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一定要讲得透彻李晓风认为,新课程改革一定要强调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是由不重复的单一事件构成,而自然学科的某一现象是永远重复的。
不重复的单一性事件、一个叙事性的学科,决定了历史学科不可能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由初始条件就可以推出最后的结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然学科尤其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可以采取渗透发现式学习,但是历史学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发现什么东西。
学生什么都不知道,能发现什么?这就是单一事件和叙事性学科的一个特点。
因此,李晓风老师一直强调,历史课一定要讲,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讲课讲到一定程度,再进行一些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这是很有必要的。
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体现发现性特征,但是绝对不能把讲课免掉了。
“从具体授课的模式上来讲,现在有些课堂不区分学科的特点,一上来就是活动,好像这就是素质教育了,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我觉得历史课是非讲不可的,如果非要确定一个比例的话,历史课堂75%的时间要用来讲课的,然后在剩下的四分之一时间中,如果教师对问题有了充分的把握,可以进行一些有深度有质量的活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对问题有把握这一前提。
”“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能够讲到让学生目不转睛地在那想事儿,那是最好的效果。
你要适时地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琢磨。
能不能把课讲到这个程度呢?讲到这个程度的依靠是什么呢?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那些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专业知识。
教育学有一些理论的确不错,但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去实践,因此当老师必须首先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功底。
”有时候,李晓风也会和老师们进行一些争论。
“强调能力,是不是就可以说不要专业知识了?如果真的那么简单的话,何不让中小学的学生就学习一门名字叫…能力课‟的功课,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学科知识不重要,那就不用分学科了,就只讲能力好。
但事实却是,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科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更常见的现状是,教师教学的内容局限于对教材的重复和强化,甚至做不到解释清楚教材中涉及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无论设计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活动,最后却仍然跳不出教教材的窠臼,真正的素质教育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李晓风认为,高三是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时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并行不悖的。
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背书,去做题,而要把知识的体系讲清楚,把关键点讲出来,还要把可以让学生思考争论的地方说出来,有些问题会让学生思考一生。
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真翻阅一些理论著作的基础上,李晓风写了一些论文探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强调历史学科的叙事性特征和从大量的不可重复的具体事件感知人类社会的演进的思维方式。
也正是因为历史学科与数学和自然科学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明确的重复性规律有很大的区别,他建议历史学科不能像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进行课堂活动,而是要在保证教师的充分讲述、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关于历史事件的知识的前提下,再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活动。
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强调课堂活动的形式,但对于内涵方面却相当的忽略,往往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热闹的形式掩盖了教学内容的贫乏、肤浅和缺乏创造性。
在李晓风看来,一节课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由这堂课的外在形式决定的,而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
很多课堂活动,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欠缺,教师又没有进行有效的的引导和最起码阐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完全是在重复和强化教科书上极其简略的知识陈述和简单而固定的结论和“意义”,对于教科书没有任何阐释和延伸。
“目前,高考试题基本上是由高校教师主导,在命题中渗透了很高的学术性。
如果高三的老师明白了这一点,在备课时进行了深入理解,就会使高三的教学就更加自由、更加主动、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上一个档次,同时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特点。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和高考更接近了,更能体现出高考想考察的东西来。
”“优秀的中学教师应该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应该有独立的探索精神和独到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李晓风老师坦言。
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依托于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李晓风对此感受最深,他常说:“我们历史老师的学科基础一定要扎实,学术眼界一定要开阔,教师的史学功底是历史老师的看家本领。
”无论是在一些高规格的会议上,还是与老师们的私下交流,李晓风老师经常阐述这样的观点和主张:“新课改以来,教师的理念更新力度很大,成绩不小。
但是,对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关注不够,狭窄的知识面和陈旧的观点使新理念空洞化,最终制约了课程改革目标的真正实现。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这话一点都不错,也是绝对应该做到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怎么去做呢?是通过那些所谓新的教育理念、不着边际的课堂活动,还是凭借老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呢?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仅仅能够被动地解读教材中的知识和体系,就算想去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恐怕也会力不从心。
”其实,早在北京市推行新课程之前,李晓风就曾经到一些首批实验地区进行教材培训,他发现教师在历史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新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无法实现,很多教师在使用自己熟悉的旧教材的思路应付新课程。
