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圈0: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三论/义乌模式0陆 立 军(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35)摘 要:本文是作者研究/义乌模式0的新作,系1999年、2002年发表的/一论0、/再论0的续篇。
文章提出,/义乌商圈0是国内外所有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或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
目前,/义乌商圈0已具雏形,其今后演进的必然趋势,就是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使义乌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商务中心(即中央商务区),可简称为浙中商务中心。
为了促进浙中商务中心的建设和义乌商圈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软硬环境等举措,实现/义乌模式0的创新。
关键词:义乌商圈;浙中商务中心;义乌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F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6)06-0014-06收稿日期:2006-04-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0(70573095)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陆立军(1944-),男,甘肃兰州人,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¹参见:陆立军./中国小商品城0的崛起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义乌模式0[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1);陆立军,白小虎.合作集团扩展论)))以义乌联托运市场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0,(10);陆立军,白小虎.从/鸡毛换糖0到企业集群)))再论/义乌模式0[J].财贸经济,2002,(11);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0到国际商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县委、县政府就提出/兴商建县0总体发展战略,推动了由/鸡毛换糖0的传统优势到小商品市场的历史性变革;1988年县改市后,90年代中期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坚持/兴商建市0总体发展战略的同时,又提出/以商促工0、/工商联动0,充分发挥在小商品贸易中集聚的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等优势,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从90年代末至今,义乌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立了以市场为龙头,继续实施/兴商建市0战略,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
在上述过程中,被国家工商局于90年代初命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不断壮大、转型和提升,而今被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银行和国外媒体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并对周边地区发挥日益强劲的带动作用,目前,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义乌商圈0的雏形。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并亲身参与义乌发展与改革实践的经济学者,拟在以往对义乌市场、义乌经济和/义乌模式0研究成果¹的基础上,再就/义乌商圈0谈一些新的认识。
一、/义乌商圈0与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一)/商圈0含义拓展与/义乌商圈0的内涵本文所说的/义乌商圈0不论是从内涵还是空间范围看,都与零售业的商圈有着根本区别,笔者借用/商圈0这一概念,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历史上义乌人素有/鸡毛换糖0的传统,改革开放以后,义乌经济的崛起也是从个体商贩起步的。
从最初仅有700多个摊位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到如第6期总第176期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 16Vol 11762006年6月BUSINESS ECONOMICS A ND ADMIN ISTRATIONJue.2006今拥有近6万个商店、摊位的中国小商品城,不论是/兴商建市0,还是/以商促工0、/贸工联动0,义乌历届市(县)委、政府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始终把市场作为带动整个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2.义乌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的,许多高档次、上规模的知名企业也都在此后才崭露头角。
这是因为,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义乌工业资本的积累与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今日几乎所有40岁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最初都是个体商贩或小商品市场中的经营户,可以说,义乌工业资本的积累过程,其实就是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
这些经营大户通过多年来在市场经营中摸爬滚打,积累了资金、客户群体、营销网络以及市场运作的经验,一朝进入工业领域,便显示出他们头脑灵活、资本雄厚以及熟悉相关专业的技术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
3.2005年,义乌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是3.1B 46.1B50.8,不但从数据看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五成以上,而且以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已远远超出了百分比所能体现的内容。
义乌从以前的/买全国货,卖全国货0到如今/买全球货,卖全球货0,而且形成自己的产业支撑,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转移和聚集过程,其中包含了技术进步、产业提升的内在趋势,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也正是由于小商品市场的带动作用,近10年来在义乌本地的企业中,涌现出许多国内外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如梦娜、新光、能达利、浪莎、真爱、伟海、金乌等集团公司。
这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大都得益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平台和窗口作用,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与各地客商建立了商贸合作关系;它们只是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但即使如此,仍然同小商品市场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因此,追根溯源,市场作为公共交易平台的外部性作用,是许多企业成长的关键条件。
4.义乌市目前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
