语用效果。

波切普作夫将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

本文重点讨论言语幽默。

一、言语幽默的语用分类
言语幽默是语言文字表现的幽默。

根据其语用范围、语用效果的不同,我们将言语幽默粗略地划分为三类:
(一)交际幽默
交际幽默是为交际的目的而创制的,有助于推销人才和产品、减少摩擦、解决纠纷、和谐关系、交流思想、广交朋友、摆脱窘境……凡人类日常生活领域,交际幽默均可派上用场。

(二)讽刺幽默
讽刺幽默是为讽刺人、教育人而创制的,目的是揭发丑陋,暴露乖讹,促人警醒,发人深思;可存在于日常交际中,但以书面形式为多见。

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就撰录了一则“笑谄媚”的讽刺幽默:
有钱富翁于客座中偶放一屁。

适有二客在旁,一客曰:“屁虽响,不闻有一毫臭气。

”一客曰:“不独不臭,还有一种异样香味。

”富翁愁眉曰:“我闻得屁不臭,则五脏内损,死期将近,吾其死乎?”一客用手空招,用鼻连嗅曰:“才臭将来了。

”一客以鼻皱起,连连大吸。

又以手掩鼻蹙额曰:“我这里臭得更狠。


(三)纯幽默
纯幽默即玩笑幽默,是纯粹用作调节精神,活跃气氛,娱悦性情的幽默;可以是口头言谈,也可以是书面形式,多用于关系较密切的人之间和非正式非严肃的场合。

有两个白吃专家巧妙地钻了语言的空子,开了个玩笑居然骗到了一席盛筵:
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匠之间,朝夕聒耳,苦之。

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愿作东款谢。

”一日,二匠忽一并至曰:“我等且迁矣,足下素许作东,特来叩领。

”问其期日,曰:“只在明日。

”其人大喜,遂盛款之。

酒后问曰:“汝二家迁于何处?”二匠曰:“我迁在他屋里,他迁在我屋里。


二、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美国语言学家Grice研究发现,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双方都共同遵守一个原则,即合作原则。

这条原则具体体现为四项准则:(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努力说真话,不要说自知虚假或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要有关联即要切题;(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明扼要、井井有条。

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往往不愿像合作原则所要求的那样,恰如其分地、实事求是地、直截了当地、简明扼要地表达思想,而宁愿含蓄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幽默就时常在这时产生。

语言学家Horn就认为笑话的特点在于会话双方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几大准则。

然而合作原则并没有解释人们违反会话准则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原因。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son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自己、为对方留面子。

英国学者Leech 又在Brown和Levison面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其分为六个准则:机智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同意准则;同情准则。

他认为,发话人违反合作原则,把话说得间接含蓄乃是出于礼貌的需要。

面子理论、礼貌原则就成为和合作原则并存互补的交际原则,用以规范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

以下我们运用面子理论、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分析汉语言语幽默,探讨幽默性的会话含义是如何生成的。

上文的“白吃专家”就是违反量的准则而形成的纯幽默。

一听到“邻居搬家”,人们无不以为是其要搬离此处,不与自己同住,而结果却是“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换汤不换药。

如果两个铜铁匠早为“其人”提供足够的信息,也就没有这则幽默了。

交际中提供过量信息也会造成幽默:
有个养鸟的人从来不用笼子。

人问其故。

他说:“我不能用牢笼来束缚我心爱的鸟儿的自由。

我剪掉了它们的翅膀。


不听最后一句,我们还以为他有多么高明,可幽默就出现在最后一句上,信息量过多导致了幽默的产生。

质的准则规定了说话的真实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故意说一些明显不符合事实的话,就会产生诸如夸张、反话、双关等现象。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夸张、反话、双关都能形成幽默,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却是言语幽默的表现形式。

如下面两则讽刺幽默:
一翁曰:“我家有三媳妇,俱极孝顺。

大媳妇怕我口淡,见我进门就增盐。

次媳妇怕我寂寞,时常打竹筒鼓与我听。

第三媳妇更孝,闻说‘夜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故蚤(早)饭就不与我吃。


老翁要讲的明明是三个儿媳一个比一个不孝顺,却反话正说,听起来是一个比一个孝顺。

老翁反话正说,违反了合作原则,却遵守了礼貌原则,为三个儿媳留了面子。

汪精卫卖国,充当日本卵翼下的伪中央主席,有人赠以联云:“昔具盖世之才,今有罕见之德。


“盖世”谐“该死”,“罕见”谐“汉奸”。

对联运用谐音双关辛辣地讽刺了汪精卫卖国求荣。

作者不直接道破汪是该死的汉奸,而运用谐音双关委婉地表达这个意思,也是为了遵守礼貌原则。

讽刺幽默惯于采用曲折而不是“直刺”的言语形式达到讽刺的效果,所以很多讽刺幽默都是由于违反质的准则而遵守礼貌原则形成的。

上文“笑谄媚”的也是如此。

交际幽默几乎都是出于礼貌和面子的需要而产生的。

钢琴家波奇,一次到美国密西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全场座位空着一半。

只见他走向舞台的脚灯,不慌不忙地对观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

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

”结果,全场充满了笑声。

他的幽默违反了质的准则,却改变了自己难堪的境况,也赢得了那些观众。

若想让交际正常地进行下去,在交际幽默中就要尽可能地多抚慰人、少刺伤人,为对方和自己留面子。

如果有人开玩笑开到一位鼻梁塌得厉害的姑娘处,说“白小姐什么都不缺,就是眼下还缺一样东西用”,那绝不能算是以幽默助交际,而是以“幽默”阻交际了。

关系准则规定了说话要切题,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

交际中的言语如果违反了这项准则就会让人产生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

部分言语幽默可以通过对这条准则的违反而产生。

老师:从今天起,我给你补课,以后不要再玩扑克了。

学生:是。

老师:看黑板,10+3﹦?
学生:这还不容易,等于K。

老师提问“10+3”期望得到的是“13”,而学生却用扑克牌中的“K”作答,不得不让老师觉得这位学生不可救药。

有时,由于某种原因假装不理解而实则有意回避,这样也可以造成特殊的幽默效果,其表现也是话语不相关。

A:1809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B:亚伯拉罕·林肯出生。

A:正确。

那么1812年又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B:亚伯拉罕·林肯过三岁的生日。

例中的B其实是为了摆脱不会作答的窘态,才风趣地答道“亚伯拉罕·林肯过三岁的生日”。

这种妙答违背了关系准则,却保全了自己的面子,缓和了人际间的紧张关系。

所以在交际幽默中也会用到违反关系准则的策略。

如果说“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和“关系准则”都是与人们交谈时“说什么”有关,那么“方式准则”与人们交谈时“怎么说”有关。

如果人们不用某种语言通常使用的简洁方式去说话,而是转弯抹角、咬文嚼字,就会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

部分言语幽默的产生可以从对这个原则的违反中找出原因。

一位官员长期多吃多占,身材日渐肥胖,最后得了高血脂病去看医生。

医生给他检查完身体说道:“你要减肥。

”官员问:“什么方法减肥最有效?”医生回答说:“转动头部,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

”官员问:“那我什么时候做呢?”医生回答:“当别人要款待你的时候。


头部运动很难与减肥联系在一起,不读到最后一句恐怕我们难以明白医生的真意。

这则幽默,一是由于违反方式准则,二是由于面子和礼貌的需要。

因为医生这样表达是为了维护这位肥胖官员的面子。

参考文献:
[1]徐宜良.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4).
[2]谭达人.幽默与言语幽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陈融.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A].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2005.
(龚晶晶,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