李晓风老师的培训解决了教师们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教师由此意识到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比如,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新课程已经基本不提学术界充满争议,已经基本上被放弃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
但是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讲春秋战国封建说,就根本不知道该讲什么。
面对这种现象,李晓风告诉接受培训的教师,先秦时期社会变革的实质问题不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而是由早期的部族血缘国家向成熟的中央集权的地域国家过渡;由世卿世禄的宗法贵族制度向选贤任能的职业官僚制度过渡,同时伴随着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鉴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李晓风在承担一线教师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岳麓版新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一书的总主编工作,组织一批教师编写了七卷500万字左右的教学参考书。
在近两年的时间,李晓风用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逐字逐句的修改和编定教师的稿件,亲自撰写了近30万字的内容,对于推进新课程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7年,北京市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李晓风实际上成为被教师公认的首席主讲人,他在五年的时间里全面参与了新课程各个模块的教材培训,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帮助教师解决了大量有关新知识、新能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师钻研学问更新知识的风气。
有的历史教师半开玩笑地说,李晓风创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晓风流派”,说的就是他主张学术是教学之本,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造诣。
李晓风说:“专业阅读可以丰富知识,专业研究则是提高教师能力的基本途径。
现在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提高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的瓶颈制约就是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的不足,学科观念的陈旧,以及自身探索问题能力的不足。
”有一个学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前些天上课时,一位坐在倒数第二位的同学不停地翻着一本厚厚的大学历史教科书,晓风老师在讲台上用眼一扫,就立即准确无误地说出了那本书的书名和编者——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
由此,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呼。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中学和大学的交流活动中,有老师这样说:“跟大学老师在一起交流,如果李晓风在,中学老师就能够更加平等的和大学老师探讨问题。
因为大学老师谈的很多新观点,李晓风都能比较专业的展开讨论。
更可贵的是对于大学老师的有些说法,如果李晓风觉得可以商榷,他就同他们展开讨论,而不是比较茫然的被动接受。
”很多听过李晓风历史课的老师评价说:“晓风老师还将深厚的专业功底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一方面保证了他自己所提倡的教学的成功和创新,也对中学历史教师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在他为全市的历史骨干教师做的示范课上,以其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对史学前沿各种成果的深刻认知,对重要历史概念的探究和剖析,令全场教师折服。
晓风老师将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述出来,使所有听课教师思路大开,豁然明朗。
”2012年3月,在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中,人大附中的历史老师获得了第一名,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渗透,让参会老师意识到“这是明显的李晓风风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对于不能说的,我们保持沉默。
”李晓风曾经认真读过维特根斯坦,读了之后并把他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历史教学中。
他说:“看这些西方哲学的过程,就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渗透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一种科学与逻辑的精神,尽管不会一下子就感悟到很多东西,有些观点甚至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反复琢磨才能逐渐搞懂。
但后来发现,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用到了工作中。
有些老师比较用功,所拥有的历史知识也不少,但因为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进步就不是很快,这可能与哲学思考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吧。
”也正是因为深厚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功底,以及他所读过的西方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李晓风对历史教学的内涵和本质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他说:“历史教育就是要激发起学生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趣味。
历史教学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要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课堂教学遵循三个原则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李晓风老师的课堂:“要说晓风老师的历史课,毫无疑问节节课都是经典,每一句话都很精彩,每一秒钟都不容错过。
记得那次讲启蒙运动,李老师首先给出启蒙运动的英文“Enlightenment”,然后再从英文构词法上去分析这个词的意思,帮助大家从本质上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
历史课上能有这样的讲解,这样的分析,不由得不让人叫绝,不由得不让人对晓风老师的学识和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
”“概括起来,李老师的历史课给我这样的感受:提纲挈领,钩玄提要;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古今中外,自由挥洒;边讲解边分析,边分析边启发;旁征博引,融会中西;妙语连珠,回味无穷!”在李晓风看来,历史学科不像别的学科那样教学生怎么去做事,而是教他们怎么做人的,或者说教学生去思考人、感悟人,是对人自身发展过程的叙述。
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有一种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能力,以及对社会有一种人文关怀。
他倡导课堂教学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历史老师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上应该达到融会贯通,避免在备课的时候没觉得知识点不清楚,但是在讲课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解释不过去了;第二,历史老师的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既要讲到位,更要追求那种形如流水般的历史课授课的最高境界;第三,课堂活动是必需的,但是课堂活动必须有深度、有价值,课堂活动要渗透比较深入的对于历史问题、对于人文精神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