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3)

罗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3)

3.2.2 药物的间隔时间 本次β2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57例(58.76%),β2内酰胺类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它的作用取决于药物浓度维持在M I C 以上的时间(T >M I C )。

例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钠应为每6~8h 给药,而本院普遍2次/d 给药,甚至在门诊还有将全天药量一次给药的现象,随意的延长给药间隔不但无法保证治疗而且还会引发ADR 。

3.2.3 药物的给药途径 WHO 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次静脉用药94例(96.91%),其中中药静脉用药22例(22.68%)。

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占绝大多数,因此提倡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滴注的给药原则。

尤其对于中药,因成分复杂,配伍不明,更提倡口服途径给药。

参考文献[1] 叶世泰,张庆松.实用变态反应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31.[2] 韦润莲,杨玉芳,刘燕芬,等.儿童安全用药认知度调查.中国药物警戒,2007,4(3):1542157.罗红霉素的不良反应曹雪莲 孙丽 徐发 张卓【关键词】 罗红霉素;不良反应 作者单位:150116黑龙江省双城市妇幼保健院(曹雪莲);双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孙丽 徐发);双城市人民医院(张卓) 罗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中耳炎、呼吸道感染、泌尿感染、皮肤感染等,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笔者在此介绍其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1 概述111 药理作用 罗红霉素一种半合成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和红霉素相似。

对大多数呼吸道致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性。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 A 除外)、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和A 、B 、C 型链球菌,但G 型和肠球菌除外)、棒状杆菌、李司忒菌、卡他摩拉菌(卡他球菌)、军团菌等高度敏感或较敏感。

口服单剂量150mg,2h 血浆浓度达峰,AUC 为72.6~81μg/(h ・m l )(口服红霉素500mg 则为6.97μg/(h ・m l )。

进食后服药则吸收减少。

但若与牛奶同服,因本品的脂溶性强而吸收良好,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较红霉素明显更高。

在母乳中含量甚低。

主要通过粪和尿排泄,以原形药物排出,也有部分脱糖代谢物。

本品的半衰期为8.4~15.5h,远比红霉素长。

老年人的药动学无明显改变。

肾功能不足者,半衰期延长,AUC 增大,但一般不需调节剂量(因粪排泄增加)。

严重酒精性肝硬化者,半衰期延长2倍,需调整给药间隔时间。

应用于上述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五官科感染。

112 适应证 用于敏感菌株引起的感染,尤其是上、下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生殖器(淋球菌感染除外)及皮肤感染。

临床证明,该药口服吸收好,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血浆结合率高,半衰期长,对上下呼吸道感染、五宫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效果显著。

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上市以来,临床上不断出现由于使用罗红霉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现将部分文献报道的罗红霉素不良反应归纳如下,供临床医师借鉴。

2 罗红霉素引起肝损害澳大利亚药物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ADRAC )报告罗红霉素引起肝损害29例,年龄14~85岁(平均58岁),其中12例患者引起厌食、体重下降、上腹疼痛、发热轻度肝大和黄疸,肝功能系胆汁瘀积为其特征。

大多数病例(19例)停药几周内完全恢复。

3 罗红霉素致便秘尚氏等报告1例女性患者,46岁,因上颌窦炎伴呼吸道感染而使用罗红霉素,150mg,2次/d,饭后服用,2d 后出现便秘症状,并随服药过程(7d )症状加重,停药2d 后症状消失,该患者平时极少因饮食原因出现便秘。

故习惯性便秘者此药应慎用。

4 罗红霉素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武氏等报告3例罗红霉素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

其中1例男性87岁,因呛咳10d 、发热1d 而入院治疗,给予头孢曲松,1.0g,1次/d,克林霉素0.3g,2次/d,静脉滴注3d 后加服罗红霉素150mg,2次/d,次日体温下降,5d 接近正常,服药9d 时因患者腹胀进行性加重伴纳差而停药,12d 时患者神志障碍,呈嗜睡状,面色苍白,体温37.6℃,BP 11.0/8.0kPa (83/60mm Hg ),心率120次/m in,解黑色糊状便约50m l,潜血试验阳性,并从胃抽出新鲜血1500m l,血色素降至27g/L,急性胃镜见胃黏膜片状糜烂、出血。

经输血扩容、止血、制酸等治疗3d 后症状减轻,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该患者既往无消化道出血及溃疡史,静脉滴注上述两药也无此症状。

老年人因生理结构的改变,胃肠黏膜萎缩变薄血运不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抵御能力下降。

