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合集13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合集13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合集13篇)篇1: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倡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以最佳组合的形式形象展示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达到最优化和高效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完全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与练习的僵硬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当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下面我就结合历史教学课件制与应用的一些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教改课题:(一)材料选取要有针对性获取的多媒体应该为我所需。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分析制作教学课件,需要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多媒体素材,有时还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接受者选择相应的素材,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近代史上铭记于心的国耻大辱》这一内容时,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下列一组我国近代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图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能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性观察探究完成下列问题:1、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外交史上的哪一史实?2、这些外交史实分别发生于那一政府执政时期?3、以上这些近代上的外交有哪些特点?思考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屈辱外交?4、结合以上探究,思考中国要想在外交上有话语权,摆脱这样受其辱的境地,当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各种图片资料的展示,结合传统的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探究《近代史上铭记于心的国耻大辱》,就避免了干瘪的单纯语言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历史图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选取要注意多样化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

针对历史学科的这一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把历史事件、人物、场面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新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使枯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亲自去感知历史,正确的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客观的去看待历史。

例如:《三国鼎立》一课,教师可以用《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导入新课,一幅幅生动跳跃的画面和豪迈的歌声,立刻吸引我们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体会群雄争霸的年代。

另外还可以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示意图,和曹操《万里行》中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等这些历史资料,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东汉末年,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和谐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这样很自然的就说到了曹操。

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时势造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可以充分认识到曹操能谋善断,有独特的战略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通过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学生就可以融进那个年代,使死的历史活起来,从而用客观的、历史的观点来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作用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最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代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最新发展和必然趋势。

简而言之,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质是通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来实现教学。

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

只要老师给学生提供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

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

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网络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四)、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只是一种手段。

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是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不可一味的追求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忽视了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把网络教学课变成了技术操作演示课。

其次,不可忽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这种技术的负效益现已逐渐显露。

如网络上恐怖的、色情的、暴力的、极度虚拟和歪曲的信息内容不仅对教学无益,反而毒害有加,教师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远离不健康的网站。

再次,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要有选择性的强弱得当的予以分析说明,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和讨论,教师重在启发和引导,而不是将每一个材料都由教师逐一进行分析,切忌变成新技术条件下的满堂灌。

以上仅是个人对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粗略看法,在教学中并不是使用多媒体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多媒体教学要选择高质量的素材,坚持宁缺毋滥、条理清晰地组织多媒体素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实用性强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提升教学的创新品质,是值得我们去努力探究的问题。

篇2: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初探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初探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都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等,甚至对自己的语言、表情、和板书等都有所考虑,对于教具、实物、模型和实验都要事先做好准备。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和接受所要讲解的知识。

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一切都变得更容易实现了。

以中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卫生课讲授中有关心脏的内容为例,根据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脏的位置和结构,了解心率和心输出量等知识。

重点是心脏的结构,而难点是心脏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

课本中关于心脏的位置和形态是这样叙述的: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过去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还要演示心脏的挂图、模型及猪或羊的心脏实物,还可让学生用手指在自己心脏的位置。

有了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活动的'人体图像,配合语言讲解,指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既可用静态结构图(例如课本上的图和挂图)观察心脏构造,又可使心脏在三维空间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翻转,还可配上文字解释和有关声音,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此基础上,接着就可讲解心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

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

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更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

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形象。

用鼠标指示心饥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动脉相通,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运动,最后再展示心脏全貌。

这样,可以更加形象逼真。

在讲解这部分的难点――心脏瓣膜时,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为了形象生动的讲解,可以在荧屏的图像上,跟随血液流动的路线逐个说明,房室瓣只能转向心室开,所以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只能转向动脉开,血液也就从心室流向动脉。

在讲解中,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演示慢镜头动画、局部放大和定格图,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又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

另外,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形象性、生动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篇3: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刘军(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初级中学摘要:在教学中要想真正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处理好“辅助”与“主导”的关系、多媒体与课堂教学切入点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篇4: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引进与灵活选用,实如六月之甘霖,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但是要想真正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辅助”与“主导”的关系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软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它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导教学,所以不能以计算机代替教师的教,计算机演示和操作要靠教师来设计和运用。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春》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大量的有关“春”的风景图片,学生倒是沉浸于其中,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图片,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知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不到体现,电脑成了“主导”。

这样做,多媒体的作用大打折扣,过犹不及。

再比如,课件不能取代教材。

例如,教学《威尼斯商人》时,不是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脱离文本,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或电影片段,把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这样一堂课下来,表面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感兴趣的是课件本身的“好玩”,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本身上,等到兴高采烈地下课,才发现这堂课的内容并未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为学生的探索、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更好地授好课服务,不能喧宾夺主。

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切入点的关系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必须找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才能够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1.过渡处。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以理解,比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在学生不能理解时,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遇到挫折后又振作起来的视频:花儿被摧残,可是第二年又枝繁茂盛的生长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