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各个地区的人对时间观念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由于对时间认知的不同以及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支配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时间观念理解上的以下差异:一是线性时间观。
线性时间观的支持者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具体起止两端,是有限的,是有去无回的,一刻都不能浪费。
因此人们每天都匆匆忙忙,从生到死。
北美人和大部分欧洲人基本都持这种时间观念。
对时间的不同认知决定了人们支配时间的方式。
二是循环时间观。
循环时间观的坚持者认为日夜交替,世纪轮回;按照钟表的形式来看,时间就是一复始地更新着、消逝着。
非洲人和中东某些地区的人往往表现得很悠闲,在他们看来无论日出日落、四季更替都不着急。
在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上,大体有两类人,美国某人类学家将其分为遵守单时制的人和遵守多时制的人。
而拥有线性时间观的人通常是遵守单时制的人,他们通常将时间看成一条线,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事先将要处理的事务列成清单并且制作出时间表,然后按照清单顺序一件一件去处理,通常一个时间地点只处理一件单一的事情。
拥有循环时间观的人也就是遵守多时制的人,他们把时间看成是一个圆,强调参与和任务的完成,但不一定要按时间表和工作清单来完成。
这种人习惯同时会见几个人,同时处理几件事。
遵守单时制的人认为遵守多时制的人对他们不尊重,而遵守多时制的人认为遵守单时制的人只强调时间表,不问客观情况,只要时间一到,立即结束活动,不合情理。
这种文化和观念的差别只存在于国际商务的交流与合作中。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对守时的理解不同。
德国、荷兰、芬兰等国家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非常守时,他们强调准时准点,最好略有提前。
在这些国家中,迟到的员工是绝对不会被信任的,而日本则认为守时就是提前5分钟。
有一位意大利人初到日本就因为时间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误解。
他心想:“让七点到我就七点准时到,为什么别人不高兴呢?”后来他才知道,日本人说的“七点钟到”其实应该在“六点五十五分到”;而对他来说,到已经是做出很大努力了。
其次,在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等国家,一旦迟到的话千万不要超过五分钟。
非洲与中东的大部分国家遵守多时制,他们对待时间比较松散,很多遵守单时制国家的人表示在工作中与他们合作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们不守时,他们说的“明天”,很可能是明天的明天或者是三五天以后,至于究竟是哪一天,是不确定的。
我国由于坚持“天人合一”世界观,强调万事万物的整体性;而且我国人通常采用将一个问题从多个方面来看待和论证的思维模式。
以上两点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人持循环时间观念。
目前,我国在渐渐地主单时制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城市中。
据调查发现:在87名青年职员中,对于开会或见客户,74人选择准时或略提前到达,约占85%;只有6人表示对迟到5-10分钟无所谓或很正常,这个比例仅仅占6.9%。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待时间的态度日益变得严肃起来,特别是在职场中,员工的时间态度决定自己的薪水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
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爱德华霍尔把时间的利用方式分为两类:单一时间利用方式(monochronic time)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polychronic time)。
Mtime方式就是线性地使用时间,专时专用,仿佛时间是有形的一样。
大多数低语境国家采用单一时间利用方式。
而大多数高语境国家和地区采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
多种时间利用方式的特点是:一时多用,注重人际交往。
多种时间利用方式涉及关系的建立和对言外之意的揣摩。
西方人往往把复杂的谈判分解为一个个较小的问题,然后再依次解决;而在许多东方文化中,谈判是采取一种通盘考虑的方法.由于不同文化下的商务谈判风格差异很大,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伙伴,强化基于文化差异的谈判管理,对于提高谈判效率是十分重要的.谈判前:了解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1.设计不同的谈判团队谈判团队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倾听技巧、总部影响力和团队力量等因素.倾听是商务谈判的一项重要活动.谈判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信息,从而增强创造力.这就意味着应指派专门成员负责“倾听”、(四季青)“记笔记”,倾听者无须操心在会晤中的发言问题,从而尽可能多地理解对手的偏好.总部影响力是谈判成功的关键,因此如果请总部高层管理者参加与注重等级制文化的对手的谈判,那么职位在说服和表达开展业务的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善于利用团队力量也是谈判成功的重要因素.商务谈判是一个沟通过程,单个谈判者再好的理由也可能敌不过众人点头,而且团队式谈判要比个人式谈判更容易收集详细的信息.例如,日本商人善于带下级经理参加谈判,以便起到观察和认真记笔记的双重培训目的,相反,受独立和个人主义等文化传统影响的美国商人则常常会单枪匹马地对付为数不少的对手.2.谈判的文化差异准备必不可少谈判准备工作包括:谈判背景;对人和形势的评估;谈判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事实;议事日程;最佳备选方案和让步策略.其中谈判背景又包含:谈判地点;场地布置;谈判单位;参谈人数;听众;交流渠道和谈判时限.所有这些准备必须考虑到可能的文化差异.例如,场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合作可能会有微妙的影响.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中,如果房间安排不当、较随便,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恼怒.另外,谈判方式也因文化而异.美国文化倾向于众人一起来“敲定一个协议”;而日本文化喜欢先与每个人单独谈,如果每个人都同意的话,再安排范围更广的会谈;俄罗斯人喜欢累计的方法,和一方先谈,达成一项协议,然后前面的两方再邀请第三方,如此进行下去.谈判时限的控制也很重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对时间观差异应有所准备.谈判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三是进行说服;四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进入正式商务谈判之前,人们一般都对商务谈判的进程有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往往影响着谈判进展的控制和谈判策略的选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决策方面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所持有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预期又会引起这些谈判者在谈判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差异.1.