故老年人服用此药应严密观察,尤其是重症感染或伴有多种疾病的高龄老年患者。

5 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满氏等报告,罗红霉素致药物性皮炎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8~60岁。

原发病为急性支气管炎3例,慢性气管炎1例,均无发热。

给予口服罗红霉素150mg,2次/d,服药后20m in ~48h 内发病(皮疹),其中猩红热样皮疹3例,多型性红斑样皮疹1例,均伴发热。

猩红热样皮疹散在或密集,帽针头至米粒样丘疹,对称分布。

始于颜面,向全身发展,伴有面部、四肢血管性水肿。

多型性红斑样皮疹,为碗豆至蚕豆大小圆型或椭圆型水肿红斑,中心有水泡,破损流出浆液性物质。

4例均停止用罗红霉素,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m l 加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酸钙10m l 。

然后用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 3g 加入10%葡萄糖500m l 静脉滴注,并口服氯苯那敏,维生维C 。

2~3h 后症状减轻,1d 后痒感消失,1周后皮疹颜色变淡,糖状或大片脱屑。

另有报道,罗红霉素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急性胰腺炎、尿频等。

故笔者特提醒,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者、代偿能力下降者和既往有过敏史者,在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也应密切观察,如患者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迅速采取措施,以防延误病情。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研究张浩 孙敬英 吴金玲 王莹莹【摘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

临床上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mB is ome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belect 、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t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

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 抗真菌药;多烯类;三唑类 作者单位:154600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1 多烯类药物1.1 制霉菌素脂质体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

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

A r onex 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 pos omal nystatin,Nys 2tatin LF,现进入注册阶段)。

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与制霉菌素相仿,对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曲霉、根霉、镰孢霉、毛霉、梨头霉和球孢子菌属等均有抗菌活性。

本品体外不但对白念珠菌有效包括对部分耐两性霉素B 的白念珠菌亦具有良好活性,而且对非白念珠菌如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均具有活性,但不及对白念珠菌。

能有效抑制全部受试曲霉株包括伊曲康唑耐药株;对黄曲霉的抗菌活性略优于两性霉素含脂复合制剂,但不及两性霉素B 和伊曲康唑。

本品对临床常见真菌分离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 FC )和最小抑菌浓度(M I C )相差不大,在人体内呈非线性药动学,药物终末半衰期随给药剂量增加相应延长,给药剂量范围在0.25~0.75mg/kg 时,AUC 呈线性增长;剂量增加至0.75~1.0mg/kg,AUC 不再改变,代谢达饱和状态。

本品易于和网状内皮系统结合,在肺、肝、脾组织中达到较高浓度,由于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因此肾组织中也有较高的浓度。

本品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低钾血症(约占25%)、肾功能损害(每日剂量6mg/kg 以上时可能发生);快速静脉点滴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呼吸困难,偶有皮疹、肝功能损害,但不影响治疗,无需停药。

1.2 两性霉素B 及其不同剂型为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膜渗透性改变导致真菌死亡。

该药抗菌谱广,几乎对所有的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某些严重的深部真菌病如新生隐球菌脑膜炎、侵袭性曲霉病,特别是对免疫缺陷或严重粒细胞缺乏的患者的治疗以及某些地方性真菌病如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皮炎芽生菌病等仍需应用两性霉素B,因此迄今仍是许多危重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现已有三种不同的脂质体剂型问世。

1.2.1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MB is ome ),是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B 包裹而成。

1.2.2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BLC ),商品名Abelect,是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 交织而成。

1.2.3 两性霉素胶样分散体(ABC D ),商品名Amphocil 和Am 2photec 是用胆固醇硫酸酯与等量的两性霉素B 混合包裹而成。

2 三唑类伊曲康唑具有较酮康唑和氟康唑更广的抗菌谱,是第一个对曲霉有良好作用的唑类药,它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引起的感染均有良好疗效,有效率可达80%以上,是近数十年来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个很大进展。

伊曲康唑与蛋白高度结合(99.8%);能在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水性体液中药物浓度很低;几乎不能渗透到脑脊液中;在肝脏中被较广泛地代谢;排泄到粪便和尿液中;片剂稳态半衰期大约为64h,口服液和注射剂的半衰期分别为37~40h 和35h;与两性霉素B 对照研究证实,两药的有效率相等。

但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还需先用两性霉素B,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治疗,非急性曲霉病可开始即用伊曲康唑。

它为不危及生命的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等的首选药,对轻、中度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支持疗法的辅助治疗。

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可用于艾滋病患者隐球菌病的初治和长期维持治疗。

由于它不易通过血2脑脊屏障,因此治疗脑曲霉引起的感染必须使用大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