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清河坊的调查与研究——“清河坊”的古街探索

【中国建筑史】清河坊的调查与研究——“清河坊”的古街探索

对清河坊的调查与研究——“清河坊”古街探索摘要: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清河坊的历史起源于南宋。

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

南宋定都杭州,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

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

中河以东建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龙翔宫等。

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

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

关键词:清河郡王、南宋、河坊街1、历史文化当时,这一带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

清河坊街也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

它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

杭州的许多百年老店都集中在这一带。

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如百年老店胡庆余堂、万隆火腿庄、羊汤饭店等大多建于此时,虽说岁月无情,但现风韵尤存。

1.1清河郡王张俊张俊(1086~1154),字伯英,南宋武将,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曾与岳飞、韩世忠,刘锜并称四大将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穆武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

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

绍兴二十一年10月,张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

历史上,张俊之流,人所不齿,却以此宴而闻名;宋徽宗政绩不佳,然亦以书画为后世所推崇。

那么简单来说,张俊,就是参与陷害岳飞的。

详细履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与西夏作战及镇压山东、河北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升为下级军官,北宋末,曾随种师中援太原。

康王赵构任兵马大元帅,他即率部往从。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建立御营司,任张俊为前军统制。

南渡初,宋高宗被苗傅、刘正彦所废,他和韩世忠等受张俊节制,平定事变,因而升为御前右军都统制,拜节度使。

绍兴初年(1131),出任江淮招讨使,镇压农民起义和叛将李成等部,并阻击伪齐刘豫南侵。

后与岳飞、韩世忠合称三大将,所部称张家军。

绍兴十年金军南侵,宋诸军迎击,都得胜利。

张俊也派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亳州(今安徽亳州)。

旋即撤兵,不支援岳飞。

次年,他迎合朝廷对金议和的意向,自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

又追随秦桧制造伪证,促成岳飞冤狱。

后罢枢密使,进封清河郡王。

张俊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年收租米达六十万斛。

宋高宗曾亲临其家,礼遇优厚,诸将都不能比。

死后,追封循王。

1.2南宋时期的大体社会环境分析南宋(1127年—1279年)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

其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1.2.1 南宋与北宋的人文历史方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区别在于北宋时期社会环境较宽松,就是在科学上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不仅有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颠峰之作,同时在天文历法数学方面也卓有成就,这是南宋所不能具备的。

南宋政府偏安江南一隅,时刻提防着金的南下,社会形势较紧张,加强专制成为必然.在人文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理学的形成,封建社会的纲纪礼制完善成熟起来,在思想上开始了对我国长大六百多年的统治,一个方向就是走向专制与没落。

1.2.2 高宗赵构于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

秦桧于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杀害了岳飞父子。

其余所有曾支持过岳飞,坚决抗金的文官武将,也都被纷纷贬斥。

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

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而南宋在孝宗年间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

那么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主张求和的南宋臣子张俊(暂不论其品德)受到了高宗赵构的赏识,并在其死后追封为王。

2、河坊街的建筑构造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于杭州老城区,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烟、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得区片。

东起江城路,向西越南北向得建国南路、中河中路、中山中路、华光路、劳动路至南山路,路长1800多米,吴山广场至中山中路段为步行街,青石板路面,路宽13米,其余路宽32米。

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烟、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区片。

杭城闻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杭线)就出与此。

这里特色小吃、古玩字画、商铺云集。

老字号、杭州特色各类店铺约有一百余家。

河坊街于2002年十月开街,改建后的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延续性和风貌的整体性,同时确定河坊街为步行街。

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也是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修复和改造,再现了杭城历史文脉,为杭城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1河坊街----典型的江南古建筑杭州河坊街的古建筑真正价值在于,清河坊都是在真正的古老建筑的基础上修旧如旧的,不是重新建造的仿古建筑,是跟一些城市那种完全重建的仿古建筑不同的!民居,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白墙、黑瓦,优雅别致、不追求对称。

园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为人做,宛白天成”。

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

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

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

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

风水楼阁等。

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

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清河坊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施工中。

