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8课李将军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8课李将军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李将军列传无缘封侯的飞将军——李广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中国西汉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英雄悲剧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

他们或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因骁勇善战、纵横沙场而被历史铭记,被人民颂扬。

李广,抗击匈奴的大将,千百年来,他悲壮的经历使人们一直赞美他、惋惜他、怀念他。

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悲剧结局,作者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一、通假字1.上山陈. 同“阵”,译为“布阵” 2.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同“幕”,译为“幕府” 3.广详.死 同“佯”,译为“假装” 4.汉军罢.,弗能追 同“疲”,译为“疲惫” 5.诸将多中首虏率. 同“律”,译为“法令” 6.军亡.导 同“无”,译为“没有” 7.南绝幕.同“漠”,译为“沙漠” 8.军亡导,或.失道 同“惑”,译为“迷惑” 9.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同“恂恂”,译为“诚恳的样子”二、古今异义 1.以为..前将军 古义:以(之)为 今义:认为 2.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古义:详细情况 今义:弯曲 三、一词多义(例句均出自本文)1.及⎩⎪⎨⎪⎧①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连词,以及②莫能及.广 动词,比得上2.以⎩⎪⎨⎪⎧①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介词,凭借②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动词,认为③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连词,来④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介词,用⑤专以.射为戏 介词,把3.为⎩⎪⎨⎪⎧ ①秦时为.将 动词,担任②士以此爱乐为.用 介词,被③无老壮皆为.垂涕 介词,为了4.且⎩⎪⎨⎪⎧①杀其骑且.尽 副词,将要②虏多且.近 连词,并且③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连词,况且5.乃⎩⎪⎨⎪⎧①乃.自以精兵走之 副词,于是,就②李广乃.归其大军 副词,才③乃.我自失道 副词,是6.之⎩⎪⎨⎪⎧①广之.百骑皆大恐 助词,的②大军不知广所之.动词,往③顷之.,居家数岁 助词,谐调音节④是时单于觉之.代词,这件事⑤广之.将兵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7.用⎩⎪⎨⎪⎧①用.善骑射 介词,因为,由于②用.坚其意 连词,相当于“以”,表目的③士以此爱乐为用.动词,使用,调遣8.因⎩⎪⎨⎪⎧①因.推堕儿 介词,趁机②因.引而入塞 副词,就 9.当⎩⎪⎨⎪⎧①如令子当.高帝时 介词,在②当.死,赎为庶人 副词,应该,应当③今乃一得当.单于 动词,面对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前:上前 ②后.大将军 后:落后(2)名词作状语①欲夜.取之夜:在夜里②鞭马南.驰数十里南:向南③南.绝幕南:向南2.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从:使……跟从②李广乃归.其大军归:使……归③络而盛卧.广卧:使……卧④尝夜从.一骑出从:使……从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用坚.其意坚:使……坚(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胡兵终怪.之怪:以……为怪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者,……也”表判断)②是必射雕者也。

(“……者也”表判断)③果匈奴射雕者也。

(“……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置广(于)两马间。

(省略介词)②天子以(之)为老,弗许。

(省略宾语)③广即请霸陵尉与(之)俱。

(省略宾语)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其李将军之谓也。

(正常语序:其谓李将军也)(2)状语后置句①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

(正常语序:胡兵亦以为于旁汉有伏军)②固自辞于大将军。

(正常语序:固自于大将军辞)4.被动句①为虏所生得。

(“为……所”表被动)②士以此爱乐为用。

(“为”表被动)③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为”表被动)1.探讨“斩霸陵尉”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明确: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手法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

由此看出司马迁对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

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2.在司马迁笔下,李广是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李广在司马迁笔下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的形象。

在他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

3.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总结。

明确:4.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人,是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是如何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衬托方法来描写飞将军李广的鲜明形象的?明确:(1)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高超射技。

中贵人以数十人对付匈奴三人,中贵人还受了伤;李广面对三位匈奴射雕者,却显得轻松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

中贵人与李广,李广与匈奴射雕者之间,层层对比,突出李广神箭手的形象。

(2)与卫青、霍去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不幸遭遇和对士卒的仁爱。

同为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廉洁仁爱,卫青以权谋私,但前者屡遭迫害,最终饮恨自刭,而后者却始终福星高照,一帆风顺,这就不能不激起人们对当权者任人唯亲、统治者赏罚不公的不满和愤恨。

同时也使人们忍不住为李广掬一把同情之泪,为之大鸣不平。

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他廉洁、正直、善战。

唐朝诗人王昌龄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至死也没有封侯。

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以用在与“命运”“挫折”“英雄”“不幸”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精彩片段]李广,一个让千年才子文人感怀的悲剧人物,在他自刎时,显出了男儿本色,英雄风流。

也正是那一刎,让我们知道男儿的血性是要用生命去争取的。

原来男儿血性竟是这样地沉重,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

我经常在想,飞将军自刎的那一刻,是否想到了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否想到了霸王那一声长叹:非战之罪,乃天亡我也!也许,在飞将军的心中,一定有着太多的遗憾,一定有着万端的感慨,也一定充满了对宿命的无奈。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19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

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在就成了信守诺言了!“一言九鼎”比喻一句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一、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二、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

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

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如《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的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广数.自请行/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 B .为虏所生得,当.斩/吏当.广所失亡多 C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 D .南绝幕./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解析:选B A 项,“数”读shuò/“数”读shù;B 项,“当”都读dānɡ;C 项,“食”读shí/“食”读sì;D 项,“幕”读mò/“幕”读mù。

2.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见广,以.为诱骑 ②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③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④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 ⑤广以.卫尉为将军 ⑥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⑦以.为虎而射之 ⑧专以.射为戏 ⑨士以.此爱乐为用 ⑩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⑪以.为李广老,数奇 A .①②⑦⑧/⑩/③⑤/④⑪/⑥⑨B .①②⑦⑧⑩/③/④⑪/⑤/⑥⑨C .①②⑦⑧⑩/③⑤/④⑪/⑥⑨D .①②⑦⑧⑩/③/⑤/④⑪/⑥⑨解析:选B ①②⑦⑧⑩中“以”和“为”连用,组成“以……为……”词组,“以”为介词,译为“把……当做……”;③中“以”是连词,来;④⑪中的“以”均为“认为”;⑤中的“以”是介词,凭借、依靠;⑥⑨中的“以”均表示“因为”,介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