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心楼盖规程

空心楼盖规程

2.2符号2.2.1材料性能Ec b-------梁混凝土弹性模量;E c s-------筒芯楼板混凝土弹性模量;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M-----正弯矩设计值;M'1、M'l r-----左、右端的负弯矩设计值;Mo-----总的静力弯矩设计值;qd-----考虑重要性系数的均布坚向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M1-----边支承双向板短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M2-----边支承双向板长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V-----楼板计算宽度内的剪力设计值;Mnub-----不平衡弯矩设计值;Fl,eq-----板柱结构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Flu-----受冲切承载能力设计值。

2.2.3几何参数D-----筒芯外径;L-----筒芯长度;bw-----肋宽;hs-----筒芯楼板厚度;bb、hb-----梁的截面宽度、高度;b-----板的计算宽度;ln-----从支座边到支座边的净跨;l1-----边支承双向板短边或柱支承板计算方向的轴线到轴线跨度;l2-----边支承双向板长边或柱支承板计算方向垂直的轴线到轴线跨度;c1-----柱支承板沿计算方向柱或柱帽、托板的宽度;c2-----柱支承板垂直于计算方向柱或柱帽、托板的宽度;d-----柱纵筋直径;S1、S2-----内模为筒芯时,顺筒方向、横筒方向拟梁所包括的空心楼板的宽度;Is1、Is2-----内模为筒芯时,楼板空心部分顺筒方向、横筒方向的抗弯惯性矩;It-----梁抗扭惯性矩;Ib-----梁的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Is-----楼板的计算截面抗弯惯性矩;I c-----柱在计算方向的截面抗弯惯性矩;Isb-----等代框架梁在跨中截面的抗弯惯性矩;bsol-----计算板带中柱轴线上实心板带的宽度;Ihol-----计算板带中空心部分楼板截面抗弯惯性矩;Kc-----柱的转动刚度;Kt-----柱两侧横向构件的抗扭刚度;Ks-----等代框架梁转动刚度;2.2.4计算系数及其它η-----考虑区格板内薄膜效应的弯矩折减系数;α1、α2-----两个方向柱上板带中梁与板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μ1、μ2-----楼盖区格板支承约束系数;βt-----计算板带横向边梁截面抗扭刚度与板的截面抗弯刚度的比值;β1-----柱两侧横向构件的抗扭刚度增大系数;ζ-----受剪计算系数;3内模3.1一般规定3.1.1用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内模除应满足规格和外观质量要求外,尚应具有符合施工要求的物理力学性能。

3.1.2内模材料中氯化物和碱的含量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且不应含有影响环境保护和人身健康的有害成份。

3.1.3内模可采用空心的筒芯、箱体,也可采用轻质实心的筒体、块体。

3.2筒芯3.2.1筒芯的外径D(mm)可取为100、120、150、180、200、220、250、280、300、350、400、450、500。

筒芯的长度L(mm)可取为500、1000、1500、2000。

3.2.2筒芯筒壁应密实,筒芯两端封板应与筒体牢固连接。

筒芯外表面不应有飞边、毛刺、孔洞及影响成孔效果的其它缺陷。

注:对已发现的外观质量缺陷,可在现场进行修补。

3.2.3筒芯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表3.2.3筒芯尺寸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长度0,-10 外径±3 端面平整度5 筒体平直度(侧弯曲)5 不圆度53.2.4筒芯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3.2.4筒芯物理力学性能要求项目要求单位长度质量D=100、120、150、180、200mm≤12kg/mD=220、250、280、300、350mm≤25kg/mD=400、450、500mm≤40kg/m吸水率≤18%抗压荷载≥1000N抗振动冲击振动1min,无裂纹,无破损3.3其它内模3.3.1空心箱体、实心筒体、实心块体等内模的质量应符合有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空心箱体应具有可靠的密封性。

实心筒体、实心块体应具有满足施工要求的强度和韧性。

3.3.2空心箱体及实心块体的底面宜为正方形,其边长不宜大于1000mm。

4结构分析4.1一般规定4.1.1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整体布置应能合理地传递各种荷载和作用,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结构体型宜规则,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2构件应具有适当的承载力,关键的构件或部位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3在竖向、水平向结构构件的截面四角,应有贯通的纵向钢筋,并具有足够的受拉锚固承载力;4在混凝土易于压碎的结构部位应设置加强的约束钢筋。

