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讲座篇一:中学生学习方法讲座学生学习方法讲座开篇语: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有一个好成绩。
但是一个人,能不能真正地好好地学习,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取得学习的成效?这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你对学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是有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学习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你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并拥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之后,要想学不好都难。
也就是说,你一定能够学习成功。
今天,在这里我就讲三个问题:一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二是,中考、高考考什么?三是,学习的策略。
一、学习的基本要素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目标意识干什么事情没有目标,其行动就会陷入盲目、消极、被动、无序的境地。
你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成才,尽管将来我们能成为什么才现在尚且不知,你也得先学好了考上大学才行。
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我们养育恩,有恩知报方为人。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当学生就得学习,不学习到学校上学干什么?1、充满自信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是一种动力,自信是一种胆量,自信是一种信念,自信是一种冲动,自信是一种勇气,自信是克服困难的法宝,自信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保证。
要知道,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学习上的优势,或善记忆,或善表达,或善写作,或善演算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科优势,或物理,或化学,或数学,或历史,或地理,或英语等等。
而这种优势往往是在你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自己的好老师。
例如:善写作的同学,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某一次作文写得好,而受到老师的赞赏,当做范文在班上读过,而使你对写作有了足够的自信,使你认为你是班里最会写作的人,从此一发不可收,爱上了写作,越写越好。
有了自信你就能成功。
2、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一句话了。
兴趣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大多数同学都对电脑游戏感兴趣。
为什么会那么让人感兴趣,以至于可以使一些中学生着迷,甚至为此而废了学业,甚至逃学,甚至不惜挨父母的皮肉之苦,为什么?因为他对这玩意儿太感兴趣了。
为什么他能如此有兴趣?这是因为,有的电脑游戏设置了多达500多关,而且在玩游戏者闯关的过程中还有不断升级的奖赏,给你赐予越来越不得了的武器装备,还给胜者不断地封以头衔,让你不断地感到一种成功、一种快乐、一种战胜对方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简直太好了。
就是这个原因使人感兴趣。
所以,我们说,不断的成功使人产生对事物的兴趣。
相比之下,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可要损色多了。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大量的记忆与理解让你感受到困难,记得不好,做得不好,特别是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批评、训斥、讽刺、挖苦,甚至挨打挨骂。
打游戏时你可不会有这样的“非分待遇”。
大家也许不知道,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玩游戏的主要群体并不是青少年学生,而是老头老太太,游戏是为这些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计的,让那些耄耋之年的人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能再享享自由,寻找寻找刺激。
可在中国则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玩游戏,全国的游戏机一年可以毁掉上万名青少年。
中国的青少年不清楚比游戏更有益的事情多得是,游戏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出现非常态,严重者发生变态。
谈学习必须是在戒了游戏机瘾才能谈,不戒游戏瘾不要谈学习。
那些对游戏痴迷的同学,不过十五六岁就把学习搞得一塌糊涂,有的干脆离开学校失学了,开始交上不三不四的坏朋友。
十七岁劳教了,又出来了,十八岁又犯罪了,十九岁被判刑了,二十岁被枪毙了。
你是青少年,就要努力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学习不感兴趣必自毙。
3、培养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干某件事情总是那种做法,总是爱做,总是要那么做,不这样做不行,不这样做就难受。
如:(男生上厕所)我们说,好习惯收获好结果。
相反,如果你养成的是一个坏习惯,比如,你总是爱抄袭别人的作业,那你就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遇到考试你抄不到别人的试卷答案的时候,你只能收获最低分,甚至0分。
这是你不良的习惯带给你必然的结果。
如果,你有听课时总是不专心,有总爱在上课时分心的习惯,那你一定什么也学不到,你一定会越来越退步,这是你的不良的听课习惯给你的结果。
所以我们说,坏习惯收获的是一个坏结果。
同学们在参加各种考试时,有考试失常和考试超长两种现象。
其实“失常”与“超长”的说法是极不正确的说法。
为什么?因为,有的同学平时总是马马虎虎,干什么都不认真,平时不会做的题目他做不了,会的总也做不对。
考试时,他肯定会失常,他必然失常,必须失常。
而有的同学,平时做什么事情都是认认真真,从不马虎,而且还有顽强的钻研精神,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弄个明明白白不可,平时的作业中几乎就没有错过题,这样的同学考试中肯定是要超长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好习惯收获好结果,坏习惯收获坏结果”,这才是真理。
二、中考、高考考什么1、中考考什么?中考考什么?回答很简单,那就是:大量考记忆能力少量考思维能力。
而且考记忆能力的题占到80%,考思维能力的题只占到20%。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考试卷中的全部知识点是考生学过的。
大多数题目的题型,应该考的都是做过的、甚至是反复做过的、是曾经被老师讲过的,提到过的,总之是考生遇到过的。
