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专题讲解教学目的:1: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掌握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复习备考效率非常重要。
教学要求: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要求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能够顺利答题。
考点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题型1:“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首括句指段首用以概括本段大意的句子)题型2: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1::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2::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文段的开头和结尾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考查点二、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提问方式1.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例1: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答: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例2: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
一是加热法。
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是吸湿法。
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
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
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提问方式2: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例3: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用打比方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例4: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
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答: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考查点三、分析“说明的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题型: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对(填具体的事物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Eg1 :《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了解: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说明语言的风格:平实、生动考点四: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词语典型例题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答题模式:解释词意思+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提问方式1:Eg1“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提问方式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Eg1: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答:“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提问方式3::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Eg3: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答:“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问2:“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请说明理由答: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问3:“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往往”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随堂练习看云识天气(节选)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
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
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这种云叫雨层云。
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⑤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
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1: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说明文2: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答:3:阅读第⑤段,说说介绍了哪几种云?(2分)答:4: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3分)答::5文中介绍的云,预示了哪几种天气情况。
(3分)答:15.答案: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或者:看云识天气。
16.答案:积云、积雨云。
17.参考答案:打比方。
(1分)通过打比方,将云比作羽毛、羊群、鱼鳞等具体可感的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云姿态万千的特点。
(2分)18.答案:晴天;雨雪天;(雷)暴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