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Sci.2010,38(25):14008—14010责任编辑夏静责任校对李岩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陈希,李林(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lol28)摘要笔者对近几年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尤其是对国内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资源利用评价,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几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并对生态旅游研究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资源利用评价;旅游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0)25—14008—03. ResearchStatusandTrendofEco.tourisminChinaCHENXietal(CoHegeofBi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HunanAgricu 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AbstractTheresearchstatusofeco—tourisminChinainrecentyearswasrevie wed.Particularly,theresearchstatusofthedomesticeco. tourismplanninganddesign,utilizationevaluationofeco—tourismresource s,thechangelawsoftourismecosystem,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eco.tourismandotheraspectsweresummarized.Andtheresearchtrendandthefutureresearchdirectionofeco—tourismwerediscussed. KeywordsEco.tourism;Planninganddesign;Evaluationofresourceutilizati on:Tourismeeo.system1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墨西哥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先生(于1983年)最先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考察,观赏风景,野生动植物以及能在此地发现的所有现存的文化现象的特点,到较为偏僻或未被污染地区的旅行J.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Bruase.D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旅游(responsi. bletourism),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2)世界旅游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3)美国生态旅游协会定义为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有责任的旅游.(4)自然保护联盟(IUCN)解释为到相对未受干扰地区,环境上负责任的旅行和访问.(5)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Society)的定义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6)王兴斌认为是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7)郭来喜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思想为设计指导,以休闲,度假,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促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弘扬文明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8)卢云亭定义为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一是定向于市场和消费的,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定向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三是对上述2个取向的综合,将其作为一种旅游思想体系.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但大多作者简介陈希(1982一),女,湖南长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0-04-19数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可被视为生态旅游.2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1995年1月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在西双版纳的召开,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类刊物上频频出现.国内的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论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特征,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战略,目标等;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有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资源利用评价,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等.到目前为止,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尚未有一个公众认可的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仍可将生态旅游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1生态旅游规划设计2.1.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近年来,随着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识的增强,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我国不少旅游,地理,林业专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孔凡斌等对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特殊性,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熊建新等提出要立足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条件,突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价值.郑文俊等构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框架体系,从规划范围,性质定位,功能分区等多方面探讨生态理念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中的具体体现.2.1.2风景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为了使风景区实现保护——利用——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许多科研工作者在风景区开发初期或中期对风景区内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以使景区的建设适应原有的景观格局,地形地貌不被破坏,山石水体不受污染,动植物生长不受干扰,保证风景区内生物多样性,使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如李永东等指出生态旅游规划应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按照景观格局的梯度性变化为依据,开展基于发展”大旅游”思想的以流域为单元的全面战略性规划.刘佳静以菜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风景区总体规划的风景游赏规划中, 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利用.刘焰,蔡铂合理设计拼块的面积与数量,对生态交错地带进行适度利用保护.吴38卷25期.陈希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妍,卓丽环给出了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举措,提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注重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2.2生态旅游资源利用评价由于生态旅游在概念上的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概念也具有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评价方法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有以下几种:2.2.1环境容量评价法.不少研究者根据发展的实际,实地试验和调查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手段,层次分析法(AHP)等研究手段,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进行评价, 对各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代娟等对环境容量约束加以量化,对如何在与旅游产品消费经济模型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引入环境容量.王晓燕等根据颐和园实际容纳游客人数与其合理空间容量的对比分析.章小平等对九寨沟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的结论.柳云龙等”副通过GIS的统计功能,缓冲区分析,叠加求交技术以及ArcScene动画制作工具,在旅游景区的环境廊道,环境容量和景区三维虚拟情景模拟方面进行了初步应用分析.杜骁等¨建立了旅游景区自然环境容量动态离散量化模型,为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合理规划旅游景区环境容量提供了参考数据,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王剑,彭建捌定量研究了黄果树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提出了游客分流,及时发布旅游接待信息以及加强未成熟景区的开发等措施,以缓解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问题.2.2.2生态足迹评价法.生态足迹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其中有对旅游地生态足迹生态持续性的探讨,还有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等.如曹辉等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特征出发,计算出公园的人均均衡旅游生态足迹.蒋依依等运用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等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云南丽江县生态持续性状态及其空间分异,得出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影响因素.谢雨萍等提出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模式是减少旅游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王保利等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人西安市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胡海胜对庐山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政府部门必须推进更为系统化的无障碍旅游业,从而降低单位经济效益的生态足迹. 曹新向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说明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2.2.3环境承载力评价法.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旅游的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它是生态旅游的资源和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越来越得到重视.现在研究大多是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度模型,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做了系统辨析,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如杜方明等根据木桶理论,对天堂寨旅游环境的承载力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测算分析,发现其中的最小值分别是住宿承载力,线路空间承载力和停车空间承载力.张广海,刘佳分别对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应用的相关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趋势进行阐述.黄震方等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把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江苏海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费忠华等科学地评价江西省各地区旅游地,通过SPSS和Matlab软件的计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于波涛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森林旅游的环境承载力透视分析,提出必须保障森林景观中各个生态群落及其质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徐建国等指出采用旅游环境容量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旅游环境容量.2.3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2.3.1旅游与旅游生态系统的关系.