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生物学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环境生物学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死亡率(概率单位)
死亡率(%)
100
100
50
50
对数剂量 图3-3 剂量-反应曲线(S形线型)
对数剂量 图3-4 剂量-反应曲线
毒性试验常用参数
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ethal Dose, Lethal Concentration)
• 绝对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D100、LC100) •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LC50) •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MLC)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LC0 )
• 突变引起胚胎发育异常; • 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较为重要的酶类受到抑制; • 母体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 • 细胞分裂过程的障碍
致畸试验
• 致畸试验的目的检测环境污染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 畸形。
• 一般试验动物要求其对化学物质的代谢过程与人相似,胎盘 结构也相似,还要求孕期短,产仔多,经济实用,如家兔、 大鼠、小鼠等。
反应(Response)
• 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产生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 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反应是对群体而言的,用百分率 或比值来表示,如发病率、死亡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 以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算单位或表示反应的 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剂量 -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半数效应浓度(EC50)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
• 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 起的毒性的试验。
• 其目的是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 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烧杯水生微宇宙(Mixed Flask Culture,MFC)
• 又称烧杯混合培养,试验时间12~14周,容器为1L的玻璃广 口瓶,试验生物包括4种藻、2种无脊椎动物、一些细菌和原 生动物。对温度、光照强度、pH值等理化参数均有具体要求。
• 与SAM不同的是通过加入来自生态系统浸出液提供给微宇宙 中生物群落所需的基质。
• 注释1:营养缺陷型突变型菌株 • 注释2:野生型微生物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法
• 方法原理:在动物体外将待测物经肝微粒体酶系活化后,检测 其所诱发的沙门氏菌回变菌落数,即由不能自行合成组氨酸的 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his-),回复为能自行合成组氨酸的 (his+)菌落数。
• 突变率=诱发回复突变菌落数 / 自发回复突变的菌落数(对照) • 当突变率大于2.0时,为阳性结果。
• 在最高剂量组剂量和最低剂量组剂量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 插入若干个中间剂量(一般4~6组),从而确定正式试验的 剂量组。
染毒方式和受试物的配制
• 一般用灌胃法和人工熏气法。 • 受试物的配制:配制试验所需的最高剂量浓度溶液,然后依
次稀释到所需浓度。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2)
观察指标
• 中毒症状:一般观察24~48小时,最好观察到绝大多数动物 出现典型中毒症状。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本章将讨论以下内容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微宇宙法
3.1 生物测试及方式
生物测试(Bioassay)的概念:
•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 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一致,故表示LD50应注释明动物种类和染毒方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用来评价环境 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 蓄积系数K=
LD50(n)
LD50(1)
• 生物半减期T= (t2 t1) lg 2 lg y1 lg y2
致突变试验方法
• 基因突变试验,例如Ames试验,下文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 动物微粒体酶试验法为例介绍。
• 染色体畸变试验 • DNA损伤试验
Ames试验
Ames试验原理
• 同一种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突变型菌株与受试物接触,若此化 学物质具有致突变性,可使突变型微生物再发生一次突变,重 新成为野生型微生物。这种突变叫做回复突变。
3.3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加合物的测定
• DNA-加合物的测定 • 蛋白加合物的测定
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 乙酰胆碱酯酶 • 腺三磷酶
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 混合功能氧化酶的诱导作用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 过氧化氢酶 •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3.4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 动物死亡数目和死亡时间 • 病理检查:对于试验时立即死亡的动物,可解剖,分析死亡
原因,看是技术事故还是中毒引起的死亡。
确定半数致死量(LD50) 试验结果
• LD50值越小,毒性越大。 •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只能粗略地表示某化学物质的毒性,而不
能全面反映其毒性。 • 由于动物种属、性别、染毒方式的不同,所表现的毒性也不
• 注释1: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 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应。
• 注释2: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前者能够测 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 例如:通过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可获得以下数据:各种环境因 素如DO、pH、温度、混浊度等对生命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浓度 或强度;污染物对受测生物的毒性;各种水生生物对污染物 的相对敏感性;废水所应处理的程度;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浓 度等。
• 时间为8d到90d,多数情况下为流动式。
长期生物测试(Long Term Bioassays)
• 包括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Complete Life-cycle Bioassays) 和部分生活史的生物测试( Partial Life-cycle Bioassays )
• 目的是要测定出在持续情况下不造成有害效应的毒物最大浓 度或最大允许毒物浓度(MATC)
模拟农田生态系统
• 该系统模拟农田条件,无陆生动物,为同时测定农药在土壤、 植物、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残留而设计,采用0.75 m3的矩形玻 璃室,可打入足够数量的空气,通过玻璃室模拟微风并能收 集挥发的农药。
在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请思考以下问题:
生物测试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有何不同? 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有哪些?能否解释其含义? 何谓Ames试验?它的原理是什么?
3.4.1致突变试验
基本概念
• 突变(Mutation) •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Mutation ) •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和致突变物(Mutagen)
致突变试验的目的
• 致突变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受试物对机体遗传过程有无影 响的方法。
致畸作用的评价
• 注意与自然变异区分; • 注意种属差异; • 注意试验的阈剂量与人类实际可能摄入量之间的差别。
3.4.3 致癌效应
概念
•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 •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细胞癌变学说 癌变过程
中毒(Intoxication)
• 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 毒、慢性中毒。
毒性(Toxicity)
• 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毒性作用或毒效应(Toxic Effect)
效应(Effect)
• 也称为作用,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使机体产生的生物 学改变。效应是对个体而言的,这种改变可用一定的计量单 位表示。
室外水生微宇宙(Outdoor Aquatic Microcosm)
• 又称中宇宙(Mesocosm),试验单元6 m3,试验生物包括浮 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
土壤核心微宇宙(Soil Core Microcosm,SCM )
• 该法采用野外环境的土壤核心,将其设置在环境条件控制的 实验室中,试验生物因土壤核心采集场所不同而不同,可研 究化学物质和营养元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归趋。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um No-effect Level)
•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毒作用带
• 急性毒作用带(Acute-toxic Effect Zone) •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
急性毒性试验类型
• 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1)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如下: 按试验要求选择受试生物
• 常用成年大鼠或小鼠,雌雄动物同时试验,对试验动物预先 观察几天后标记编号并随机分组。
预备试验和确定剂量组
• 选用少量动物进行预备试验,找出引起动物90%(或全部) 死亡的剂量(即最高剂量组剂量)和引起动物10%死亡(或 不死亡)的剂量(即最低剂量组剂量)。
• 只能采用流动式,要保证试验的环境条件和自然界的季节变 化相符合。
受试生物的选择
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因素
• 受试生物 • 试验条件 • 实验室差异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3.2 一般毒性试验
基本概念 毒物(Toxicant)的概念
•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 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