只有少量的题目类型是没有见到过的。
所以,中考主要就是考查你的记忆能力,看你做过的,老师讲过的你是不是脑子里记住了。
如果你记住了,记得很清楚,你肯定会做得很顺手,超长发挥,收获好成绩。
如果你记得不好,看见哪道题你哪道题不会,你不失常才怪呢!2、高考考什么?高考考什么?回答也很简单,那就是:考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而且主要是考思维能力,考知识的思维方法,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拿到高考题你会发现,只把高中课本学会,只会做课本上的题的同学,面对那些题你只能考出五六十分的成绩。
上高中,你不在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你就不可能在高考中取胜。
思维能力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至于记忆的问题,那就不用再提了,是你必须首先要重视的一件事了。
不仅要记高中知识,就连初中知识你也要记牢才能发展好你的思维能力,你才能应对高考。
高考是什么,那可是为大学输送人才的选拔性考试,大学是什么,那是专门把青少年学生中的尖子集中起来的地方。
考上了就证明你是人尖,你是上等人类,让你到大学深造,成为人才,让你成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辉煌你的前途,改变你的命运,光耀你家的门庭,恩惠你的父母,造就你的一生。
三、学习的方法策略1、必记内容所有的在校学生,最终都将面对中、高考,考试中得高分是硬道理。
为参加中考也好,高考也好,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前面讲过记忆很重要,那么,到底要记哪些东西呢?一是,最基本的知识内容。
如英语学习,你必须记单词。
学英语不记单词,你就不会读,不会读你就不会看懂题,怎么做考试卷?你还要记语法,还要多说,英语不是文化科学知识,而是一门交际语言,学它是供和人交流的。
听说读写都得过关。
学习中你还要记生字、生词、名词佳句、经典句式。
二是,你要记定理、推论、公式。
三是,要记例题、典型题目的解法套路。
把典型题目的解法套路转化成记忆很重要。
这是应对大中考试毕胜的法宝。
如果,考前每个学科你有300-500个常规题的正确解法记忆在胸,你的考试不想成功都不可能。
英语考试我们说,得选择者得天下。
只要你掌握了一套做选择题的套路,你的考试胜算的机率就高得多。
比如语文,基础知识重要,作文也很重要。
甚至有人说,篇二:初二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初二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利用班会课时间在这里跟大家谈谈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我们不能找到一套所有人都能适用的方法,但能找到大多数人能接纳的有效方法,同学们如果能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习惯,常态化,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主要讲的内容有两点:一、为什么要重视学习方法二、常用的“四环一步”学习法及其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第一、为什么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影响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原有知识基础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同学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初二年常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
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开始人人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
会学的同学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
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
不会学习的同学,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
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越来越差。
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
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
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
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
分析这两种同学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
两条路线起点相同,分歧点就在学习方法上。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同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叫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
只要在学习,就必然采用某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是主动学习掌握的还是无意之中形成的?对促进学习成绩上升、学习能力提高,作用是大还是小?同学们是否想过,或者想过后有没有认真注意和研究了。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有一点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交叉学习,交叉学习不易疲劳而且效率高。
不少同学在读书学习时,长时间单一的学习同一内容,表面上看时间用了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脑卫生学者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层细胞是有分工的,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会引起不同部位的兴奋。
大脑长久接受同一类信息刺激,使某一部位长久兴奋,就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效率。
若及时转换学习内容,合理调节“兴奋灶”,就可以避免大脑某一兴奋区长时间过于紧张,使别的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
马克思的“穿插读书法”是:当研究理论书籍感到疲倦时,立刻把书搁下,去读一种不同的书籍,有时读诗,有时读史。
过一会儿,疲倦的大脑得到休息,再重新研究起理论书籍。
马克思的读书方法符合生理科学。
在读书求知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可交叉阅读内容差别较大的不同书籍。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各门学科交替进行,特别是文理交替。
学完语文做物理,读完政治写数学??学习之余,若做一些文体活动,或干点家务活,可以使大脑原有的兴奋区得到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