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柑橘褐斑病

柑橘褐斑病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
症状又称柑橘褐斑病、柑橘棒孢霉叶斑病、棒孢霉斑病。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侵染当年生成熟嫩梢和果实。

病斑圆形或不正圆形,大小3~17(mm),一般5~8(mm)。

发病初期,在叶面散生浅色小圆点,后渐扩大,形成穿透叶两面、边缘略隆起深褐色、中部凹陷黄褐至灰褐色的典型病斑,此斑外缘具明显的黄色晕环。

一张叶上,常出现病斑一至数个,少数叶多达十余个。

在柑橘溃疡病发生区,两者病斑易混淆,应注意区别。

天气潮湿多雨时,病部长出黄褐色霉丛,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孢子,病部黑腐霉烂。

气温高时,叶渐卷曲,重病叶大量焦枯脱落。

由于品种不同,上述症状的表现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果实和梢上的病斑近圆形,褐色内凹,大小2~4(mm),病斑外缘微隆起,周围无明显的黄色晕圈。

果上病斑较光滑,木栓化龟裂程度小或不裂开,隆起度无溃疡病斑突出,中部凹区较宽坦。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坏死组织中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梗越冬,暖热地区分生孢子也可越冬。

次年春季,产生侵染丝,从叶面气孔侵入繁殖,8~9月出现大量病斑。

继后,从新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在叶内潜育或形成小病斑越冬,翌年4~5月,再次出现为害高峰,干燥气候下发病轻,雨日多或橘园通风透光差、修剪不好的果园发病重。

根据在贵州进行的调查,常见品种都可受到侵染,橙类发病相对较重,橘类次之,柚类偶见。

就树龄和寄主生长期而言,老年树重于幼树,春梢及成熟叶片重于夏、秋梢和嫩叶。

一般情况下,此病不会造成严重灾害。

目前,褐斑病经济重要性虽不大,但应引起关注和监测。

防治方法 (1)加强橘园管理,抓好科学用水和用肥,合理修剪,培育壮树,提高寄主的自身抗病性。

(2)合理防治矢尖介壳虫和柑橘红蜘蛛等害虫,在喷雾时加人70%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50%多菌灵或疫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至800~1000倍液,效果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