寒暄这里的寒暄意旨为建立关系或者彼此相识而进行的与谈判“正事”无关的所有活动,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就美、日文化差异而言,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因此,美国商人花在与工作不相干的交谈或了解外国对手上的时间很少,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则来得很快.美国人在谈判桌上会讨论一些与生意无关的话题,如天气、家庭、体育、政治等,但他们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礼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钟以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日本文化中,却常常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着力于先建立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2.交流工作信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现种种不完全性特征.一是语言差异和行为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讲话内容的80~90%——这一事实意味着有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而且当第二语言能力有限时,甚至整个会话可能全部被误解.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二是非语言交流技巧差异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有时为了从谈判对手那里搜集信息,会采用“单向型”谈判策略——让外国对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间客观存在着交流技巧差异,如沉默时段、插话次数和凝视时间差异.特别是当这种差异较为明显时,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产生了.比较美、法文化,不难发现,日本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视和插话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沉默时段较长,而法国谈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会在对方沉默时填补这些沉默时段(见表1).德国人的遵纪守时是世界上出了名的,他们不仅有准时准点的公共汽车,飞机、火车要强调准时准点,是为了避免事故发生,保证线路畅通,提高运输效率所必需的。
在德国,公共汽车也是准时准点的。
德国任何一个城市的公共汽车都有各自的运行时刻表。
对司机来说,这个时刻表就是他们必须遵守的工作规定,能否按照时刻表行车,是衡量其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司机不按照时刻表行车,乘客有权投诉。
所以,居民出行乘车十分方便,想乘哪路车,只要在家查查时刻表,准时赶到,车肯定会在那里恭候。
日本人就象抱着一个走时准确的大钟,每时、每刻都在按着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守时是东京人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牵涉面甚广,甚至体现出了一种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小事是可以马虎处理的。
日本的电器之所以做得好,和这种精确的时间观念不无关系。
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
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他们会随时留意所订的约会与工作截止日期。
人民想尽办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
美国英雄富兰克林说过:“你爱生命吗?如果爱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即是由时间组成的。
法国人不喜欢让生活受钟表的摆布,他们有时会说某人行为“像钟表一样精确”,实际上是在挤兑这个人太机械,不懂生活。
法国人虽然也知道“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但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似乎更喜欢说“明天天还会亮”,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急躁,最好悠着点。
比如机关公务员上班,一般是九点多到办公室,至于“多”多少,要看当日交通拥挤情况、孩子有没有生病、前一个晚上有没有晚会等等,反正理由多的很。
俄罗斯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悠闲,散漫。
这里的节奏与中国相比,如果一个是散步,另一个就是火箭了,无论在哪里办事,都要排队,食堂吃饭,医院看病,超市买东西,银行存款,甚至机场出海关等等,无论队伍有多长,大家都不会介意,只管站在后面排。
有些地方的人和日本人相似,赴约时遵守单一时间利用方式严守时间,准时到达,一旦会议开始之后,却采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
日本人认为美国人受时间限制过多,常受计划和议程安排的驱使,因此妨碍“关系”的建立。
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和单一时间利用方式的差异可能表现在各个方面。
三是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信息反馈速度及内容不对称.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或.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具有此类特点.而强调“一时多用”,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类特点.在下,人们有宽松的时刻表,淡薄的准时和迟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馈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的买方和卖方关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买方和卖方关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买方和卖方关系依赖于买方的信誉,注重直率和讲心里话.例如,在墨西哥和日本等注重等级的文化中,说话人惟恐破坏非常重要的个人关系,不情愿反馈负面信息.与此相反,德国人负面的反馈信息可能又似乎坦率得让人难以接受.再比如,报盘中的价格虚头因文化而异,美国商人希望事情迅速地完结,所以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要价比较接近.但是,在巴西文化中,巴西商人希望谈判时间相对长一些,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会过分大胆.压力就像空气一样遍布在谈判桌的每一个角落,谈判各方都在或明或暗地给对手施加着各种压力,每个参与者都很清楚,顶不住压力的一方将失去大部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