针对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日趋恶化的趋势,一些专家提出了旅游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框架,探讨了旅游与旅游生态系统的关系.如蒋依依等重点讨论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阐述格局——功能依存性与状态脆弱性等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特性.陈丹红等提出湿地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探讨了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结构和管理方法.2.3.2植物和动物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旅游会干扰旅游生态系统,动植物对人类旅游干扰也会作出响应.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植物和动物在旅游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它们对生态自然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如武国柱等选择保护区3个核心景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得出不同类型植被对人类旅游干扰的响应.张德顺采用生态学系统布点方法,统计出的各物种多度,频度,优势度等揭示了群落的成分和结构,得出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反映了红叶谷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温涛等把陆上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作为景区建设中的一个特殊景观,纳入到旅游开发,规划和建设中,从而呈现出生态旅游的多元化格局.马建章等提出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行为,生理, 种群动态等进行长期监测,将其结果应用到野生动物,生境以及游客的管理决策中去,并指出研究中应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2.3.3旅游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不少研究者探讨了旅游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的理论,对生命周期和生命力的演化趋势及驱动力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开发策略.如罗冰清在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把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也划分为隐患期,发生持续期和修复期3个阶段,并阐述了各部门在不同阶段应采取的措施.朱元恩,吴倩妮提出以游客量,旅游收入或利润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衡量标准并不合理,而以旅游地生命力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衡量标准更为合适.蔡梅良.加根据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利月数理统计方法对南岳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该旅游地现阶段为复苏阶段的结论.3研究展望在中国,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许多14010安徽农业科学2OlO年学者专家作了不懈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国内对旅游资源的研究与认识正处于发展阶段,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研究成果也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旅游概念和生态旅游资源定义的界定尚未完成,生态旅游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生态旅游需要拥有一套科学的”范式”理论进行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分区的合理规划的研究.可以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的理论方法和地理学的区域综合研究方法,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进行”产业内控制,产业外开发”,协调解决生态旅游区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2)跨学科的生态旅游研究方法尚待完善.生态旅游属新的边缘学科,它是一门集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 管理学,环保学,资源学,经济学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同时,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技术可行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应当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发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3)自然保护区内几乎所有行业都可以为旅游服务,其旅游经济系统边界是明确的.同样,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系统边界也是自然形成的,易于确定的.所以,自然保护区是开发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领域,怎样在自然环境保护区内使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证研究.4结语通过对40份相关文献的分析可知,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中对生态旅游自然资源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人文资源研究得较少.笔者认为目前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实践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需要进行大量实例研究和经验积累.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和修订,进而研究复杂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突出人作为生态的主体,从人文关t怀去看待生态质量,注意采用社会生态的视角,而不仅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陆相林福州市j匕I【唪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OO3.[3]王兴斌.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J].国土经济,2001(2):11—13.[4]王献溥.生态旅游一新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J].植物杂志,2OO0 (2):3—4.[5]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1999,14(1):79—83.[6]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2):75—79.[7]孔凡斌,王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OO6,19(5):77—8o.(上接第13935页)参考文献[1]董光荣,董玉祥,金炯,等.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发展趋势[J].中国沙漠,1994,14(2):9—17.[8]熊建新,聂钠.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策划研究[J].商业时代,20O7(16):101—102.[9]郑文俊,黄昭信,王金叶.生态理念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中的体现~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229-232,239.[10]李永东,陆其峰,潘晓玲.阜康市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OO3,25(1):6—8.[11]刘佳静.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探析一以福建菜溪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J].福建建筑,2008(4):94—98.[12]刘焰,蔡锦基于斑廊基缘分析的中西部地区自然生态旅游产品绿色化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6):98—100.[13]吴妍,卓丽环.民族生态旅游规划—一以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生态园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2008,36(3):73—75,8o.[14]杨桂华,干跃华,肖朝霞,等.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O04.[15]代娟,张俊霞,张世翠关于旅游目的地环境容量约束的探讨:量化和模型分析[J].特区经济,2OO7(1):180—181.[16]王晓燕,王晨.北京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O7,31(3):403—408.[17J章小平,朱忠福.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0O7,22(9):50—57.[18]柳云龙,严愉愉,晏祥宏.GIS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EJ].生态经济,2007(1O):l10—113.[19]杜骁,蒲云.旅游景区自然环境容量动态离散计算方法及运用[J].商场珊t匕,2008(4):335—335.[2o]王剑,彭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岩溶, 2O07,26(2):183—188.[21]曹辉,秋华.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一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O7,27(4):310—314.[22]蒋『衣依,成升魁,王仰麟,等.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分析一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3): 117—123.[23]谢雨萍,向晤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2):5128—5131.[24]王保利,李永宏.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J].生态,2007,27(11):4777—4784.[25]胡海胜.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一以庐山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820.[26]曹新向.信息经济学——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7,13(8):278—279.[27]杜方明,赵慕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OO8,22(3):5—10.[28]张广海,刘佳.旅游环境歌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oo8(5):81—83.9o.[29]黄震方,袁林旺,葛军连,等.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一以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地为例[J].地理科学,20O8,28(4):578—584.[3o]费忠华,徐辉江西省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科学计算[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4):46-52.[31]于波涛.基于景生态学的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J].学术交流, 2008(2):86—89.[32]徐建国,李梓,李志雄.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OO8,1(1):9—81.[33]陈丹红,赵冰梅.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OO6(33):249-250[34]武国柱,席建超,刘浩龙,等.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被对人类旅游干扰的响应[J].资源科学,2008,30(8):1169—1175.[35]张翎顷.红叶谷生态旅游区植被群落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20O7,23(12):67—70.[36]温涛,颜钰梅.四川旅游开发中的陆上野生脊椎动物资源利用和保护探析[J].宜宾学院,2006,6(12):106—107.[37]马建章,程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6):2818—2827.[38]罗冰清.旅游危机生命周期初探[J].西昌学院:自然科学版,2OO6 (3):116—119.[39]朱元恩,吴倩妮.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o8.24(3):1130—104.[40]蔡梅探析南岳旅游地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趋势[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2008(1):79—81.[2]吴薇.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整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 2001,9(3):15一l8.[3]樊匝,沙占江,曹广超,等.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盐湖研究,2005,13(1):l2~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