这一城市定位,充分表明了商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因而,研究义乌经济,必须从市场和商贸入手,考察义乌同与其商业往来密切的区域之间经济互动共赢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联的前后向产业链的形成,进而探究义乌经济腾飞的机理与奥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期。
由上可见,本文之所以借用/商圈0这一概念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一方面是充分考虑到义乌经济独特的以商贸业为龙头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试图对/义乌模式0的研究在角度与方法上有所创新。
本文所提出的/义乌商圈0,是一个/大商圈0的概念,它指的是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
这些可以纳入/义乌商圈0范畴的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或借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或通过义乌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在这一流通过程中起到了枢纽和关键作用,以它为中心把国内外的许多贸易商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域分工合作网络,这便是我们所关注的/义乌商圈0。
(二)市场核心型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的最大优势在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培育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绩效最好的小商品市场。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它的经营者和国内外客商节省了交易费用,它更值得重视的功能是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了跨区域分工的可能。
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间投入品的增加,也可以提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
在以市场为核心的分工网络中,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增加网络参与者的数量;二是降低每次交易的费用率;三是在网络参与者很多时,使保持企业间商务关系的平均费用率降低。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都可以提高分工的效率,促进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形成。
由于小商品市场的规模与效率,使义乌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形成了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导致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逐步形成。
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经营人员20多万人。
市场内汇集了41个行业生产的1900大类、41万种商品, 2005年实现市场成交额288亿元。
全市由市场贸易带动的制造业企业达2万多家,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5亿15第6期陆立军:/义乌商圈0: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元;自2000年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4.4%。
义乌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小商品市场的集聚、辐射功能是分不开的。
也正是在实施/兴商建市0总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以义乌本地产业经济发展为标志,形成了/义乌商圈0的核心层,并使其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在巨大的市场拉动力量带动下,义乌周边地区、长三角乃至西北、东北、西南、华中、华南等国内其他地区许多轻工企业的发展与成长过程,都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统计,至2004年底,义乌市场的商品来源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另一方面,上千家国内知名商场和流通企业每年直接到义乌市场采购商品总值达数十亿元。
义乌市场对国内诸多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反过来其他地区也以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支撑着义乌市场和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义乌商圈0的发展趋势(一)商圈核心:浙中商务中心笔者认为,/义乌商圈0作为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区域协作网络,其演进的必然趋势,就是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使义乌成为位于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商务中心(简称浙中商务中心)。
正如本文在第一部分将/商圈0的概念推广到区域层面一样,在这里也可以将/商务中心0的概念从城市层面推广到区域层面。
在商务中心建构理论中,/中心地0城市区位理论认为,城市与周边地区是协作共生体系,这很好地描绘了义乌与浙江中西部周边地区互补共荣的协作关系:义乌以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为核心竞争力对周边地区提供巨大的商务支持,周边其他地区则依托市场分工发展制造业,促进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发展壮大,从而在浙江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以义乌为中心、同心圆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圈。
近年来,义乌市领导层更加重视降低市场商务成本,优化经济环境,加强区域合作,使中国小商品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兄弟市、县、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周边地区对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认同度也不断提高,不少市、县、区都把/接轨义乌0、/融入义乌0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目前,在整个浙江,几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协作圈的雏形已经显现,这就是以杭州为核心的浙北区域发展协作圈、以宁波为核心的浙东区域发展协作圈、以义乌为核心的浙江中西部区域发展协作圈,以及以温州为核心的浙南区域发展协作圈。
因而,将义乌建设成为浙中商务中心,是浙江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义乌具有建设浙中商务中心的基础。
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发展迅速,交通通讯条件大为改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大型商场、写字楼、高档旅馆、银行等设施不断增多,包括外企(到2005年底已达600多家)在内的大公司或总部云集,全球20强海运集团中就有8家在离大海较远的义乌设立了办事处或分公司。
目前,在中国小商品市场,大经销商、大采购商和名牌商品三大主体纷至沓来,厂家直销比例达56%,知名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商达6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