潮湿、施工时间短、气温高,于是江南水乡的建筑多是外墙比较薄,而建筑结构也没有北方细密。

抗冻和抗震不如北方,多数为水泥混凝土结构,石砌结构较少,多为木构。

有雕花窗框,回廊,斗拱,飞檐。

清河坊除了水乡古镇都有的小桥流水、深巷老宅、廊街岸柳以外,还有茶馆、饭馆、医馆、典当、药铺、和名人故居。

医馆中,比较著名的有胡庆余堂、回春堂等等。

所以进入清河坊,踏着清冷的石板,信步于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居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部线装书,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3、河坊街的改造河坊街的改造有成功的一部分,也有尚未解决的部分。

作为一个环艺系学生,我们对此也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古建筑是否真的与现代社会难以相容?其中意蕴深长。

3.1河坊街亮灯工程点亮古街夜景“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描写河坊街的有名诗句。

夜晚,走在清河坊古街,仿佛又看到往日灯火通明、歌舞昇平的繁华市井,这不得不归功于清河坊巷的亮灯工程。

据了解,清河坊一带的亮灯工程从最初设计,确定方案到最后的施工为期将近一年时间,在建筑整体上采用暖色系的灯光照亮,着重运用灯光的自然过渡烘托其特有的廊、拱、柱等建筑特征结构,通过较强的层次感突显了河坊街各坊巷的清、幽、静的特点。

其实不光是河坊街,南至鼓楼大巷,西至定安路,东至中和路,都实施了亮灯工程,为的就是突显夜间旅游资源,提升杭州优势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力,在提升清河坊历史街区品味的同时,突出其历史街区的人文特点,促进文化产业和夜间经济的发展。

设计之初,河坊街管委会通过大量走访了解到,河坊街整个街区虽然各个商户都有自己的照明系统,但是整体街道显得不够宽敞明亮,还略有压抑感,光线分布也都主要集中在街面下层空间,与上层空间有明显的分割。

同时,在河坊街的两侧立面悬挂的灯具样式比较多,没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使整个街区相对看上去比较凌乱。

针对这一情况,河坊街管委会就不同街区的不同特点进行整体照明改造,清河坊有着鲜明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征,所以亮灯工程后照明手法以采用上下两层立面洗墙,延展街道空间。

建筑的上层采用中式宫灯和仿古的庭院灯增加街道空间亮度;清平老巷灯光则以幽静平和展现古街民间文化,回味老杭州巷子的往日风情,亮度也略低于其他区域;中山中路两侧多为商业建筑,沿街除了对立面进行亮灯外,采取局部加强,突出原有建筑的层次性。

特别是像回春堂、庆余堂作为夜景照明的一大亮点,为凸显其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其照明手法采取外景内化的效果,把“回春堂”当做一件古物,艺术化处理,为保护古建不受破坏,不直接在建筑上安装灯具,通过在建筑对面设置灯光设备,进行局部重点照明。

整个街区的亮灯,按照“见光不见灯”的原则,采用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定做与建筑相统一的“非标准”灯具。

灯具的色温也非常讲究,调试出不同的效果。

3.2 杭州清河坊历史文保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座落于杭州南部景区吴山脚下的清河坊,离西湖仅数百米,占地13.66公顷,是目前杭城唯一保存较为完好、典型的晚清民国建筑群落,是全国唯一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国家级旅游景区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然而,房屋成片连接、砖木建筑结构、耐火等级低、防火分隔不到位、消防设施严重不足、消防车通道不畅通、部分店铺存在“三合一”现象、店铺负责人、管理和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诸多创伤,让这座年代久远的皇城御街蒙上了一层黑纱。

清河坊的火灾隐患得不到有效而彻底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和旅游商贸氛围。

3.3清河坊之不足:仿古建筑难唤怀旧情愫作为杭州市区惟一的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老街,河坊街凝聚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和建筑文化,因而在杭州旧城改造时免遭全面拆除的命运。

1999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将这一占地13.6公顷、紧挨吴山(城隍庙)文化广场的街区重新开发,建成一条仿古的商贸旅游步行街。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包装和开发,重新露面的河坊街却唤不起人们的怀旧情愫。

一对从北京来杭州旅游的老年夫妇,在游完河坊街后失望地说:“一直想来看看清河坊老街,想不到看到的却是一个‘假古董’。

”3.3.1 目前,老街上原有的砖木结构房子基本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两层小楼。

虽然在外形上颇具明清建筑的风格特色,但是,崭新的外观和划一的造型,让人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仿造痕迹。

地面虽是由石板铺成的,然而和那些崭新的建筑一样,石板被磨制得整齐划一,像地砖一样齐齐整整地铺在路面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