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地壳运动规律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D.流水堆积2.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 )A.雨水和地下水B.地下水和河流水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D.冰川融水和雨水3.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 )A.生物残体B.河流携带的泥沙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D.风力沉积物【解析】1选B,2选A,3选C。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因此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火山喷发即岩浆活动。
第2题,根据材料,玛珥湖中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
地势低凹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丰富,因此,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雨水和地下水。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火口沉积物、爆发角砾岩,火山筒位居中间,因此火山喷发物如火山灰将会是最早的沉积物。
冰洞一般指全年都有冰的洞穴。
我国山西“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北坡。
下图是吕梁山北坡某段地质剖面示意图、“万年冰洞”剖面示意图以及冰洞内冰挂景观图。
完成4、5题。
4.与欧洲峡湾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A.冰碛丘陵B.角峰C.冰川漂砾D.冰碛湖群5.关于“万年冰洞”“冰挂”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冰川消融→形成空洞B.石灰岩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流水溶蚀→形成空洞C.吕梁山北坡→常年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形成冰挂D.地表冷空气常年下沉入洞→洞中水汽冷凝→形成冰挂【解析】4选B,5选B。
第4题,在高海拔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冰川发育,并且地势落差大,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峡湾和角峰都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5题,“万年冰洞”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洞穴,洞内的冰应该来自第四纪冰期,再加上洞的特殊结构,使这些冰得以保存。
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地壳抬升前,该地( )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加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7.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 )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8.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 )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解析】6选D,7选B,8选C。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抬升前,该地河道弯曲,位置容易摆动迁移;背斜构造使砂岩张裂破碎;河流位于砂岩上,页岩受侵蚀程度小于砂岩;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故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页岩受侵蚀程度小于砂岩,地壳抬升后,由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河流会对岩层进行侧向侵蚀,相对较软的页岩逐渐被侵蚀掉,而坚硬的砂岩还存在;河曲发育是河流侧蚀形成,并不是岩性不同造成的;持续下切主要发生在河流上游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或者由地壳的持续抬升造成;河曲发育造成河道游移不定。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崖是呈规则状的环形,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后期河流溯源侵蚀砂岩形成;环崖的弧型是比较规则的,不是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
风水盛行的古代中国,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宜居之地是背倚连绵山脉为屏障,前邻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流汇于聚落前。
无论大小聚落,都要设置“水口”,它是一个村、镇、城的“门户”所在。
下图示意浙江某聚落选址及水口景观,水口处种植的高大乔木林已200余年。
据此回答9~11题。
9.上水口和下水口之间河段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流水搬运D.流水沉积10.风水学中聚落前水流忌讳冲射反弓,而图中水流曲折回环,其作用是( )A.便于灌溉、舟楫、养殖B.便于得到良好日照C.便于肥沃土壤的形成D.便于接纳夏日的凉风11.该村落在“水口”种植高大乔木的主要目的是( )A.防洪护堤B.调节局部小气候C.防止水土流失D.涵养水源【解析】9选D,10选A,11选B。
第9题,上水口和下水口之间河段附近为沉积平原地带,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风力侵蚀多在我国西北内陆,流水侵蚀多是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搬运一般没有单独的地貌。
第10题,风水学中聚落前水流曲折回环的作用是便于当地居民出行和生产、获取财富解决生存的基本需要。
日照强弱与河流关系小,接纳夏日的凉风与河流的关系小。
河流弯曲虽利于泥沙的沉积,但不是当地水流曲折的主要原因。
第11题,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理想的风水格局中,进水之口在西北,出水之口在东南;水口多是两山之间的缺口,风容易循着山坳吹进村落,大面积种植高大乔木组成防护林,阻挡西北风和东南风侵入,使得聚落中形成稳定的小气候;从图中可看出,水口的位置较低,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作用相对较弱;从图中看不出来有堤坝,有一定的涵养水源的功能,但不是主要功能。
12.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
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
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下图)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
现在,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
(1)分析柴达木盆地有利于雅丹地貌发展的物质和气候条件。
(2)简述鸭湖地区雅丹地貌演化为水上雅丹的过程。
(3)推测水体的作用对水上雅丹景观消失的影响。
【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据此分析,柴达木盆地有利于雅丹地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气候条件: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西北风势力强劲,“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西北风经低洼区穿过,狭管效应,加强风力侵蚀。
第(2)题,“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鸭湖地区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水量增加,那陵格勒河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第(3)题,“现在,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被水浸泡,容易坍塌,部分景观消失;该地温差大,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加剧景观破坏;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答案:(1)物质条件: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气候条件: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西北风势力强劲;西北风经低洼区穿过,狭管效应,加强风力侵蚀。
(2)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那陵格勒河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3)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被水浸泡,容易坍塌;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13.北黄海是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包围的半封闭海域,海底中部地势平坦,开口朝南,地势向南黄海倾斜。
北黄海西部海域发育有泥质区。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流域治理的影响,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分布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下图示意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区分布及洋流流向。
(1)说出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2)指出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3)推测近年来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区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具有多源性,以山东沿岸河流挟带的陆源黄河沉积物为主,也受到辽东半岛河流沉积物的影响。
因此其主要物源为来自渤海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入海河流所挟带的沉积物。
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分布辽东半岛西部块状分布明显,辽东半岛东部、山东半岛带状分布明显;沉积物面积山东半岛面积大,向海延伸明显。
第(3)题,推测近年来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原因主要从泥沙来源、植被覆盖率、海水侵蚀方面分析。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含沙量减少,同理两大半岛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也使得含沙量减少,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因此沉积物来源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加强;沉积区面积呈减小趋势。
答案:(1)黄河以及流经两大半岛河流挟带的入海泥沙。
(2)泥质沉积物呈块状和带状分布;山东半岛北部海域较辽东半岛沿岸分布面积较广。
(3)北黄海海域泥质沉积物面积呈减小趋势。
原因:黄河及流经两大半岛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修建水库,河流挟带泥沙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北黄海水域水文发生变化,沿岸河流减弱。
(答出两点即可)14.达里湖是内蒙古高原上的第二大内陆湖泊,面积约为238 km2。
达里湖位于候鸟迁徙的南北通道上,是高原鸟的乐园,有着“百鸟乐园”的美称。
湖岸地带草场面积广。
达里湖产鲤鱼和华子鱼,肉质鲜美。
达里湖北岸的砧子山由玄式岩组成,四面画岩壁立,峰顶平坦,山腰水平横切,分界线上穴龛密布、千姿百态,分界线下包了一层白色的石灰岩外衣。
下图示意达里湖周边地形及砧子山景观。
(1)分析达里湖成为内蒙古高原鸟类乐园的自然原因。
(2)说明砧子山山腰分界线上穴龛的形成与达里湖演变的关系。
(3)若达里湖水位不断下降,推测湖区环境将会产生的变化。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达里湖是内蒙古高原上的第二大内陆湖泊,面积约为238 km2;湖泊面积广阔,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栖息地;达里湖位置显著,位于候鸟迁徙的南北通道上,鸟类繁多;达里湖产鲤鱼和华子鱼,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