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胃痛的穴位埋线疗法一、埋线疗法概述(一)埋线疗法的概念。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是外治法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采用现在医学技术与和传统经络学说相结合,已达到长期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并具有操作简便,效优价谦的优点。

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等方法,同时也包含了埋线效应及后作用效应,是多种方法和效应的集中和整合,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

羊肠线是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化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对肽、氨基酸等。

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

难坚配合等缺点,符合现代人快速高效的生活节奏。

(二)常用的埋线方法及操作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微创埋线法。

1、术前准备。

心理准备:在进行埋线之前,首先向患者详细介绍本疗法的治疗特点,告知埋线的手术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物品准备:物品准备包括一次性的微创埋线针,埋线线体以及常规消毒所用的碘酒酒精及棉球等。

术者消毒: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手心,指缝,手背,手指关键,指腹,指尖拇指-15秒,流动水清洗。

腕部,时间不少于102、操作技术患者俯卧位和仰卧位,暴露所需埋线的部位。

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准备针具和线体,采用一次8号注射不锈钢针头作套管,用28号不锈钢毫作针芯,镊取一段线体。

臵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镊子将线体推入针管。

根据进针部位不同,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前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提针。

迅速刺入皮下,并根据穴位解剖特点,进一步深入到穴位适当深度。

在获的针感后,边推针芯,边推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皮下组织或深层肌层内。

针出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贴医用胶贴。

继续下一个穴位的操作。

微创埋线的线体植埋深度,一般来说,线体深度为1.5-2.0厘米,四肢末端由于皮下组织和肌肉之间,肌肉较少,埋线比较困难,尽量不用埋线。

有些穴位下方有大出血的血管和神经,对于这些穴位应该避免深刺,以防伤及血管和神经。

3、埋线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埋线后的局部反应,不仅与操作的方法施术部位的杂质有关系,而且和线体材料右关。

羊肠线因为含着有动物蛋白和加工过程中的杂质,植理容易发生感染和蛋白过敏反应,应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线体PGLA则很少发生感染和炎症现象。

不良反应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出血和血肿。

埋线操作出针后出血,应立即用干棉球压迫止血,术后出现青紫或血肿,可先给予冷敷止血,24小时可以热敷止血。

感染。

一旦由于操作不当发生感染时,可以给予局部抗感染处理,或是服用抗生素出现化脓应排脓。

过敏。

埋线后局部出现红肿发热,瘙痒,丘疹,甚至线体排异。

给予抗感染处理,严重的给予口服抗生素过敏药。

埋线后的注意事项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1)埋线主要根据辩证进行治疗,必须根据四诊分清症型。

2)埋线以经络穴位为基础,临床应该取穴正确。

3)埋线治疗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采用适当的刺激方式和强度。

4)进行穴位埋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5)根据线体在体内分解吸收时间不同,治疗间隔就有差异。

分为快吸收1周-4周。

患者症状控制后应继续埋线1次以巩固疗效,或延长埋线周期。

和慢吸收2二、胃痛的埋线疗法(一)定义:胃或心下部位疼痛。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

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二)病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

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三)症状: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

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1、疼痛的位臵。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

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

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2、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

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四)胃痛埋线的具体方法胃俞穴。

上腹部前正中线人脉上,当脐中上4寸,取准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摄取一小段约1—2厘米长的已消毒的羊肠线,放臵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食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1.2寸,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

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3—5天。

足三里穴。

足阳明胃经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作用: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故胃痛穴位埋线常取足三里穴。

具体埋线方法。

取准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摄取一小段约1—2厘米长的已消毒的羊肠线,放臵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食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1.5寸,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

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3—5天。

一般10—30天埋线一次。

三、慢性支气管炎的穴位埋线方法(一)定义: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

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

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

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劳动和健康。

(二)主要症状及体征部分患者在起病前有急性支气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

患者常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咯痰,尤以晨起为著,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粘稠不易咳出。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

痰量增多,粘稠度增加或为黄色脓性,偶有痰中带血。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后,支气管粘膜的迷走神经感受器反应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出现过敏现象而发生喘息。

