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得分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姓名学号 院系班级 任课教师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 、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主要介绍其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人们生 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一些解决方略, 以此来表明部分环境现状,并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再从一些调查数据描 述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出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不足。最后,再针对 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 :温室效应、;因素;现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对策。
○3 执行一套合理的 GDP 核算制度;
(二)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应该在治理污染和预防污染上“有所为”。
○1 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2 企业应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公民作为优良环境的追求者和享用者,应该在宣传环保和减少污染上“有 所为”。
——调查显示,认为我国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人数 比例达到 56.7%,远高于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的人的比例 (22.8%)。这说明多数公众认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严重。但公众对环境 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在问及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时,选择“环境问 题”的被访者的比例被排在“贫困”、“教育落后”和“人口过多”之后, 居第四位;在问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时,选择“环保”的比例被排在 “社会治安”、“教育”、“人口”和“就业”之后,居第五位。——我国 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 3.2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 温室效应介绍
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 油 和 天 然 气 ,这 些 燃 料 燃 烧 后 放 出 大 量 的 二 氧 化 碳 气 体 进 入 大 气 造 成 的 。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 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 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影 响 :温 室 气 体 有 效 地 吸 收 地 球 表 面 、大 气 本 身 相 同 气 体 和 云 所 发 射 出 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 温 室 气 体 则 将 热 量 捕 获 于 地 面 — — 对 流 层 系 统 之 内 。这 被 称 为“ 自 然 温 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 温 度 一 般 随 高 度 的 增 加 而 降 低 。从 某 一 高 度 射 向 空 间 的 红 外 辐 射 一 般 产 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 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 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 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 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 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 3 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 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在环保知识测试中, 在调查列出的 13 个题目中,被访者平均答正确 2.8 个,。以一题一分计算, 人均得分 2.8 分,其中城市人均得分 4.5 分,农村人均得分 2.4 分。无论 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环保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分析显示,年龄大小与环保知 识得分呈反比。青少年的环保知识得分高于中年人,中年人的环保知识得分 高于老年人。而且,公众的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只有四分之一的公众在购物 时考虑到环保因素。35%的人表示愿意为了环保接受较高的价格,30%的人 表示自己在处理废弃物时符合环境道德要求。此外,【环境保护】——公众 过分依赖政府。49.5%的人认为目前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政 府采取了一些环保措施;43%的人认为未来环境污染状况会有所好转的原因, 也是政府会进一步采取环保措施。这说明公众对政府近年来采取的环保措施 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国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充满信心。
3. 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
今年我国首次范围最广、样本量最大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公 众环境意识老不及少。在公共场所处理废弃物时,被访少年的行为选择符合 环境道德要求的为 37.8%成人却只有 29.4%。6 月 15 日,我国首次范围最广、 样本量最大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在京发布。 3.1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环保知识的总体水平不高,与 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尚有相当的差距,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问题正在 引起广泛关注。可喜的是,我国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正在加强,对环境的重 视超过了他们的长辈。本项调查由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组织,从去年 7 月开始,到今年 5 月结束,历时 10 个月。调查采用大规模概率抽样调查的 方法,对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港、澳、台除外)中的 139 个县级行政区 10495 个合格样本户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被区分为少年组和 成人组两个组,最后完成有效样本 9202 个,有效完成率为 87.7%。
在此我仅从第二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而在众多的次生环境问题中已 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 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 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中的重视程度及其对 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有多大。本文就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对当前的环境问 题进行阐述。
解 决 方 略 :为 减 少 大 气 中 过 多 的 二 氧 化 碳 ,一 方 面 需 要 人 们 尽 量 节 约 用 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 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 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 不 践 踏 草 坪 等 等 行 动 来 保 护 绿 色 植 物 ,使 它 们 多 吸 收 二 氧 化 碳 来 帮 助 减 缓温室效应。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 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 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 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 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1. 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 , 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 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 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 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 系列矛盾。
4. 对策
环境保护属于公共事业领域,在这一领域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良性
互动来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对此,可从以下几个发面进行:
(一)针对“环境污染”这一“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应该“有所为”。
○1 从制度本身出发,建立一个健全的运行机制;
○2 确立产权制度,清晰界定产权,执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相关主题