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

古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之简答题部分1、魏晋文的自觉的标志和表现答案一:课堂笔记版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來,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南朝宋立四学,文学与儒、玄、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文、笔之分2)、探寻文学自身特点的文学批評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繁荣◇从人物才性智德品评到人物审美品评到文艺批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涌现:(魏)曹丕《典论•论文》、(西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体现一定文学思想的文学总集的出现:(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努力探寻文学自身的特点,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与价值、文学本身的分类及文体特点、文学创作的內部规律、文学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问题。

3)、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系统而细致的区分◇创作中体裁的发展与丰富:五言古诗、七言歌行、新体诗、骈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4)、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对技巧和形式美、音韵美的重视,体现了视文学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声律、对偶、用事、丽辞、比兴、夸饰5)、文学创作由言志走向缘情,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文人文学发展,趋于个人性情化;文学主题的创新与人的主题的突出,文学题材、风貌的不断新变◇文人文学传统正式形成,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的文学风貌的不断新变◇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6)、文人集团活跃,作家队伍呈群体涌现的态势◇曹魏时邺下文人集团、正始时“竹林七贤”、西晋时“二十四友”、东晋时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齐“竟陵八友”、梁萧纲为中心的文人集团等。

答案二:教材整理版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表现同上1)。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表现同上2)3)。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表现同上4)2、三曹诗风比较曹操的诗歌多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与怀抱、反映动乱现实、抒发壮志理想与生命感怀,悲凉之中而有慷慨,语言古质朴茂,风格古直悲凉、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为表现征夫行役、思妇相思的感伤之作。

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语言婉转清丽又浅切平易,诗风便娟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阮籍咏怀诗的风格特色:阮旨遥深《咏怀》组诗八十二首,首创了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整组诗多描写自然及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充满苦闷的情绪,忧愤深广。

诗歌的风格隐约曲折,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

4、宫体诗、上官体的解释、代表作家、特色、影响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情调伤于轻艳,风格柔靡缓弱;追求形式,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内容贫乏,题材狭窄。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律诗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语言和形式技巧的积累,为唐诗提供了借鉴。

上官体:指贞观、龙朔年间出现的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的主要贡献在格律和队长,他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归纳,提出“六队”、“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5、李贺诗歌特色李贺是中唐的一个苦吟诗人,其诗歌被称为“长吉体”。

其诗题材奇异,取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驰骋想象,构造出奇诡迷离的艺术境界,加上创造性思维,超越现实迥异常境的想象夸张,大量虚幻意象的营造,奇异峭拔的遣词造句,以及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呈现出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的特点,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李贺继承了楚辞的传统,被称为“骚之苗裔”,也受到鲍照、李白、韩孟等诗人的影响。

与韩愈、孟郊相比,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注重表现内心的情绪、感觉乃至幻觉,给古典诗歌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并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偏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奇诡险怪,带来缺少思理的弊病。

6、李商隐的贡献(第二卷P363)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

1)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作;把诗境虚化。

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作出重要贡献。

4)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发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PS;晓娣认为:1、作为整个文学史来讲,西洲曲实在不足为道,红梅姐当时说的是记住: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绝响,当为填空或选择。

2、我认为在魏晋以后的可能出现的简答题有:①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特征。

②古诗十九首对人生哲理的揭示表现在那些方面?补充:1、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特征一、杜诗叙事,既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二、融入强烈的抒情。

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2、古诗十九首对人生哲理的揭示的表现。

一、杜甫叙事诗呈现的特色(卷二)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用叙事写时事,不仅提供了史的事实,更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而且一五七言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吧叙述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杜甫叙事,既叙述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正式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此前的叙事诗。

3,杜甫的叙述诗,融入了强烈的抒情。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卷一,230页)1、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游子漂泊在外,内心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并将这种思乡焦点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

另外一方面,思妇盼望游子早归,包含孤独的情怀。

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

2、古诗十九首透彻地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是骗具有深邃的意蕴:①永恒与有限的关系,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写物长人促,人和物的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二是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

②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③忧郁与欢乐地关系④来去亲疏的关系3、独特的感受:①敏锐的节序感②微妙的空间感③深切的世态炎凉感4、起兴发端艺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

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

5、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6、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用嘴明白晓畅的语言到处真情至理。

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未星辰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又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三、风雅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卷一,65页)《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世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并常常被作为一种诗歌主张来进行文学革新。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市人大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的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主张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朴质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许多优秀诗人以及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都继承了风雅的传统。

四、《左传》的叙事艺术(卷一,77页+笔记)1,以顺叙为主,辅以倒叙、插叙、预叙、补叙,且将正叙、直叙、明叙、追叙、拖叙、暗叙、提叙、侧叙、带叙、陪叙、对叙、错叙、琐叙、言叙错综复杂结合的多样变化的叙事法。

2,总体上采用全知,某些局部采用限知的叙事视角3,文学性的谋篇剪裁,井然有序,纲领分明的叙事脉络,以及对事件的完整叙述,以战争描写为例:⑴起因、过程、谋划、后果;⑵着重对因果的寻求①理性的发展:史官的身份②在叙事中寻找逻辑与意义的努力;⑶神秘性的保留:常常出现占卜、梦境、天象等预兆4,故事性、戏剧性,细节揣想与琐事描写带来的文学意味⑴春秋简洁,左传则完成了对春秋所记事件的详细经过及细节的复原,对这种复原,毫无疑问具有敷衍和虚构成分;⑵又思涉鬼神记有各种奇怪之事;⑶作者设身处地,凭情推测,运用情节发展、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并喜欢用想象、虚构、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叙述,充满离奇色彩。

五、《战国策》时间、作者、编订、影响(卷一,83页+笔记)汉刘向编定,收录从春秋到秦并六国间的谋臣策略、游说之辞。

《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级的崛起。

文学成就:文思开阔,寓意深刻,写人叙事传神,绘声绘色,文笔辞丽。

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士”的形象①以人物为中心,向经传体的国度②运用虚构、想象等文学性叙写,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言行,传神的形态与细节来刻画人物;⑵有意求奇;⑶战国策文辞之胜、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语言风格。

六、《史记》叙事特点(卷一,173页)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全书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全书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五种+体例各有区别,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通史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根据他们的政治地位、历史地位决定他们是如本纪还是世家;史记个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序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叙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