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几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古代战争特点
?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军队数量是否庞大、战争物资储备是否充足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需要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冷兵器时代战争双方的攻击和防卫手段不外乎刀、矛、枪等武器,其攻击范围和杀伤力不及现代枪炮,那么,人数多的一方在战争中的优势便十分明显。

大国兼并小国,强国战胜弱国,这是古代战争进行的常态。

中国古代战争的一大特点便是对劳动力和土地的重视和争夺,哪个政权人多,兵源就多,在战争中便占优势;同时,哪个政权土地广阔,则物产丰富,物资充足。

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依据便是人口和土地多少。

中国古代战争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宣称战争的正义性和兴“仁义之师”,做到“师出有名”。

发动和进行战争的一方总是会强调己方为“仁义之师”,是“伐无道”:或者是借助皇帝名义进行战争,如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讨不臣”,或者宣称接到皇帝密诏率军讨伐,等等。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做到政治上的主动。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以少数精兵强将战胜强大敌人的战役显得格外耀眼。

在这些战役中,尤以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最为著名。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在秦末大起义中,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公元前209年秋,在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全国各地纷
纷响应,反抗秦朝暴政,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因形势进展顺利而骄傲,加上秦军反扑和镇压,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下去,但各地反秦斗争已风起云涌。

在各地反秦武装中,项羽和刘邦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两支力量。

各地地主贵族武装借助农民起义之机,以先秦六国之名建立了割据政权,“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

公元前207年,秦军围困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赵王向各地诸侯军求救。

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

各路救赵武装均因惧怕秦军而不敢与秦军交战,只是筑垒观望。

宋义军行至安阳后也因惧怕秦军不敢渡河救赵。

宋义寄希望于秦、赵交战两败俱伤后再进兵,项羽认为秦国肯定是要攻下赵国,而赵国如果被攻破,秦国将更为强大。

大军在停留期间,正逢天寒地冻、连降大雨,宋义却每日“饮酒高会”。

项羽即于军帐中将宋义斩杀,向楚怀王报告此事,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使其将兵攻秦救赵。

接下来便爆发了著名的巨鹿之战。

在赵国的请求下,项羽率大军渡河。

过河后,为了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项羽命令将所有的船只凿沉,把饭锅打破,只带三天干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将领和兵士感奋,无不奋勇向前,与秦军九战九捷,大破秦军主力。

不久,章邯的秦军主力向项羽投降。

巨鹿之战是秦末起义军将领项羽与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各自大部分兵力,这场战争的成败决定了秦国和各起义军的生死存亡,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具有转折性意义。

巨鹿之战前夕,秦军向各地起义军展开了强大的军事反扑,起义军重要将领项梁战死,赵军被迫退守巨鹿,各地义军都不敢主动出击。

在此关键时刻,项羽与当时兵锋正锐的秦军主力决战,并最终击溃秦军主力,推动了秦王朝的灭亡和各地反秦义军的胜利。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在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两大割据武装曹操、袁绍为争夺地区统治权展开的一场战争。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地方豪强大肆兼
并土地,天灾不断,广大贫苦农民走投无路,在死亡线上挣扎。

184年,爆发了由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腐朽的东汉王朝在这次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各地战火不断,天下大乱,从此拉开了中国长达近一百年的分裂和战争时代的序幕。

地方州郡长官在镇压黄巾起义和相互间的兼并战争中壮大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地方割据势力。

曹操在这群“豪杰”中显露头角并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势力集团之一。

在征战过程中,曹操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曹操采纳了荀_g的建议,迎接被各军阀弃之如敝履的汉献帝到许昌,这使曹操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曹操在经济方面接受了羽林监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

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作为,使曹操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当时,强大起来的袁绍将进攻矛头指向了黄河流域势力发展迅速的曹操集团,这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200年,曹操率军与企图南下进攻许昌的袁绍相持于官渡。

此战双方兵力和粮草储备相差悬殊,袁某某有近10万人马,曹操方不到2万人马。

诸葛亮在《隆中对》评价官渡之战曹操、袁绍两方实力差距时指出“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粮草方面从曹操和许攸的对话中亦可看出两军相差悬殊:袁某某“辎重有万余乘”,曹操经过长时期相持粮草只能“支一月”。

在这危急关头,袁绍谋士许攸的转向对曹军最后取得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许攸向曹操献计,指出乌巢为袁绍军屯粮之所,建议曹操袭击焚毁袁绍的屯粮。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当夜率五千步骑兵偷偷摸到袁绍阵地后方的乌巢,经过激烈战斗,乌巢之粮被焚毁后,大军顷刻土崩瓦解。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对中国北方政治军事格局走向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战役的胜利。

官渡之战后,形成了“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的局面。

不久,曹操又通过一系列的征伐战争,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如果是官渡之战是曹操的辉煌,那么赤壁之战就是曹操的耻辱了,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208年,为统一中国,曹操挥师南下。

在南征途中的赤壁地区遇到了孙权和刘备两股军事力量的联合抵抗,在此便爆发了一场决定中国南方政治格局走向的
战争-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自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和不利条件,最终以少胜多,大破曹军,阻止了曹操势力向南方的扩张。

曹操退回北方,在他有生之年,再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南征。

赤壁之战双方军力对比:曹操除自带南下本部人马外,有荆州投降的军队十数万,所以曹操方军队不下二十万;孙、刘联军有刘表长子刘琦江夏守军一万,关羽水军一万,周瑜和程普水军三万,共计四五万人马。

尽管双方实力差距悬殊,但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仍有抗衡曹军的力量:一是有长江天险可以凭借固守,北方兵士不习水战;二是孙权集团在江东长期经营,政权巩固,也具备了一定的物力和军力进行抗衡;刘备方面也有众多谋士和武将,同样具有较强的力量同曹军相抗衡。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为统一中国发动八十多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政权,东晋以八万军队迎战,双方在淝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淝水之战。

?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苻坚任胜利而告终。

?
用汉人王猛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改革改革,力量强大起来,通过多年征伐,最终统一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后,苻坚自恃强盛,不听部下劝阻,倾全国之力,出动骑兵二十七万、步兵六十余万,南下发动对东晋的全面战争,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东晋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与北方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南北并立。

双方力量对比,前秦占绝对优势,东晋较为不利。

出征前苻坚大夸海口:“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不过,苻坚在当时情况下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战争并不合时宜:首先,前秦境内多个少数民族部落鲜卑、羌族正等待时机进行复国活动,随时准备发动叛变。

前秦内部将领均不赞成南下进攻东晋,认为应该防范内部反动势力的动乱。

苻坚一意孤行,轻率发动这场战争。

随着战争的失败,前秦境内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前秦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北方混战。

其次,前秦军队虽然总数众多,但军队分布过于分散,集中起来所需时间长,这样就给了东晋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机会。

东晋将领朱序建议:“秦百万之众尽
至,诚难与为敌。

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统帅谢玄听从朱序建议,派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进攻秦将梁成部,大破之,东晋军主力乘胜进军。

因前秦军依淝水列阵,东晋军无法渡河,谢玄便请求前秦军后退一点,留出一定场地来进行决战。

苻坚准备在东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突然袭击,便下令军队后退。

但刚一下令,便一发不可收拾,加上后方大呼“秦兵败矣”,随即便由原来的后撤变为溃败。

在溃逃路上,前秦军“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淝水之战以东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