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摘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它们是同一创新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制度创新,一方面保证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能在市场利益机制的牵引下良性循环、流动通畅,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边界最终决定于知识与技术的存量,技术变革会直接引致制度边界的扩大。
关键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概念再界定熊彼特于1912年最先在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鼻祖,但他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技术———经济间的基本互动机制进行了考量。
人类创新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些不同的创新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分别纳入以下三种较普遍的创新范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这三种创新囊括了创新的主要方面,它们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可以较完整地体现创新行为的系统性特征,它们彼此相关却绝不相同,只有理解了它们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与不同内涵,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创新.本文拟通过比较这三种创新行为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给出一个较清晰的边界,特别是对这三个概念中易引起混淆的外延与内涵进行重新界定.一、知识创新如同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知识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卡尔·波普尔认为,客观知识世界是联接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桥梁。
一般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经验的积累,属于认识和经验范畴,是人类认知成果的总和。
广义的知识涵盖了从人类最基本的对世界的认识观念,到所有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部范畴。
因此,广义的知识创新应包括认知思维范式与认知成果的一切变革.如观念创新,是指人类世界观的认识突破,也是人类认识论的巨大进展。
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理论创新“就是指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人们加深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
英国著名学者齐曼较全面地总结出知识的七种特性:(1)不可替代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有实在的商品都是可以替代的,唯独每一种知识都不能用其他知识替代。
(2)不可相加性。
不遵从物品加法规则,知识的增加不是以发行量来衡量,而是决定于新知识的增长.(3)非磨损性。
知识不因使用而被消耗,可多次重复使用.(4)不可分割性。
知识知识体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5)不可逆性.知识被掌握后就不可收回,某一知识一旦传播开来也不可收回。
(6)可共享性。
现实世界的一切实在物品都具有排他性,知识却可以多人共享。
(7)无限增殖性。
知识在生产、传播、使用过程中可不断被丰富、充实、提高。
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性,当科学技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时,经济发展模式就可能呈现边际收益递增效应,显示出知识的威力.但是,具体到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创新系统领域,“知识"在此处的涵义是以与技术应用相区别!"##"$%创新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方式引入的,一般认为知识创新大致等同于科学创造,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不断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知识的过程,它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过程是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知识在创新系统内的生产、扩散、转移并与技术的开发、应用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知识创新成果可以经技术创新的生产应用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成果也可以为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的支撑,以更好地开展知识创新,这种辩证关系根植于科学与技术的互动作用中。
因此,知识创新的重要功能是增加整个创新系统的基础知识存量,这里的基础知识存量确切地说应是新知识量,知识的不可相加性表明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才是知识存量扩张的实质。
另一方面,新知识的增长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取决于问题域的扩展,正如波普尔指出的,“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总是始于问题和终结于问题-——甚至是不断增加深度的问题,以及不断产生那些能够启示出新问题的问题”,即随着新问题域的不断增加伴随着的是新知识的持续增长。
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表明问题域的设定与人类的现实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问题的提出常常是为了解决技术应用或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工业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使科学越来越成为一种依赖于技术的内生活动。
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基础研究向市场延伸,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趋势,高技术成果直接来源于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
因此,知识创新的研究结构必须服从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要求,才能生产出适合于创新系统的知识产品。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不同,根源于技术与知识的不完全等同。
狭义的技术主要是指工程学涵义上的技术,是具有特定应用目标的手段、方法体系。
技术并不等同于知识,任何技术都有目的,都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应用目标,采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方法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对技术的分类具有广泛影响,其分别为:作为对象的技术(装置、工具、机器),即实体性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划、理论),即观念性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和使用);作为意志的技术(意愿、动机、需要、设想)。
可见,技术的内涵绝不仅限于知识层面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总是与认识活动相关联的,而技术活动却与实践紧密相关,是介于科学活动、生产活动之间的具有生产、研究双重性的特殊社会活动;知识主要是以观念形态方式存在,而实体性技术却可作为直接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技术的目的性突出,知识是相对零散的,不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目的。
因此,不宜将技术简单地归入知识的范畴,抹煞了其不同于知识的应用性特征。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表现为机器大工业技术体系对原有手工制造业的代替;电力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和表现形态是生产的大型化、高速化及大批量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们正经历的现代科技革命时期,技术创新表现为以一大批高新技术为带头技术的综合技术体系的形成,生产方式表现为网络化与柔性化生产特点,技术逐渐代替物质性的投入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至关重要的要素。
一般认为,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
OECD在《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对技术创新作出如下定义: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
如果在市场上实现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
如前所述,熊彼特对创新的考量实际上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他的创新思想主要研究了如何通过“采用一项新技术”而不是如何发明一项新技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熊彼特精辟地论述了创新活动中技术与经济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当技术因素同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独立存在和意义.$$$$$$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
这些方法不仅包含有经济内容的想法,而且也包含有物质内容的想法。
但后者有它们的问题和它们自己的逻辑,把这"##”$%!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研究些彻底地想清楚——-首先不去考虑经济的、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那是技术的目的;只要经济因素不另作指示,将其付诸实施就是技术意义的生产.&熊彼特强调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新组合"的重要意义:“从技术上以及从经济上考虑,生产意味着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东西和力量组合起来.每一种生产方法都意味着某种这样的特定组合。
不同的生产方法只有通过组合的方式才能加以区别。
”“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种新组合是旧体系的质变,是对旧体系创造性的毁灭与新技术体系新生的过程。
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的研究中通常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技术创新的范围无限扩大,以致与整个创新的外延相等同,把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等涉及制度方面的因素都包括于其中,反而失去了对技术创新的准确定位。
二是把技术创新仍然局限于技术发明或技术进步,忽略了技术应用的“新组合"可能存在的巨大创造性及技术与经济的紧密联系.福特创立’型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与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生产枪支的方法,在单项技术上,本身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进步,关键在于技术应用的组合,然而这种技术创新却成了现代工业机器体系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现代科技活动的日趋复杂,对技术的应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对于当今具有明确应用目标、高度复杂性的科技研发活动(()*)来说,往往不是缺少既有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在众多既有的知识集合中找到适于攻关目标的特定技术方法新组合。
面对复杂问题+单一技术手段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技术集合的简单堆砌也不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会彼此制约、相互牵制.技术手段的高效性事实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建构出具有明确目标指向、高效技术方法的协同体系,突现“协同效应".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关注技术个体的可行性、先进性,更要善于发展适于攻关目标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组合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发目标。
因此,笔者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以实现特定经济目的和技术的高效应用为目标,优化组合既有技术,并发展出新的技术,打破旧有技术经济的均衡格局,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
技术创新的主要功能在于根据经济目标或应用要求,开发出新的技术和创造出技术应用的新组合,并应用于知识创新或生产实践。
三、制度创新对于制度,人们一般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认为,制度与组织是完全不同的,制度特指约束人们生产、社会、经济、政治等行为的规则总和,组织则指具有一定功能的特定决策和管理单位。
另一种理解认为,制度的存在方式既表现为规则的集合,又体现为一定形式的组织,并适用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被用来指:(1)一种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
(2)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3)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变化。
后一种理解是对制度本质认识的深化。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技术越发达,交易范围及其复杂程度越高,交易费用就越大.如果不消除逐渐增大的交易费用,便会阻碍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加速,致使经济停滞乃至衰退.相反,即使在技术等物质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制度的变迁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