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课论文统一格式(最新)

结课论文统一格式(最新)

研究生结课论文课程名称:论文题目:授课老师:学院:专业方向:姓名:学号:2014年5月政治学院结课论文规范化要求为统一结课论文格式,现对结课论文作以下规范化要求,请同学们参考:1、题目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5字以内,三号宋体加黑。

题目下附上姓名学号并居中,小四加黑。

2、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3~5个,空格隔开,小四宋体,“摘要”“关键字”加黑。

3、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正文部分因包括:引言、正文、结语。

一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黑,二级标题为小四宋体加黑,正文为小四宋体。

标题番号统一使用:一(二)1(1)。

4、参考文献小四宋体,“参考文献”加黑,左对齐。

各类参考文献的标识符号是: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各种未定义的文献[Z]。

各类文献的格式及示例如下:(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译著请标明原作者国别)[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1]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334.(2)期刊文章(译著请标明原作者国别)[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示例:[1]李醒民.哲学不是敲门砖和摇钱树[J].学术界.2000.(1).204~207.(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1]詹成付.中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和未来的基本走向[A].张明亮.村民自治论丛[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98-100.(4)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示例:[1]杨玉圣.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N].中华读书报.1996-10-09(2).(5)古籍[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卷数(或篇名).版本.示例:[1]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外文书籍、期刊(书名、刊名请用黑体)A、书籍:[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1]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97-99.B、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地).年.卷(期).起止页码.示例:[2]Andrew McCall. Copyright and Trademark Enforcement in China[J]. Transnational Law.1996,(9).32-37.(7)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示例:[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CD]. http://www.Cajcd. / 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各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是: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1]何晓明.降落民间——21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Z] . “第十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论文.武汉:湖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2000.8.5、打印及装订A4纸打印,装订:封面+正文内容。

封面统一格式见第一页。

参考范文见后。

论战后美日关系的走向2013210xx xxx摘要:二战后,美国对日本一方面实行单独的军事占领,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帮助、扶持日本复兴经济,最终把日本培养成为自己的国际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了美日关系的变化。

本文试以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分析战后美日关系的走向。

关键字:二战后美日关系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一方面实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政策,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帮助,扶持日本复兴经济。

其目的是想利用日本的经济关系,以便从中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同时把日本变成强大而可靠的同盟,成为远东反共反苏的堡垒。

美日关系从战后长期实行外交上追随美国,经济上依赖美国的“脱亚入美”战略,逐步演变到80年代由主从转向平等伙伴关系,90年代推行“脱美返亚”新战略。

美国最终把日本培养成为自己的国际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了美日关系的变化。

一、美日主从关系的确立(一)战后美日经济状况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一度濒于绝境。

政治上,作为战败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

经济上,在战争中遭到极大的破坏。

国民财富的45%以上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变成瓦砾,工业设备90%被闲置,生产资料的生产仅为10%,消费资料的生产为30%,农产品仅及1937年的一半左右。

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1300万,失掉家园和流离失所者超过3000万。

此时的日本物质奇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二)经济扶持下主从关系的确立由于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是限制、削弱、打击的经济政策,使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极为缓慢。

到1948年,日本经济仍停留在战争破坏和混乱当中。

这时的美国政府也开始感到,日本经济若不能自给,最终将成为美国的累赘。

与此同时,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苏之间冷占局面的形成,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以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日趋高涨。

从而促使美国迅速改变对日政策,由控制转而扶植,力图把日本建成反共反苏的经济堡垒。

所以,从1948年开始美国中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款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

二、由主从转向平等伙伴关系(一)日本经济的复苏美日主从关系的确立,成为日本振兴经济,重返国际舞台的起点。

日本充分利用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经济逐步走向自由轨道。

(二)美日经济形成激烈竞争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在经济上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激烈的竞争主要反映在贸易方面,从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日本商品竞争增强,日本的商品特别是汽车和家用电器,猛烈地冲击着美国的市场,美日贸易开始对美不利。

1968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突破了10亿美元。

美国出现了自1888年以来外贸第一次逆差,标志着美国霸主地位在外贸方面的相对衰落。

此后,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有增无减。

1971年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上升到32亿美元以上。

(三)平等伙伴关系形成1956年10月,日本同苏联、东欧各国恢复了外交关系。

紧接着又加入了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以此同时,日本朝野普遍对旧条约的不平等性表示不满,不断爆发反对美军基地、争取民族独立、和平和民主的各种斗争。

对日本的要求,美国也意识到不能不以较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日本,通过修约把日本打扮成美国的平等伙伴,以此来缓和日本人民的反美情绪和日本统治者对美国的不满,阻止日本靠拢中苏,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础,并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

所以1961年1月19日,日美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三、日本推行“脱美返亚”战略(一)“脱美返亚”战略的背景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它使日本认识到只有“脱美返亚”才能与欧美区域经济集团进行抗衡。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方兴未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在欧洲,欧共体1993年形成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在北美,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也于1994年建成。

面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参加、成立区域经济集团,才有利于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种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下,作为亚洲一员,成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经济集团,才能与美欧区域经济集团进行抗衡。

(二)“脱美返亚”战略的内容为尽快推行“脱美返亚”新战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体如下:1、推行以日本为头雁,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亚洲国家尾随其后的雁行模式,以加强经济关系和扩大经济援助为先导,进一步密切同亚太国家的关系。

在贸易方面,近年来,日本同亚洲地区的贸易额逐年扩大。

1991年对东盟6国、香港、台湾的出口额相当于1985年的3倍。

在对外投资和政府援助方面,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逐步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美欧的状况,投资重点转向亚洲,且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的比重则呈上升势头,从1989年的12.2%上升到1993年37.5%。

1989年,日本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援助大国。

结语日本推行的“脱美返亚”战略,与美国独家称霸世界的战略发生了对撞。

但由于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很深,在安全战略上有共同的需要,在政治上也要互相支持。

因此,日本在推行“脱美返亚”战略过程中,即要与美国争夺亚太政治、经济主导权,又要谨慎行事,防止过份得罪美国,导致美日关系破裂。

目前,日美之间既是合作伙位,又是竞争对手。

从战后美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国际社会这个统一的体系中,经济关系居主导地位。

经济的发展最终直接影响国际政治领域内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参考文献:[1] [日]近藤诚一.日美舆论战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2]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 [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3]徐世刚.日本“脱美返亚”战略浅析 [J].日本研究.2009(2).[4]朱听昌,师小芹.90年代日美关系的调整及其影响[J]. 日本学刊. 2007(03).[5]许刚.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J]. 法制与社会. 2010(23).[6]任晶晶.2010:中美日关系的“变”与“不变”[J]. 中国报道. 2010(12).[7]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