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 稳健快速增长
李德水
管理世界 ( 月刊) 2004 年第 3 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航船绕过无数暗礁, 劈波斩浪, 胜利前进。1979~ 2002 年, 国 内生产总值以年均 9. 4% 的速度增长, 经济总量翻了三番以上, 增长了 7. 5 倍; 财政收入 更是以年均 12. 45% 的高速度增长。2002 年,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这意味 着, 从现在起到 2020 年中国经济还应保持年均 7. 2% 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经济的发展 史上是少见的。中国经济能否在过去 25 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 长, 又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3. 人民币汇率是上升还是下贬。2002 年年 底以来, 国外一些人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 由此, 国内也出现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于是 有人认为似乎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 勿容置疑 的事。
但是, 还要看到人民币贬值的因素也将逐步 显现出来。在经常项目方面, 中国贸易顺差正逐 步缩小。2003 年前 3 季度外贸顺差只有 91 亿美 元, 而上年同期是 200 亿美元。随着中国关税税率 持续降低, 配额更多地取消, 出口退税综合税率降 低, 以及国外贸易壁垒可能越来越高, 进口可能迅 速增加, 而出口将会更加困难, 经常项下可能出现 较大逆差。在资本账户方面, 随着美、欧、日经济 的不断复苏, 国外货币利率可能面临调升, 国际资 本的流向也会发生改变。我已经注意到, 第 3 季度 美国 GDP 增长 7. 2% , 这是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 一个信号。在 10 月 17 日结束的欧盟首脑会议上, 原则上同意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项金额高达 2200 亿欧元的跨欧投资路线图计划。如果该计划 能顺利实施, 每年将能创造 40 万个工作岗位, 并 使欧盟的年经济增长率提高 0. 23 个百分点。而 且, 欧洲经济改革酝酿已久,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 行, 欧洲大陆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作为亚洲最大 经济体的日本经济也表现出回升的态势。2004 年 世界经济要好于 2003 年, 因此世界主要货币的利 率就很可能会调升。这一方面可以缓解人民币升 值的压力。另一方面, 中国能否维持这样大规模 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也是很不确定的因素。另 外,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已达 4000 多亿美元, 外企每年都要将利润换成外币汇出, 且会越来越 多。从这几个方面看, 以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将
- 3-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本刊专稿
第一位;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举世瞩目的三 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等 大型项目的建设, 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4 年第 3 期
是明显偏紧的。市场对外汇的需求增加了, 人民 币的汇率就要下降。从这个角度说, 人民币是一 个贬值的趋势。不能光看到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 和外汇占款的压力很大, 一旦市场环境和人们的 心理预期发生逆转, 就有可能很快出现倒戈相向 的局面, 现有的 4000 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也许经不 住几下就会折腾干净。因此, 我们坚持人民币汇 率基本稳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与此同时, 也存在着产生通货紧缩的因素。 在全球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背景下, 中国钢、水 泥、纺织、机械等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如此大规 模地扩张, 一旦市场有变, 就会出现竞相压价贱卖
的局面, 导致物价总水平更加低迷, 甚至一些企业 可能出现生产难以为继的局面。另一个因素是随 着对世贸组织承诺的逐步兑现, 进口门槛降低, 大 批国外廉价产品如汽车、成品油、电子产品等会更 多地进入中国市场, 也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下降, 诱发通货紧缩。所以, 我们既要防止通货膨胀, 又 要努力抑制可能导致通缩的因素卷土重来。
1. 中国已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建国以 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 25 年来, 经过中国各族人民 的共同努力, 我国已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 础。2002 年, 能源生产总量达 13. 9 亿吨标准煤, 铁路营运里程 7. 2 万公里, 公路里程 176. 5 万公 里, 其中高速公路 2. 5 万公里, 为世界第二位, 沿 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16. 7 亿吨。目前, 中国经 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六位; 许多工农业产品, 如 原煤、钢、水泥、彩电、移动电话的产量已位列世界
三、中国经济一定能保持 长期稳健快速增长
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够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 长, 国内外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认为, 一个 国家以 7% ~ 8% 的高速度保持近半个世纪的增 长是不可思议的,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还没有这样 的先例。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基础和动力等 各方面的因素看, 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中 国经济航船已经扬起风帆, 踏上新的征程!
