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读书书目

研究生读书书目

研究生读书书目第一篇:研究生读书书目研究生读书书目一、学科基础1.《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人类学概论》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4.《世界民俗学》,阿兰·邓迪斯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美国民俗学》,布鲁范德,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二、经典民族志1.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2002。

2.普里查德:《努尔人》,华夏出版社,2002。

3.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2008。

4.格尔兹:《尼加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贝特森:《纳文》,商务印书馆,2008。

6.杜蒙:《阶序人》,远流出版公司。

7.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

三、学科理论1.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商务印书馆,2008。

2.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商务印书馆,2009。

3.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商务印书馆,2010。

5.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2005。

6.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2005。

7.加纳德、刘易斯:《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四、学科的中国经验研究1.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1998。

4.庄英章:《林圯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1999。

6.麻国庆:《永远的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杨庆堃:《祖荫下》,台北南天书局。

8.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0.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

11.科大卫:《皇帝和祖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2.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14.王斯福:《帝国的隐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5.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与权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7.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8、文崇一、萧新煌主编:《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9.《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高丙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高丙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研究生书目汉语词汇学论著目录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孙常叙,《汉语词汇》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苏新春,《汉语词义学》、《汉语词汇计量研究》、《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张志毅,《词汇语义学》*黎良军,《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马清华,《文化语义学》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如龙,《汉语方言学》(方言词汇比较研究部分)*李如龙,《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王艾录,《汉语理据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商务印书馆,2001。

张绍麒,《汉语流俗词源研究》汉·许慎,《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任选其中几个词的解释)王宁,《训诂学原理》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王力,《汉语史稿》(词汇史部分)*徐时仪,《古汉语白话词汇研究论稿》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关世杰1995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1999 张公瑾《语言与物质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2 郭熙《社会语言学》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卢福波,《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彭小川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商务印书馆,2004。

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鲁健骥、吕文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林杏光,1999,《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

桂诗春,2000,《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词典论》,黄建华,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辞书学概论》,胡明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辞典学概论》,兹古斯塔,商务,1983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或综合本《现代汉语词典》、《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论文解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古汉语研究,1993(4)。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6)。

郭熙,《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2)。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方言,2002(2)。

吕传峰,《现代方言中“喝类词”的演变层次》,语言科学,2005(6)。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上——世纪之交谈汉语方言学》,语文研究,2002(2)。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下——世纪之交谈汉语方言学》,语文研究,2002(3)。

李如龙、吴云霞,《官话方言后起的特征词》,语文研究,2001(4)。

董绍克,《论汉语方言词汇的构词差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1)。

邢向东,《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田小琳,《由社区词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语文建设,1998(11)胡明扬,《说“词语”》,《语言文字应用》,1999(3)刘晓虹,《认识词汇单位的角度和层面》,李如龙、苏新春主编《词汇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温端政,《论语词分立》,《辞书研究》,2002,(6)徐通锵,《说“字”——附论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鉴别标准、基本特征和它与语言理论建设的关系》,《语文研究》 1998,(3)徐通锵,《编码机制的调整和汉语语汇系统的发展》,语言研究,2001,(1)徐通锵,《“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语言文字应用,1999,(1)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当代语言学,2001,(3)人大复印2002,(1)朱彦,《复合词语义的曲折性及其与短语的划》,世界汉语教学,2005,(1)王立,《汉语“字/词”公众语感的测量》,语言文字应用,2002,(3)周艳,《外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基础英语教育,2007(1)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中国语文》,1999年2期《词义分解与词典括注》,贺国伟,辞书研究,1998、2关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几点意见,施建基,中国语文,1984,5《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语文性,张志毅,辞书研究,1981年第3期《代汉语词典》在词语释义方面的贡献,符淮青,辞书研究,1993,5《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释义和注音,胡明扬,商务印书馆,1996,10关于释义中置前的提示词,于石,辞书研究,1996,2词典的语言释义和语用释义,苏宝荣,辞书研究,1994,1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与词典编纂,王馥芳,辞书研究,2004,1 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的功能特征与风格特征》,辞书研究苏新春、孙茂松.常用双音释词词量及提取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双音同义释词的量化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鲁健骥、吕文华,《编写对外汉语单语学习词典的尝试与思考———《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编后》,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苏培成《关于基本词汇的一些思考》《词汇学新研究》,首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语文出版社,1995。

孙伏园《基本词汇研究述要》,《四川教育通讯》(28)1947年。

伯韩《李荣李向真两位先生关于基本词汇的论文读后感》,《中国语文》1953年7月号。

林焘《汉语基本词汇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54年7月号。

赵振铎《虚词不能归入基本词汇吗》,《人文杂志》1959年3期。

苏新春《论古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广义性》,《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苏新春《如何划分汉语的基本词汇》广州师院学报1994.4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6张能甫《汉语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周行《关于“基本词汇”的再探讨》《汉字文化》2002年第1期。

崔荣昌、王华《从基本词汇看北京话同普通话和汉语诸方言的关系》,《语文建设》1999年第2期。

杨同用《基本词汇问题的重新思考》《语文研究》2003年第3期。

叶文曦,《汉语字组的语义结构》,1996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徐通锵,《核心字和汉语的语义构辞法》,语文研究,1997(3)。

刘叔新,《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兼论语法学和词汇学同构词法的关系》,中国语文,1990(4).石安石,《论语素的结合能力与一用语素》,语文研究,1993(1).俞敏,《化石语素》,中国语文,1984,(1).尹斌庸,《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4(6)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机构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2)李如龙,《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河北师大学报,2002(5)。

许光烈,《汉语词的理据及其基本类型》,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1)。

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的研究的几个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

严学窘,《论汉语同族词内部曲折的变换模式》,中国语文,1979(2)。

张永言,《关于词的“内部形式”》,语言研究,1981(1)。

司富珍,《筚路篮缕拓荒出新——评介<汉语理据词典>》,汉语学习,199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