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第三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方法
第四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流程
第五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职责分工
第六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监督与管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准确、全面、动态衡量信贷资产风险程度,提高风险敏感度与前瞻性,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并为准确计提信贷资产专项准备金提供依据,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银监发[2007]63号),结合x银行的实际情况,特制定《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x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等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并将信贷资产按风险程度划分为五个级别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信贷资产”,是指由x银行发放、提供信用以及承担信用风险而形成的信贷资产,具体包括:
(一)各类本外币贷款:纳入本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贷款及垫款”科目核算的全部资产。
包括公司类贷款(含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汽车经销商贸易融资贷款、国内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银团贷款、法人按揭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贷款、透支、免费供、小企业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中小企业“手拉手”贷款、“流贷易”
贷款、“商贷易”贷款、商业汇票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各类外汇贷款等)及个人类贷款(含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商用车消费贷款、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权利质押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
(二)表外授信中的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各类保函、信贷证明、保理担保付款、贷款承诺(限于已经签定了借款合同或合作协议的帐户透支业务中未支用的额度、借款合同中分期用款尚未支用的贷款)。
(三)公务卡或信用卡透支。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各经营机构及部门应广泛搜集有关客户信息,严格按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和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分类人员应对债务人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同时结合授信方式、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银行内部管理等,分析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偿还意愿。
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三)重要性原则。
各经营机构及部门应根据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区别其重要程度,对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评价。
(四)及时性原则。
各经营机构及部门应把风险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工作,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的有利、不利因素,及时录入、更新客户信息,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工作,及时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x银行所有分支机构及总行授信业务经营管理部门。
第二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第六条根据信贷资产按时、足额回收的可能性,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不同类别,前两类合称优良信贷资产,后三类合称不良信贷资产。
第七条五类信贷资产的核心定义分别为:
(一)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债务。
(二)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债务,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或者债务人目前出现短暂性的偿债困难,但并不影响债务人在合理时间内最终足额偿还全部债务。
(三)次级:债务人的偿还能力明显出现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四)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