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②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r):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公式:,它是一种比值,单位是1,省略不写。
②Ar≈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还有镁氢和其他;
5、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
6、记忆元素符号: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 、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金Au、铅Pb、汞Hg(共30种)
7、元素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只表示原子个数。
如:
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8、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构成”描述。
如;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4种描述方法(以水为例)
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有2种描述方法(以汞、食盐为例):
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9、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①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有七个周期。
②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一个族,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10、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11、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电子(只有一层的具有2个电子)。
12、原子结构简图
13、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 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小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大于4个 易得到电子
14、离子:带电的原子和原子团
15、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省略); ①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如钠离子Na +、镁离子Mg 2+、铝离子Al 3+、亚铁离子Fe 2+、铁离子Fe 3+、铵根离子NH 4+
、; ②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如氯离子Cl -、硫离子S 2-、碳酸根离子CO 32-、硫酸根离子SO 42-、硝酸根离子NO 3-、氢氧根离子OH -;;
16、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17、离子结构示意图: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如Al 3+
离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电子数,为阴离子,如S 2-
18、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符号
元素符号 阳离子符号,如Mg 2+ 阴离子符号,如Cl -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19、核外有10个电子的粒子有:
(1)分子:Ne 、HF 、H 2O 、NH 3、CH 4 ;(2)阴离子:N 3-、O 2-、F -、OH -
;
(3)阳离子:Mg 2+、Na +、Al 3+、NH 4+; +13 2 8 2 8 8 +16
20、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以NaCl为例)
2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表示一个分子;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
O:①表示水;②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④表示如H
2
一个水分子;⑤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O:只表示两个水分子。
化学式前有系数只表示分子个数,如2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