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
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00
(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
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
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
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
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
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三、什么是水体
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
烟气洗涤水、场地设备清洁水等。
成分极其复杂,污染物含量变化也很大。
七、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废水。
八、农业退水
1、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2、特点:(1)农药残留量大,对环境污染毒性大(2)化肥残留量大,氮磷含量高(3)
覆盖面广、分散,污染渠道多
2、生化需氧量BOD: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过程所需的溶解氧的量,
普遍采用20C培养五天的需氧量为指标,记BOD
5
3、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4、总需氧量TOD:水中有机物中所有元素被氧化所需的溶解氧量
5、溶解氧DO:水体中所溶解的氧分子的含量
十一、生物污染
1、水体生物污染是指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和某些昆虫等生物通过生活污水排放等途径
3、危害:(1)富营养化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
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2)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一
些浮游生物也会产生生物毒素
(3)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饮用会中毒致病
(4)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
1、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随着水中的迁移运动、污染物的分散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衰减转化运动,使污染物在水体中得到稀释和扩散降低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的机制。
2、特征:(1)水体毒性降低;
(2)复杂的有机物变得简单;
(3)溶解氧增加;
(4)生物群落规模发生回复
3、水体自净机制:(1)物理作用:可沉性固体逐渐下沉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
稀释混合
6、加强水资源管控程度
十七、污水处理方法
1、物理方法:(1)通过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的污染物
(2)沉淀法;浮选法;过滤法;蒸发法
2、化学方法:(1)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处理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
(2)中和法;萃取法;氧化还原法
3、生物方法:(1)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3、概念: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大气污染三要素:大气污染源;大气的运动状态;大气污染受体
5、大气污染过程:大气污染物从源头排放入大气中;
大气的不断运动,作用
污染物作用于受体,产生影响
二、大气污染源:
1、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
五、大气污染类型:
1、分类:根据污染物类型分:氧化型(汽车尾气型)、还原型(煤炭型)
根据染料性质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六、光化学烟雾:
1、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十、我国大气污染特点:
为主
1、我国能源结构较为落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以粉尘与SO
2
2、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分布不均衡,大气污染时空差异大
十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3、集中区域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
5、绿化造林
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二、土壤的胶体特征
1、土壤胶体是土壤固体颗粒中最细小的颗粒,也是物理性质和物化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它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按照成分来源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
三、土壤潜在酸
1、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l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水解酸与交换酸)
2、来源:胶体吸附H+与Al3+水解引起
四、土壤碱度
1、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污染途径(1)废水排放(2)酸雨(3)废气排放(4)固体堆积物(5)农业污染污染
性气体干沉降
3、土壤污染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其他污染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
发现。
而土壤污染无法直接发现
(2)易累积性: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不像在水和空气中那样容易扩散和
1、按来源分:(1)工业污染源:工业三废(2)农业污染源:农药、牲畜废物
(3)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医用废水
2、按性质分:物理污染源;化学污染源;生物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
十一、土壤重金属被胶体吸附的两种形态
1、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中呈胶体状态
2、土壤中存在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
十二、土壤修复方法:
1、所有国家都应禁止输入危险废物
2、应尽量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
3、对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尽可能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处置,应尽量在产生地
处置。
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最有效的管理危险废物的能力
4、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当危险废物产生国没有合适的处置设施时,才允许将危险废物出
口到其他国家,并以对人体健康更为安全的方式处置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
1、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作为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技术政策
六、堆肥化
1、又叫好氧法堆肥化,是在有氧的条件下,以好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群落对废物进行吸收、
氧化、分解的过程
七、堆肥
1、分类:分为厌氧堆肥、好氧堆肥
2、过程:前处理、主发酵、后发酵、后处理、贮藏
1、固体废弃物无论何种处理总会有一定量无法利用的残留
2、这份残留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或潜在污染
3、对这些残留物,需要进行隔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