随着病情发展,终年咳嗽,咳痰不停,冬秋加剧。

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在症状加剧或继发感染时,常有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

呼吸困难一般不明显,但并发肺气肿后,随着肺气肿程度增加,则呼吸困难逐渐增剧。

体征:本病早期多无体征。

有时在肺底部可听到湿和干罗音。

喘息型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喘音,发作时,有广泛哮鸣音。

长期发作的病例可有肺气肿的体征。

X线征象: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阳性,或仅见两肺下部纹理增粗,或呈索条状,这是支气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变厚的征象。

若合并支气管周围炎,可有斑点阴影重叠其上。

支气管碘油造影,常可见到支气管变形,有的狭窄,有的呈柱状扩张,有的由于痰液潴留,呈截断状。

由于周围瘢痕组织收缩,支气管可并拢呈束状。

有时可见支气管壁有小憩室,为粘液腺开口扩张的表现。

临床上为明确诊断,透视或摄平片即可满足要求。

支气管碘油造影只用于特殊研究,不作常规检查。

(三)诊断依据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状。

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后,临床上凡有慢性或反复的咳嗽,咯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诊断即可成立。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单纯型与喘息型两型。

前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后者除咳嗽、咯痰外尚有喘息症状,并伴有哮鸣音。

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三期,以使治疗有所侧重。

1、急性发作期。

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或“喘”任何一项症状显著加剧,或重症病人明显加重者。

2、慢性迁延期。

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到1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

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四)中医辨证慢支辨证重在肺、脾、肾三脏,由肺而脾而肾,表示病情渐次加重。

肺为气之主,为贮痰之器,肺失治节,在肺则以咳嗽为主;脾为生痰之源,在脾则为咯痰为主;肾为气之根,生痰之本,在肾以气喘为主。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促。

本病标在肺,制在脾,本在肾。

1(热痰:? 主症:咳嗽咯痰,痰性状为粘脓或粘浊痰,常不易咳出。

舌质红苔证候黄、脉弦滑数。

? 次症:发热,脓涕,咽痛,口渴,尿黄,便干。

辨析:?辨证:本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以痰脓或粘调,舌质红、首黄,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如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为侧重考虑燥痰,并应随时注意热喘、肝风内动之候出现。

?病机:痰热蕴肺,防失宣降,故咳嗽、痰脓或粘稠不易咳出;痰热化火,故发热、咽痛、口渴、尿黄、便干为热甚伤律、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属痰热之象。

2(寒痰证候:? 主症:咳嗽咯痰,痰性状为白色泡沫或粘稀痰,常较易咳出。

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紧。

? 次症:恶寒发热,流清涕,口不渴,尿清长。

辨析:? 辨证:本证多为慢支急性期感受风寒或寒湿之邪所发。

以痰白色泡沫或粘稀痰,舌首白、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咳痰,如痰多易出为侧重应考虑湿痰,并应随时注意血瘀伤络,寒痰化热成寒喘之征候出现。

寒痰多因于阳虚,还应注意患者有无阳虚证候。

? 病机:寒痰阻肺,肺气闭郁不宣,故咳嗽、咳痰、稀痰易咳出,苔白腻。

寒邪束表,故恶寒、发热、流清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均为寒痰之象。

3(热喘证候:? 主症;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咳脓痰、粘痰或粘浊痰。

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 次症:或兼头痛,身热汗出,口渴,便干或秘,尿黄。

辨析:? 辨证:本证多为慢支急性期,以咳喘、喉中痰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临症时尚进一步辨证细分以下三种:咳吐痰黄为主喘不甚者;咳,喘促甚痰少者;咳、喘促伴咽干口燥、咳吐白沫痰者,应随时注意痰热上蒙或痰热伤阴、肝风内动之证出现。

? 病机:痰热,肺气不降则咳喘、咳脓痰;胸闷则痰气交阻,喉中痰鸣、热邪壅盛则身热汗出;热邪伤津则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喘之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