4.1.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楼板的支承可采用梁、柱或(和)墙。

4.1.3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区格板宜呈矩形。

当内模为筒芯时,区格板内筒芯宜沿受力较大的方向布置。

4.1.4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各区格板中布置内模的范围,应符合本规程第6.2.2条、第6.3.1条、第6.3.5条的规定,并在周边实心区域内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4.1.5柱支承板楼盖结构可根据建筑设计和承载力计算的要求确定是否设置柱帽、托板。

4.1.6楼板中承受较大集中荷载的部份不宜布置内模。

4.1.7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柱和墙也可根据需要布置竖向内模。

4.2结构分析方法4.2.1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房屋高度、抗震等级和结构分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的有关规定。

4.2.2抗震设计时,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可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作为框架梁,扁梁的布置和截面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的规定。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的扁梁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有关规定。

注: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

4.2.3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静力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取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进行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抗震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取用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计算。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取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进行计算。

4.2.4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内力设计值,可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确定,并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内力重分布;也可采用非线性或塑性极限分析方法确定。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和变形计算,宜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构件,宜考虑开裂对截面刚度的影响。

4.2.5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可按下列规定进行内力分析:1边支承板楼盖结构:楼板仅考虑承受竖向荷载,可按本规程4.3节的规定进行内力分析;周边支承结构应考虑承受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和(或)地震作用,按现行有关规范进行内力分析。

2柱支承板楼盖结构:承受均布竖向荷载的楼盖,可按本规程第4.4节、第4.5节、第4.6节的规定进行内力分析;承受均布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和(或)地震作用的楼盖结构,宜按第4.6节的规定进行内力分析。

3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也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内力分析。

4.2.6边支承板楼盖的内力重分布可按本规定第4.3.4、4.3.5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符合本规程4.5.1条的要求的柱支承板楼盖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楼板每个方向正、负弯矩之间的调幅不应超过10%,弯矩调整后单区格板内计算方向的静力弯矩应符合下列条件:M+1/2(M'l+M'r)≥M0(4.2.6)式中M——区格板计算方向跨中正弯矩设计值;M'l、M'r——区格板计算方向左、右端的负弯矩设计值;M0——设计方向一跨内总的静力弯矩设计值,按本规程4.5.2条确定;4.2.7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4.2.8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也可采用塑性饺线法或条带法等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但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4.3边支承板内力分析4.3.1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支承条件可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楼盖的内区格板由现浇混凝土墙支承时,该区格板应按竖向刚性支承考虑;2当楼盖的内区格板由周边现浇框架梁支承,且符合下列条件时,该区格可按竖向刚性支承考虑:hb/hs≥4(4.3.1-1)bb h3b/ln h3s≥2(4.3.1-2)框架梁按矩形截面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由板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时传递到梁上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的1.1倍。

中bb、hb——梁的截面宽度和高度;hs——楼板厚度;ln——梁的净跨,按本规程4.5.2的原则确定;3搁置在砌体外墙上的区格板,沿墙的板边弯矩应取为零;4对楼盖的端区格板和角区格板,周边支承条件应根据支承构件的弯曲、转刚度确定。

4.3.2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区格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1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算: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时,可按单向板计算。

4.3.3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区格板,可按各向同性板进行内力分析。

4.3.4边支承单向板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一跨内正、负弯矩之间的调幅不超过20%,弯矩调整后一跨内的静力弯矩应符合下列条件:M+1/2(M'1+M'r)≥1/8qd bl2n(4.3.4)弯矩调整后各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不宜小于1/24qd bl2n。

式中M——正弯矩设计值;M'1、M'r——按净跨ln考虑左、右端的负弯矩设计值;qd——考虑重要性系数的均布竖向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b——板的计算宽度;l2n——板在两支座边之间的距离;4.3.5边支承双向板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每个方向正、负弯矩之间的调幅应超过20%,弯矩调整后一个区格板内各控制截面上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应符合下列条件(图4.3.5):2M1÷2M2+M't1+M'b1+M'l2+M'r2≥1/12ηqd l21(3l2-l1)(4.3.5)式中M1——短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M2——长边方向的总正弯矩设计值;M't1、M'b1——短边方向按净跨考虑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t1为图4.3.5中上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b1为下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l2、M'r2——长边方向按净跨考虑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l2为图4.3.5中上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M'r2为下边的总负弯矩设计值;η——考虑区格板内薄腊效应的弯矩折减系数:当有可靠的实践经验时,对中间区格板,可取η≥0.8;对端区格板,可取≥0.9;对角区格板,可取η=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