从以上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总的 看确实非常好, 经济增长强劲, 基本摆脱了通缩的 压力, 又没有产生通胀的情况, 人民币汇率也保持 了基本稳定。但从发展趋势看各种影响因素处于 胶着状态。好像几种风险都可能出现, 存在一些 不确定因素。在大海中航行总是会有风浪, 只要 驾驭得好, 是完全可以化险为夷的。中央对经济 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洞若观火, 而且制定了有 效的对策。2003 年全年经济增长的大局已经明 朗, 2004 年的有利因素更会多于 2003 年, 中国经 济和社会发展仍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2. 主要危险是发生! 通胀∀还是! 通缩∀。2002 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 是可能 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然灾害等 原因, 引起国内外粮食产需关系的变化, 粮价上涨 可能带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是可能引发 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当然, 粮价适当上涨一 点, 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有好 处的。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新阶段。2003 年, 我们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 严重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冲击, 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 完成 79114 亿元, 同比增长 8. 5% 。工业生产增长持续高位运行, 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 16. 5% , 是 1995 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0. 5% ; 进出口 总额 6063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6. 2% ; 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 402 亿美元, 增长 11. 9% 。国内市场销售第 2 季度受非典疫情影响增幅下滑, 第 3 季度基本恢复到正常增长 水平, 前 3 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 8. 6% 。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 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 50% 以上, 绝大多数行业利润增加。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 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347 元, 同比实际增长 9% 。农 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1802 元, 实际增长 3. 8% 。外汇储备继续大量增加。10 月末, 国家外 汇储备达 4010 亿美元。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前 3 季度,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0. 7% 。从整体上看, 前 3 季度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 当前经济生活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例如! 三 农∀问题和就业压力较大等。这是长期积累的问题, 是工业化过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以及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且更有着中国特殊的国情。正因为 这两个问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我们更应高度重视, 着力去解决。在经济运行中, 也存在着 一些不平衡现象。主要是, 工业与第三产业增长不协调, 消费增长偏慢、投资率偏高的矛盾 更加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 趋明显。另外, 2003 年银行信贷增长较快, 经济生活中还出现了局部过热现象。这些都是 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 不影响! 总体经济形势是很好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
但是, 也必须看到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 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在投资增长和由此拉动 的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相 当明显。有的地方发展经济过分倚重于扩大投资 这个单一方式, 还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大搞开 发区, 违反政策征地等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行 为。二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一般加工工业建设 项目增长过快。2003 年 1~ 9 月份中国的钢产量 已经相当于日、美、法、英 4 国同期产量的总和, 还 进口了 2820 万吨钢材。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的一 半是由中国生产, 也由中国消费的。即便是电厂 的建设, 也要和煤矿建设、铁路运输能力相配套。 到 2003 年年底, 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 3. 7 亿 千瓦, 而日本只有 2. 2 亿千瓦却创造了 4 倍于中 国的 GDP 。如果我们还是沿着这条粗放经营的路 子走下去, 无论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社会、环境、 生态都是无法支撑的, 经济、社会都难以实现可持 续发展。即使经济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 重的代价。
我们在与历史情况作比较的 时候还应该看 到, 如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总供给
- 2-
能力相当充足, 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 场; 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了, 而近两年来国际上是 以通缩为主要趋势的氛围。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 增长较快而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有的 人戏称当前经济是 ! 非典型性过热∀, 是不全面 的。我们抓住历史机遇, 努力加快发展也是无可 厚非的。
- 1-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本刊专稿
二、对人们普遍关注的 几个焦点问题的认识
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无论经济理论界 还是社会舆论方面,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出现 了较多的议论。在此, 我想对人们普遍关注的几 个焦点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1. 关于经济运行的! 热∀与! 冷∀。对当前经济 运行情况的判断, 有的人说总量已经! 过热∀, 有的 人认为是局部! 过热∀, 还有的人说! 热∀ 得不够。 我认为是有! 热∀也有! 冷∀。让人觉得比较! 热∀的 方面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 ( 包括房地产) 上得较 快, 特别是钢铁等几个热点行业建设规模偏大, 各 类开发区 ( 工业园区) 上得太猛, 银行贷款发放较 多以及工业生产增长强劲等; 而股市、债市两低 迷, 产品有一定过剩, 劳动力过剩 ( 就业压力很 大) , 甚至资金过剩等都是! 冷∀ 的典型表现; 消费 增长、财政支出、物价水平则都很正常, 社会最终 消费增长还略显疲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率 1992 年为 44. 4% , 1993 年高达 61. 8% , 1994 年回落到 30. 4% 。而 2003 年前 3 季度增长率为 30. 5% , 全年的增长率预计只有 23% 左右, 比 1990~ 2002 年年均增长率 21. 5% 略高一些。房地 产开发投资 1992 年增长 117. 5% , 1993 年增长 165. 0% , 1994 年回落到 31. 8% , 2003 年前 3 季 度增长 32. 8% , 预计全年涨幅可回落到 25% 左 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92 年增长 16. 8% , 1993 年增长 28. 4% , 1994 年增长 30. 5% , 2003 年预计全年增长为 9% 。1994 年当年的物价涨幅 高达 21. 7% 。1992~ 1994 年呈现投资、消费、物价 全面过热的局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经 济的这一轮扩张, 与 10 年前的情形相比是大不相 同的。就经济总量而言, 前 3 季度增长 8. 5% , 还 没有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水平, 也不能说是 过热。因此, 不能对当前经济运行作出总体上过 热的简单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